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个笑话,大家一起开心一下:

当年,拍《武林外传》时,导演找到喻恩泰(后来在剧中饰演吕秀才),说:“你要在剧里饰演一个饱读诗书的古代书生。”

喻恩泰,高智商、高学历,人勤勉踏实,富有文采。他很郑重地说:“那我就把《论语》全背下来。”

背完《论语》后,喻恩泰发现,自己在《武林外传》中用得到《论语》的,只有一句话:子曾经曰过……


进入正题。上回说到子路之“喜”,遇到喜事,喜形于色,不善于隐藏自己。这种人,适合做侠客,不太适合当官。

但子路最后还是从政了。不适合当官的性格,却去当官,让孔子隐隐感到不安。他曾经说:“若由也,不得其死然。”(《论语·先进》)意思是说,子路这个人啊,怕是难以寿终正寝。

他的预感是对的,子路死在了他前面,而且死得十分惨烈,为了救主,被乱刀砍死。

他原本可以不死,有人报信,劝他后退。

子路选择前行,慷慨赴死。


《论语·先进》中,还有一章,读来同样令人唏嘘。

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女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

孔子一行被困于匡地,颜渊和大队人马走散了,落在了后面。等他赶上来的时候,孔子有点激动,说:“我还以为你被杀死了!”颜渊回答说:“老师您还在,我如何敢死?”

不幸的是,颜渊没能兑现这番话,走在了老师前面,让孔子伤心不已。

圣人对人生的体悟,较普通人更为敏感;换句话说——也许他的“第六感”更灵验吧?

子路很有执政能力,但他未必适合官场。喜形于色,藏不住话,是官场大忌。相反,今天要谈到的令尹子文,就比较适合官场了。


令尹是官名,相当于宰相。子文曾经多次担任楚国宰相。子张就他的事迹,向孔子请教——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论语·公冶长》)

大体意思是——

子张问:子文三次做令尹,脸上没有喜悦之色;三次被罢免,脸上没有恼怒之色。原来令尹的政务,必定通报给新令尹,怎么样?孔子说,算是忠了。子张问,可以算“仁”了吗?孔子说:纳尼?你从哪里看出了仁?

齐国大臣崔杼杀了齐庄公,掌控朝政。陈文子抛弃了十乘马(40匹马,当时算是很大的家业了),到了别的国家。在别国一看,说,这里的大夫和老崔差不多,走了!又到了另一国,说,还是和崔杼差不多,走起!怎么样?孔子说,算是比较清白了。子张说,算仁吗?孔子继续“纳尼”了一下:你从哪里看出他仁来呢?


翻译挺长,但故事挺短,就是说子文、陈文子这俩人都不错,但还够不上仁的标准。

仁,在孔子看来,是“修身”的最高境界;某种程度上来说,“仁”不仅仅是修身,连齐家、治国、平天下都可以涵盖了,属于“高标”,仿冒的“高仿”产品,低标的假冒伪劣,都不算。

忠、清,算是合格,但不是优品,不能算“仁”。

再比如,仁义礼智信,为什么“信”排在最后?为什么孔子说“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论语·子路》,意思是“信”只是贯彻自己言行的小人物行为。小人在此无贬义)?

因为信,是底线,不是高标。孟子就说,为了义,可以不讲信用。小孩被霸凌,强迫他每月交保护费,孩子应该坚守“每月要交”的“信用”吗?显然不用,因为这种“信”不符合道义。

诚信是必须的,但前提,是把仁义放在前头。事实上,我们的法律也认可这一点,被胁迫之下的签字、合同,是无效的。


高金国,笔名高了高,高级编辑,著有《好父母养出好孩子》《写给孩子的趣味中国历史(12册)》《少年读史记故事(3册)》《中国历史超好看(6册)》《人生是一场修行》《唐朝那层窗户纸》《齐国那些事儿》等图书32册。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