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孔子的学生里面,子路算个另类。

传说他初见孔子的时候,打扮得跟个强盗似的,还想打劫孔子。但孔子的本事,就是“化人”,三言两语,拿下。

孔子也是个有功夫的人,身高一米九到两米一,外出经常佩剑,愣是没动手,动动嘴皮子,把子路给收服了。

我怀疑吴承恩是不是受这些传说影响,才有了《西游记》里面唐僧收徒的故事。


子路是性情中人。怒了,冲老师发火,毫不含糊;乐了,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论语》中,怼孔子最多的,就是子路了;学生里惟一敢怼孔子的,只有他。宰我敢和老师质疑、辩论,但不敢当面怼。

另一个敢当面怼的,是微生亩(但不是学生):

‌“丘,何为是栖栖者与?无乃为佞乎?”‌(《论语·宪问》)

意思是:“孔丘,你为何如此忙碌呢?难道是为了讨好别人吗?”

在古代,称呼他人一般称字;正常应该叫他“仲尼”,直呼其名(孔丘),是不礼貌的。加上后面的质疑,虽然我们可以认定是“交流探讨”,但带有火药味。

微生亩是隐士,不是孔子的学生。隐士、乡野村夫之类,批评孔子的不少。

子路怼起来,比微生亩更加不客气:“子之迂也!”——你可真迂腐啊!


喜怒形于色,是子路的特点,勇猛,刚直,有话直说,没什么弯弯绕。老师一表扬他,喜悦之色就压制不住了——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论语·公冶长》)

孔子说,我的主张如果行不通,就乘个竹筏子出海吧!(愿意)跟着我的,大概就是仲由(子路)吧!子路听说老师夸奖自己,喜形于色。孔子很无语,于是补了一句:仲由在勇武方面强过我,可惜不知道如何约束自己。

——上面只是通常的解释。其实,关于“无所取材”的解释还有很多种。

有的说,“无所取材”,应为“无所取哉”,意思就是仲由这个人没什么值得获取、借鉴的,把子路全给否定了。这个理解显然不对。即便经常不听话的宰我,孔子也没有完全否定他,何况子路。


因为一件事否定一个人,不是孔子的教育风格。相反,孔子的教育是“不以人废言”,不能因为一个人是坏人,就认为他说的都是错的。

有的说,“材”是木材、材料的意思,认为“无所取材”应结合上文“乘桴浮于海”来阐释,孔子想乘木筏带子路出海,却(因为子路的原因)找不到合适的木材,意思是子路空有大志,但还需脚踏实地。这种解释有道理,但感觉不是太有针对性,因为子路的工作还是比较踏实的。

相比而言,还是把“材”理解为“裁剪、约束”,“无所取材”理解为“不能很好地约束、裁剪自己(也就是修身,让自己更有文化修养)”,似乎更好一些。

就到这里吧。最近事多,坚持这几天已经不错了,自我表扬下哈。


高金国,笔名高了高,高级编辑,著有《好父母养出好孩子》《写给孩子的趣味中国历史(12册)》《少年读史记故事(3册)》《中国历史超好看(6册)》《人生是一场修行》《唐朝那层窗户纸》《齐国那些事儿》等图书32册。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