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焦新波

责编|王蓉

正文共4112个字,预计阅读需12分钟▼

“有事找老陈!”这是在革命圣地西柏坡山区一带群众中流传的一句口头语。群众口中的老陈,是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人民法院西柏坡人民法庭金牌调解员、平山县法学会首席法律咨询专家陈永斌。

因为他一心为老百姓办实事,十里八村的乡亲们都认识他,见面都亲切地称他为老陈。近6年来,他走遍了周边四个乡镇的村庄和山岭,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000余件,成为调解工作的行家里手。

因此,在平山县委政法委、县法学会推进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工作时,将调解能力出众、成绩突出的老陈聘任为该县首席法律咨询专家,除参与全县重大矛盾纠纷调处外,还负责西柏坡法庭辖内4个乡镇的矛盾纠纷调解工作。

西柏坡法庭庭长史青霞告诉记者,2023年西柏坡法庭共受理案件157件,有17件依法判决,140件成功调解。而这些纠纷化解的背后,几乎都有老陈的身影。

当好人民的调解员

年逾七旬的陈永斌,是西柏坡镇陈家峪村人,也是当地镇政府的一位退休干部。退休后,原本可以在家安享晚年,可他却一刻也闲不住。想要发挥余热的他,2019年7月成为西柏坡法庭的一名人民调解员。

西柏坡景区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全国优秀社会教育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不久前,一家旅行社的经理,来到西柏坡镇一家饭店预订了20桌饭菜,这名经理考察完用餐环境后,与饭店约定好饭菜价位和用餐人数。

次日午饭前,饭店将一切食材准备就绪,旅行社经理带领250名游客来到饭店。因用餐游客的数量比预订时多出50人,只能安排在室外餐桌就餐,游客不满饭店场地环境,旅行社经理欲将餐食全部退掉。

这种情况下,饭店已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并备好了相应的饭菜,要求旅行社结清款项再离开。而旅行社方面则认为,多出的人员就餐环境不理想,也根本未开餐用餐,不应承担任何费用。此时,双方产生了争执。

当地派出所民警快速赶到现场后,双方情绪都较为激动,未能调解成功。250余名游客未能就餐情绪也产生波动,一旦处理不妥,后果不堪设想。

“老陈,你得赶紧调解一下这个事儿。”当地派出所通过西柏坡法庭找到首席法律咨询专家老陈处理这起纠纷。老陈赶到后,意识到这个纠纷必须快速了断,否则问题会加重,也无法面对外地来玩的游客。

老陈首先要求饭店服务人员先给游客泡茶倒水,要像亲人一样照护好每一位游客。随后,老陈把旅行社经理和饭店老板约到一起,边了解情况边安抚两人。经过耐心疏解,旅行社经理意识到自己的做法存在疏漏,饭店老板也同意按成本收取费用。一场涉及数百人的纠纷,被老陈快速化解。

“老陈,你说得我心服口服,我应该承担费用。”旅行社经理对老陈的情理、法理十分认可。而饭店老板也十分感谢老陈,在老陈的调解处理下,纠纷得到化解,损失得以及时挽回。

在多年纠纷化解工作中,老陈坚持“情理法”相结合的调解方式,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法育人,对待每一起纠纷和案件,坚定做好人民群众的调解员。

在老陈办公桌上放着一本登记册,一条条记录着他参与的案例。这些案例包含着老陈的心血和付出……

解开群众的心结

“化解矛盾纠纷,为党委政府分忧,为人民群众解难。”老陈说,促进矛盾纠纷实质性化解,不仅要做到案结事了,还要解开群众的心结。

在农村,常有“一代官司三辈仇”的传统观念。因此,老陈特别注重诉前做双方的调解工作,总是不厌其烦、耐心细致地向群众讲明利害,并切实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最大程度缓解双方当事人对立情绪,坚决解开群众的心结,消除社会不稳定因素,使得很多僵持许久的民事纠纷得到妥善处理。

在西柏坡一带有个乡俗,冬季临近年底的时候,老百姓用自己的红薯加工成粉条,不仅自己吃还有得卖。去年冬天,该镇一对农民夫妇,种植6亩地红薯收获了1万余斤,夫妇两人找到一处加工厂委托加工粉条。不料,加工出了问题——原本应为1米长的粉条加工成了仅手指长的残品。双方因此产生纠纷,经过“中间人”调解无果后,夫妇二人来到西柏坡法庭,要打官司告状。

到底谁的责任?究竟什么原因造成的?老陈“接诊”这个“疑难杂症”后,把委托人夫妇和加工厂老板叫到调解室:老板认定是对方提供的红薯淀粉存在问题;夫妇二人则认定是加工技术的原因,双方争执不下、互不相让。

老陈下决心查找粉条断碎的真正原因。他坚信,只有有理有据“对症下药”,才能“根除”这起纠纷。于是,老陈打听了周边的6家粉条加工厂,走访厂区,向老板和技术人员请教。一段时间下来,老陈骑着电动车跑遍了4个乡镇数十公里,终于找到了原因。原来,一种广泛使用的添加剂麦芽粉,在加工过程中使用数量比例不当,容易造成松脆断碎或口感黏稠等状况。

当老陈把粉条断碎的原因摆在眼前时,加工点的老板低下了头,承诺赔偿。但为减少损失,老陈又到处张罗帮忙寻找这些断碎粉条的出路。

“如果打官司,这双方的心结就很难解开了。”作为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和人民调解员,除了在法庭接待当事人外,化解邻里纠纷、消除信访隐患外,对于群众急难愁盼的事,他都会用心用情认真处理。

维护好老百姓的权益

多年来,老陈在调解工作中尽职尽责,坚持维护法律权威和公平正义,坚决维护老百姓的合法权益。

西柏坡镇附近的一条公路上,两侧绿景争芳斗艳,各色花卉竞相绽放。然而,沿线一些村庄蜂农的蜜蜂,却一夜之间大量死亡。受害者听说西柏坡法庭有“首席”,便来到这里找老陈“主持公道”。经过统计,这批出现问题的蜂农一共涉及9户,并且大多数的养蜂农户都是七八十岁的老人。

老陈经走访发现,在养蜂农户家,蜂箱旁躺着不少蜜蜂尸体,还有少数的蜜蜂在蜂箱外嗡嗡飞着挣扎。往后的几天,蜂箱里的蜜蜂也莫名其妙地陆续死掉。按照每箱1万只蜜蜂、单箱价值1000元计算,9户损失预估达30万元左右。

蜜蜂为何会在短短几日内陆续死亡?老陈决定协助蜂农一起寻找真相。经过走访了解和咨询相关专家,老陈发现死亡的蜜蜂均是位于邻近公路两侧的养殖户,而沿线两侧的绿化带则刚喷施过药水,初步可以认为系喷药所致。

随后,老陈根据走访线索,找到负责该路段绿化养护的工程公司,这家公司老板承认近期施药,但喷洒的只是苗木花卉的营养液。在老陈再三“纠缠”下,这位负责人带着老陈“参观”了存放“营养液”的仓库,老陈离开时带走了部分样品和包装。

经过请教专业人士研判,终于发现了“猫腻”,喷施的其中一种药品对蜜蜂存在严重危害。据此,养护公司老板承认存在一定的责任。不过,在涉及承担赔偿责任时又满口拒绝。

老陈向公司老板释法说理,一旦进入诉讼,不仅会给公司带来影响,而且占用时间精力,并且讲述养蜂农户的艰辛。通过情法理的疏导,养护公司终于答应赔偿。历经5次调解、沟通后,养护公司对蜂农进行了赔偿。

“老陈,你费尽周折维护了我们的权益,非常感谢!”养蜂户拿到赔偿后,纷纷向老陈表达了谢意。

不让农民工少拿一分钱

“老陈,争取调解解决吧,好让这么多农民工兄弟及时拿到钱!”3年前的一天,西柏坡法庭的一名法官,将一起农民工讨薪的案子转交给老陈。希望通过调解,尽快让农民工兄弟拿到工钱。

老陈了解到,辖区内上东峪村27名农民工,给一个土地承包商干活,总共应得报酬6.6万元,却迟迟拿不到工钱,而且承包商还“失联”了。

刚开始,他们找承包商时,承包商还应付着,到后来就电话不接人也不见,玩起了失踪。随后,老陈联系到上东峪村干部了解情况后,心情立马沉重起来,因为这些农民工家庭大都经济困难,有的家人还生着病,就等着这笔钱救急。

了解完情况,老陈制定了工作方案,先试着给承包商王某打电话,结果电话照样是“无人接听”。随后,老陈就给王某发信息,告诉他拖欠工资的农民工已将他起诉,要勇于承担责任,逃避是没有用的。经过一番努力,王某终于打来电话。电话里,老陈和王某沟通后,告诉他一定要来西柏坡见一面,好好商量一下解决办法。

几天后,王某果真来了。老陈拿出27名农民工的诉状,又核对了27人的工钱,也得到王某签字认可。但是,到兑付工钱时,王某就唉声叹气说没钱。时间一晃来到中午,老陈把王某请到家里一起吃午饭,老陈当时想,好不容易见面了,就争取把事情弄个眉目出来。

饭后,老陈又泡上茶,给王某继续耐心做工作“软磨硬泡”,一直到下午4点,王某终于表态:“这么大年纪的人,还真为老百姓的事上心,我是真被你感动了!可是我也是真没有钱,有钱我早给了。”

随后,老陈和王某商量出付款计划,约定先支付部分款项,剩下的4万元按月支付至年底前结清。此后,老陈每月20日都盯着王某,督促他按月履行。年底前,共计6.6万元的工资款,如数打到村干部账上。

为了保证大家不会少拿一分钱,老陈让村干部带着27名农民工来到了法庭,大家有序地领到了工钱。

“其实这个事挺缠手的,整整折腾了多半年。”看到27位农民工总算都一分不少地拿到了工钱,高高兴兴地回了家,老陈由衷地感慨这半年的劳累没白费。

赓续西柏坡精神

巍巍太行,山脉青青。西柏坡是革命圣地,是“两个务必”的诞生地,是“进京赶考”的出发地,见证着“新中国从这里走来”。在这里孕育形成的西柏坡精神,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鼓舞和激励着燕赵儿女砥砺奋进。

老陈热爱农村调解工作,凭借自身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及对当地风俗习惯的了解,妥善解决了千余件矛盾纠纷,充分发挥了人民调解工作“第一道防线”职能作用,当地人民群众赞誉他为“老百姓的贴心人”。

数年来,老陈没有吸过任何一方的烟,也没有喝过任何一方的酒,甚至都没有喝过当事人的一口水,从家或调解室出去工作时,自己随身带着水杯。调解工作得到的微薄补贴,有时还不够一半的电话费。

老陈是一位有50年党龄的共产党员,他常说:“是党和政府给了我第二次生命,以前救济粮救济款没少吃,现在生活富裕了,更不能忘党恩。”老陈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他的诺言,感动着每一个人,赓续着西柏坡“一心为民”的精神。

据了解,老陈小时候家境贫困,15岁父亲去世,母亲多病,家里兄弟姐妹多,生活困难。生活在新时代,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老陈就热心参与公益事业,想方设法改善山区学校办学条件。老陈掰着手指向记者计算,这些年差不多已经为贫困山区学校捐赠款物20万元以上。

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老陈很愿意为别人撑把伞。为此,他用心用情参与公益事业,用法用理进行调解工作,力争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倾力推动社会和谐温暖。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