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以及截图,请知悉。
从1985年落成长城站,到2009年,中国开始加速推进南极科考站的建设,中国频繁亮相,国际社会针对南极进行的竞争态势可谓越发紧张,但中国在其中实际上属于后来居上。
真正提前布局南极战略的国家还是日本,毕竟对这块大陆面积占据世界陆地面积百分之9.4的地区,各国垂涎已久,日本也无法免俗,早早的加入了竞争队列。
南极地区的征服由挪威人和英国人开启,两位探险家仅间隔一个月,但贡献都值得大肆赞美,美国为此还设立了以他们名字命名的科考站,毕竟这是人类首次抵达南极点的成就。
不过,南极地区也因此开始混乱探索,由于南极地区并没有归属,各国加入竞争,在二战后,全世界科学家聚集于此造成了很大的乱象,以美方为首的队伍提议由八个国家共同掌管。
但这个提案没有被认可,南极的问题也随之被搁置起来,在此期间,领土和资源开发的争夺也比较激烈,直到1959年,《南极条约》的出现暂停了所有领土争端。
除此之外,《南极条约》还规定在2041年任何国家不得开发内部矿产资源,由于这份国际条约,南极地区迎来少有的平静,不过,因为该条约的存在,南极竞争转为了科考工作。
其中又以美日俄为主,至于智利、阿根廷等则是银行为地理距离近具备优势,中国则是在1983年加入了该条约,就目前来说,南极一家有接近30个国家加入探索队伍。
而日本属于早期探索国家,在1955年就依照1910年白濑矗的探索进程设立了探索计划,最后和美国联合签署了《南极条约》,可见日本早已开始了布局,打算抢先获得优势。
为了尽可能推进计划,日本南极科考队甚至还将原先的军方船只改装成了破冰船,很多人在当时都有些疑惑,因为南极地区探险牺牲的人数不少,更别说还要靠近南极点了。
大部分前往南极地区探测的人员都会遭遇类似的考验,这片遍地冰雪的地区并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够征服的,除了珍惜动物资源之外,还具有多种矿产和石油天然气的储量。
如果不是环境过于恶劣,这里甚至能够比得上中东地区,不过,虽然这些国家属于早期开发者,但受限于认知和技术等条件,获得的信息并没有多少,这也是科研工作者需要面对的。
毕竟各个国家都在加紧科研任务,目的就是为了《南极条约》到期做足准备,一旦相关条约真出现问题,那就可以提前部署,然后开发当地的碳氢化合物,这也是南极关键的资源。
以当前的国际形势来说,能源产业属于是不断发展的一个项目,这导致新能源、环保型等词条受到的关注量都大幅度增加,南极地区自然也随之走进更多民众的视野。
简单来说,原先的南极地区争夺更像是探险少数群体的事情或者变成政治对抗类,可现在却变成了现实意义的资源市场占领,这其中的意义截然不同,也值得为此投入更多。
首先,是一战前后的少数科研工作者到来,由于技术有限和物资保障不足,人类很难踏足各个领域进行探测,资源虽然发现了一些,但开采起来又是另外一回事。
《南极条约》的出现虽然说是各国竞争限制的结果,可也不能说没有南极地区开发确实困难的影响存在,从澳大利亚给出的报告来看,其现代结论也迫近于这个观点。
更多的国家围绕科考和环保两个指标对南极展开竞争才是主流趋势所在,中国可谓是精准把握住了这个机会,不断推进相应的开发计划,这才能做到在一众老资格里脱颖而出。
1984年,中国向南极首次排除科考队伍,当时的考察船协同海军舰船前往,成立了长城站,对中国来说,这也是里程碑式的一年,随后就到了2009年,昆仑站的建立打开新篇章。
2009年的成功标志着中国具备了前往南极内陆的技术力,从名字也能看出国家科研人员希望攀越山峰,到达下一个顶峰时刻,自此,对于南极科研国内也算有了更多的期盼。
结果也没有让民众失望,从2020年开始,中国科研团队进军南极地区,截至2024年,自然资源部一家组建41次南极科考队伍,从数量上进行对比一番,明显算是后来居上。
这也让国际社会对于南极地区的竞争压力更上一层楼,日本在2017年就发布公告,称中国已经赶上了国际大部队的探测进度,甚至在部分领域已经来到前列位置。
中国科考站的“四站式”结构已经和日本持平,所以日本政要心中担忧,在中日关于南极地区的竞争关系里,日本如果以这个速度继续发展下去,很可能陷入劣势。
不过,中国这边并没有将压制日本当成目标,更多的是希望南极地区的资源开发,乃至物种探测、历史演变等等信息的出现,能够给人类带来怎样的益处。
比如氢能的开采是否能够应用于现下的新能源领域等等,可见来到南极地区进行探测的国家其实目的不同,很多人心中顾虑所谓的《南极条约》,在为其过期做准备。
这也导致南极地区越是临近那一天就越发热闹,但说白了,现在的南极状况和二战后相比也没有好到哪里去,2016年,澳大利亚加大对南极投入,拿出了20年的规划日程。
2022年,法国通过“极地战略”,表示将南极定为2030年的环境目标,为此拿出了300亿到800亿的上下限投资预算,从这里也能得知,各国照样为此争斗不休。
因此,如果说现在接近30个国家探测的南极地区爆发争端,那就称不上是什么小事件了,更大的概率还是选择继续维持均势,将其视作最后的资源储备点更为划算一些。
参考文献:
起底世界的尽头:挺进南极,中国不能再“迟到”丨环球时报
日媒称南极科考中国后来居上 已将日本甩在身后丨参考消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