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里市白午街道福和社区贵州绣娘文化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片繁忙景象:电动缝纫机嗒嗒作响,绣娘们娴熟地飞针走线,琳琅满目的文创产品吸人眼球,一大批深圳文创产品订单正在加紧赶工,搬迁群众实现就业顾家“两不误”。


“妈妈岗”场景。

“我孩子还小,在这里培训后可以带回家制作,既能照顾刚出生的孩子,又能赚钱贴补家用,按件数算工资,一个月下来起码有2000多元的收入,真的很方便也很开心!”福和社区易地扶贫搬迁群众龙荣英正在车间忙着赶制生肖玩偶,乐呵呵地告诉笔者。


文创产品。

“我们抓好政策机遇,结合安置点社区特点,积极引进多家简单易学、管理灵活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入驻安置点,积极解决‘妈妈岗’等群众关注的就业问题,让搬迁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白午街道乡村振兴办负责人表示。


车间一角。

据了解,贵州绣娘文化有限公司是白午街道为解决留守妇女就业困境引进的一家文创产品生产企业,于今年6月入驻福和社区,8月投产使用,整体车间占地约1000平方米,生产线包含设计、蜡染、缝纫、刺绣、包装等岗位30余个,入驻至今为福和社区及周边安置点社区搬迁妇女送来“妈妈岗”32个,在“家门口”开启幸福新生活。


生产场景。

“白午街道安置点社区妇女们的就业意愿很高,下一步,我们将调配5名设计师到白午生产中心,根据订单量扩大生产规模,明年扩招50名绣娘,预计未来白午生产中心产值将达到300万元每年。”公司负责人刘海峰信心满满。


生产车间。

据悉,近年来,白午街道聚焦搬迁群众需求,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后扶“生活融入、就业融入、情感融入”“三融入”为抓手,持续写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通过街道引进、企业供岗、社区服务,围绕3个搬迁安置点社区,重点引进了一批劳动密集型企业、纯手工居家式扶贫车间,推动政策进社区、企业进社区、资源进社区,打造搬迁群众“15分钟就业圈”,建成“家门口”工厂8个,提供“妈妈岗”30余个,累计吸纳就业1800余人,带动人均月增收2000元。(图/文 舒静)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