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党的二十大指出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这为新时代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大中小学一体化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与实践导向。
新时代艺术院校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实施立德树人工程的重要一环。美术学科大中小一体化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有机融入到美术学(师范)专业课程与中小学美术课程中去,循序渐进,潜移默化地对大中小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相统一。
近年来,华东师范大学积极推动美术学科大中小学一体化课程思政建设,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也为解决当前教育中各学段内容整体设计不足、内容无效重复、教学策略与方法单一、教师专业素养不均衡、接续育人效能薄弱等现实困境提供了有效路径。
一、学术引领,顶层设计
自2021年起,华东师范大学围绕“美术学科大中小一体化课程思政”相继召开多次研讨会,率先提出了“价值引领、必备品格、关键能力”三位一体美术学科“课程思政”的理念与设计思路。
艺术和育人相统一,技能和价值相统一。首先是艺术性与育人目标的统一。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养学生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育人目标,美术学科课程与教学要将艺术性与育人目标紧密结合在一起,凸显艺术教育的感性特征,充分发挥艺术教育所具有的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其次是知识性、技能性与价值性、思想性的统一。美术学科的知识、技能是课程内容的核心,回答了“教什么”的问题,而指向美术学科“课程思政”的价值性和思想性,则需要回答“为何教”和“如何教”的问题。美术学科自身所蕴涵的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自信、艺术精神、健全人格、生态意识等都体现了美术学科的价值性和思想性。我们要将知识性、技能性与价值性、思想性相统一,开展美术学科的教学活动,促使大中小学生学习、理解和应用,获得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加强衔接,建构一体化的目标体系与指南框架。为推进美术学科大中小一体化课程思政的持续发展,以钱初熹教授为核心的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科大中小一体化课程思政课题组构建了《美术学科大中小一体化课程思政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南》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分成6个“价值引领”的一级指标,包括“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自信”“艺术精神”“健全人格”“生态文明”,每一指标分为3个二级维度,共计 18个指标点。二级维度的每个指标点又分解为“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三级指标点,共计36个指标点。每一层指标点之间的逻辑清晰,环环相扣。例如一级指标点的“家国情怀”分为“国家利益”“一体多元”“国际视野”3个二级维度指标点,其“国家利益”的必备品格是指“把家国关系视为一个整体,增强个人服务于民族、国家共同利益的意识”。关键能力是指“能够考察本地区或我国各地区的风土人情,创作表达热爱家乡与祖国的美术作品”。《指南》覆盖了大学美术学(师范)专业课程、义务教育美术课程和普通高中美术课程,以明确的链条式目标强化学段衔接,为美术学科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接续育人提供可参考、借鉴的范本。
二、把握规律,建构体系
教学设计以学生发展规律、教育教学规律与时代发展为参照。美术学科“课程思政”教学需要适合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教育教学规律。高等院校美术学(师范)专业的教师、小学、初中和高中的美术教师在呈现不同知识点所体现的课程思政要素时,需要针对本学段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能力与水平,注重教学目标、内涵与教学形式、方法上的变化和创新,以体现思政元素的丰富性和综合性。同时,美术学科“课程思政”教学需要紧随时代发展,与时俱进。教师要时刻把握我国的各种政策以及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把新的政策精神、新的时事要闻、新的美术学科成果有机融入美术学科教学中,让学生始终处于知识和时局的前沿。
教学过程注重引发大中小学生的思想和情感的感悟。美术学科“课程思政”教学的重点在于学生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提升。因此,美术学科“课程思政”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的设计与教学实施,都应当注重引发大中小学生的思想和情感的感悟,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以及对美术学科学习的自信与自豪感,从而实现思政元素的“入脑入心”,使艺术性与思想性相结合,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形成综合化、立体化和多元化的美术学科“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或采用任何一种教学方式都可以进行美术学科“课程思政”教育。优秀的“课程思政”教学需要教师在一门课、一个主题式单元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综合采用多种教学方式,选择多个教学环节进行思政元素的渗透和熏陶,实现复合的课程思政元素在课程教学中的全面体现,形成综合化、立体化和多元化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避免课程思政教学成为一种形式单调而范式化的教学形式。
三、以点带面,实践研学
组建美术学科大中小学一体化课程思政建设的研究队伍,打造“链式主题”课程思政新样态。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集聚校内外优势力量,组建起包括高校相关学者专家、省市区中小学美术学科教研员、高级教师在内的美术学科大中小学一体化课程思政建设的研究团队,为夯实推进大中小学一体化建设研究打下了坚实的队伍基础。立足学理研究链、学段贯通链、课程衔接链,以“三种文化”为主题,组织“首届全国美术学科大中小一体化课程思政研讨会暨美术学科大中小一体化课程思政大奖赛”活动,相继举办“五育融合的校园数字媒体艺术创作与教学设计比赛”“三种文化”版画创作与教学成果展等系列活动,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创作与教学设计为切入点,探索、展示三种文化融入中小学美术课程与教学的路径。教学设计努力挖掘美术学科所蕴涵的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自信、艺术精神等思政元素、育人点位,选择多个教学环节自然融入,由直观感知引发学生思想感悟,以情感认同带动知识技能与价值引领相统一。为大中小美术课程思政提供了诸多的融入路径和方法,起到交流、推广、借鉴、指导的作用,具有较好的实践指导意义。
组建了一支美术学科大中小学一体化课程思政建设的研究队伍。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集聚校内外优势力量,组建起包括高校相关学者专家、省市区中小学美术学科教研员、高级教师在内的美术学科大中小学一体化课程思政建设的研究团队,为统筹推进大中小学一体化建设研究打下了坚实的队伍基础。
四、研训一体,提质师培
搭建职前职后的研训一体化师资培养新模式。建设一支能够充分理解与贯彻落实美术学科大中小一体化课程思政的师资队伍,是成功实施“课程思政”的关键,高等院校美术学(师范)专业的教师、小学、初中和高中的美术教师要通过自主学习、专业培训等方式不断提高自身“课程思政”的素养,注重美术教师职前职后培养的有机连接,以推动美术学科大中小一体化课程思政持续不断地向前发展。
在职前阶段,美术学院美术学(师范)专业培养方案将“师德规范”纳入毕业要求。2017 年至今,共建设18 门各具特色的美术学科师范课程,举办了课程思政教学成果展及教学推广活动和研讨会,组织“叔同杯”教师美术教学基本功竞赛,策划“育德于美:基于项目学习的美术教育实习成果汇报展”等活动,通过“见习、研习、实习一体化”教研模式,引导美术师范生循序渐进开展融入课程思政的美术教学设计,以行动学习培养师范生课以载德、一体化育人的意识与能力。在职后阶段,一体化促进各级学段、各类学校、各个地区教师形成教研共同体。华东师范大学依托教师教育学院、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集团、艺术教育研究中心等,打造区域师培共同体。通过“美术学科教学研究联盟建设与发展”等教研项目,指导附属学校教师推动学校美术课程思政建设,以任务式学习支撑研究型美术教师成长。
五、联动联建,同向同行
构筑联动联建平台,集合多方力量同向同行。深化“思政教育一体化”理念,需要打破体制机制壁垒,整合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学校思政与学校美育、教育系统内外等三个层面资源。华东师范大学积极建设同城平台,开展校际、馆校合作,以博物馆、美术馆为主要场所,以馆校合作为主要路径的美育方式构筑联动共建平台,推进一体化共同体建设。相继设立多所教学研究基地,并联合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华东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研究中心、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集团美术学科项目组及上海师范大学基础美术教育研究中心等单位共建“中国式风景——林风眠与吴冠中艺术大展”馆校结合美术教育工作坊活动,共计9所小学、初中和高中的学生、教师和家长,以及华东师范大学和上海师范大学美术教育专业研究生和指导教师200人参与,推进了学校与公共文化艺术场馆的交流合作与双向互动。(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徐英杰)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 人民日报,2016-12-09.
[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
作者:徐英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