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棕色木质相框内,画面上有几株墨竹,竹节分明,竹叶繁茂……走近一看,才发现它不是一幅普通的山水画,而是用麦秸粘贴的麦秸画。创作这幅作品的,就是黑龙江省大庆53岁的麦秸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宋丽梅。退休后,宋丽梅潜心研究麦秸画,以田间质朴无华的麦秸为笔,通过灵巧的剪裁与粘贴,勾勒出一幅幅艺术珍品。
多年来,宋丽梅创作出了大量有特色的作品,如体现油田场景的《巡井路》、大庆湿地标志性建筑《观光塔》、为纪念一代工人代表的《大庆油田铁人纪念馆》等。2023年,她的麦秸粘贴画在第十九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展出,同年8月,宋丽梅作为深圳报业特约嘉宾参加了在深圳市福田区国际会展中心举办的“新国潮文化博览会”,作品被深圳报业集团帮扶中心展馆收藏。近日,宋丽梅携其麦秸画作品,在哈尔滨青春市集惊艳亮相。活动现场,记者采访了她,听她讲述麦秸画背后的故事。
用作品当名片宣传麦秸画
发黄的画作,边角已经略显斑驳,十余岁的宋丽梅站在画作前深深地被吸引,“当时是母亲在家中整理时偶然发现的。母亲告诉我,这是一幅珍贵的麦秸画,是家里面传下来的东西,我也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初步认识了麦秸画。”参加工作后,宋丽梅一直积极参加单位举办的艺术活动,并按照自己的想法制作了多幅麦秸画作品,而且有多部作品在单位展出。
2021年宋丽梅退休后,开始全身心地投入到麦秸画的创作中,并为此踏上了前往牡丹江的旅程,与多位非遗传承人深入交流。
用真情实感创作家乡作品
制作一幅麦秸画需要经过蒸、煮、刮、漂、染、贴等十几道工序才能完成。麦秸画的设计与绘画大致相同,但需要考虑麦秸的自然纹路,利用它剪贴后呈现出的横、平、竖、斜的光亮来表现画的色彩和品位,制作过程虽然繁琐,但能体现艺术价值。宋丽梅细心研究、耐心琢磨,每一道工序都细致地完成,虽然耗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但也让她的技艺越来越精湛。对自己的每一幅作品,宋丽梅都以苛刻的眼光看待,她常常在画布前驻足良久,凝视着作品的每一个细节,争取下一次创作时克服每一个小瑕疵。宋丽梅第一次创作的作品就是《铁人王进喜》,“铁人王进喜的精神是我们大庆子女的精神标杆,我的第一个作品一定要是为家乡而创作。我当时就想创作出一个纪念王进喜的画像,但因王进喜的照片大都是穿着冬天的大棉袄拍的,用麦秸画制作衣服的褶皱很难完成,经过尝试,我在熨烫时烫得时间久一些,就能显示出衣服纹理的褶皱感了,作品出来后,看起来更加真实。”
2019年,宋丽梅被单位调岗到采油队工作,当时她每天都会看到这样一幅场景——采油工人风吹日晒地站在油井旁采油,刮风下雨天也不休息,因油井大部分都建在空旷的草原上,下雨天低洼的地方会有积水,导致工人们前往油井的道路变得泥泞不堪,坑坑洼洼,行进异常艰难。“我觉得工人们特别辛苦,就想把这一幕记录下来。”宋丽梅说,为了让画面更加真实,她在创作油井旁边的小石子时费了很多工夫。“当时油井大体部分已经剪贴完成,可总觉得画面缺东西,我就去油井旁观察,发现油井旁边有很多小石头,于是我就制作了一些石头块,但是都不好看。”这让创作中的她犯了难,还是一次处理麦秸秆时掉落的碎渣让她找到了方向。“我当时一看,那掉在纸上的碎渣不就是我想要的石块吗,于是我就仔细地挑选出颜色相符的不突兀的碎渣,然后一个一个地贴在画上。”就这样一直低头创作了一个月,宋丽梅的眼睛酸涩,腰椎颈椎也出了问题,但是看到完成的《巡井路》,她觉得十分值得。“作品完成后,我才发现我的视力在下降,要休息一段时间才能恢复。”宋丽梅巧妙地运用麦秸的天然纹理和色彩,将油井、输油管线和工人劳作的身影融入画中,展现出大庆油田独有的壮丽与温情。宋丽梅用心感受家乡的变化与魅力,将这些真实的体验融入到麦秸画中。
宣传麦秸画让更多人喜爱
“我们要先选择一个细的、没有枝杈而且韧性好的秸秆,然后将它破开,用熨板熨平,秸秆里面有一层瓤,把它刮掉后就可以拼接了,然后再把它剪切成想要的图案。”宋丽梅每年都前往社区组织的孔子学堂,并对在校学生讲解、演示麦秸画的制作过程,向学生们宣传麦秸画。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不仅如此,宋丽梅还多次开展麦秸画课程,吸引了不同年龄段的学员,“我的学生们都很热爱这项传统技艺,有一次,我教他们以树叶为题材创作作品,我都回到家了,接到了学生的电话,说在熨的时候不小心在叶子上烫出了一个小黑点,问我怎么办,我开导她,树叶上本身也有被虫子咬的洞,处理好了会更加真实,她就释然了。”宋丽梅说到这里,欣慰地笑了,“看到他们这么认真,我很高兴。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让麦秸画被更多的人看到、认识、喜爱。”
- 龙头新闻·生活报实习生:王洋 刘昕睿 吴妍;记者:刘维娜 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