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征的岁月里,中央红军的弹药问题几乎是所有指战员头疼的头等大事。八万多人马,可是武器弹药却严重不足。步枪不过两万九千多支,机枪数量也少得可怜,炮弹更是寥寥无几。

这么多的部队,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长途跋涉,还要不断作战,弹药的补给从一开始就陷入了困境。要问长征路上,红军是怎么保障弹药补给的,这里面的故事可就多了去了,咱今天就来聊聊这些令人动容的经历。

弹药匮乏的背景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江西出发,开始了两万五千里的长征,历时两年,到1936年10月才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这条路不好走,红军一路上进行了600多次的大小战斗,敌人的围追堵截从未停止过。武器弹药,从一开始就是个大难题。



红军出发时,总人数为8.68万人,装备步马枪29153支,山炮、迫击炮38门,重机枪357挺,轻机枪322挺,手枪3141支,冲锋枪271支,这些听上去不少,但分到每个人头上,那就是捉襟见肘的状态。

武器装配率不到40%,更别提步枪弹了,141.8万发子弹看似不少,可平均到每支枪上,也不过四十来发,多半还是兵工厂自行复装的,根本无法用于连发射击。

更惨的是,长征途中,红军失去了根据地,失去了武器维修和弹药生产的基础,所有的补给只能靠缴获敌人的装备。敌人可是国民党军,背后有强大的军工体系支撑,而红军只能靠缴获来维持,形势的艰难程度可想而知。



红军出发时,虽然也做了一些准备,比如枪支3.29万支、迫击炮38门,各种枪弹药165万余发,手榴弹7万余枚,炮弹2473发,但这些在突破了几道封锁线后,就已经消耗殆尽。突破湘江的战斗后,弹药几乎告急,能撑到会宁会师,靠的就是红军战士们的智慧和勇气。

战斗缴获与灵活应对

面对如此困窘的状况,红军靠什么来补给弹药呢?首先就是从敌人手里缴获,缴获敌人的武器弹药是长征期间最主要的补给方式。这一路上,红军经历了不少关键战斗,每一场胜利都带来了新的弹药。

比如说在毛儿盖草地,红军歼灭了胡宗南派来的部队,缴获了19挺机枪和200多支短枪,还有大量的弹药和粮食补给。这些缴获来的弹药成了接下来一段时间的生命线。



再比如遵义战役,红军缴获了2000多支枪和十万发以上的子弹,还有重机枪十几挺,这些武器弹药为接下来几个月的战斗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1935年9月,腊子口进攻战斗,红军又缴获了3门迫击炮,这可是极大的增强了部队的重火力。要知道,迫击炮在攻坚战中作用非常大,有了这几门炮,红军在接下来的战斗中有了更强的火力支持。

不过,缴获来的弹药远远不够,毕竟敌人也不是每次都会给红军留下一些“礼物”。尤其是在一些大规模的战斗中,弹药的消耗是惊人的,往往一场激烈的战斗下来,前期缴获的弹药就消耗得差不多了。于是,红军不得不寻找更多的方法来弥补弹药不足。



随军兵工厂的奇迹

为了缓解弹药不足的问题,红军想尽了办法。其中之一就是建立随军的小型兵工厂,尽量在战斗间隙自行生产一些简单的武器弹药。这些随军兵工厂用极其简陋的设备生产土手榴弹,这些手榴弹虽然不如正规兵工厂生产的稳定,但在战场上却是救命的存在。

然而,生产设备简陋,意味着需要更多人力来维护和搬运。在长征途中,红军不得不爬雪山、过草地、淌江河,这些随军的生产设备是极为笨重的。

在翻越草地时,有负责搬运设备的红军战士陷入了泥潭,再也没能出来,这些设备也被泥潭吞没。为了加快行军速度,有时候红军甚至不得不扔掉一些机械设备,以防止国民党军的追击。



即便如此,红军的随军兵工厂依旧是一个奇迹,它们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为红军提供了一些重要的补给。每当有手榴弹、子弹从这些兵工厂里运出来,战士们都会感到信心倍增,因为这些武器意味着他们还能继续战斗下去。

购买军火与土豪劣绅的贡献

除了缴获和自制,红军还通过购买的方式补充军火。当时,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财政部和国家银行也编入了中央纵队的第15大队,跟随红军一起长征,他们的任务就是负责筹粮、筹款以及整个部队的补给工作。

在长征出发前,红军部队得到了国家银行分配的资产,以便在途中通过银元、金子等购买军需物资。



在一些情况下,红军通过这些资产购买到了急需的弹药。这种方式虽然不是长征弹药补给的主要来源,但在关键时刻,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此外,红军还通过打土豪、劣绅的方式获取武器和弹药补给。这些土豪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囤积了大量的武器弹药,红军在攻打这些土豪劣绅时,也获得了一些重要的补给。

比如在红九军攻打东川县的土豪时,直接缴获了300支长短枪、500余枚手榴弹,以及2万余发子弹。这些武器弹药在当时都是极其宝贵的,成了红军继续战斗的重要保证。



在弹药极度紧缺的时候,红军战士甚至用石头当作武器。在战斗中,红军充分利用地形优势,将石头当作攻击武器,从高处滚落石块,砸向敌人,利用这些天然武器来击退敌军的进攻。这种方式虽然显得原始,但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却是有效的战术。

面对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红军没有飞机大炮,没有充足的弹药,却依靠着灵活的战术和无穷的智慧,将劣势化为胜势。

他们利用山地地形,灵活地机动,用有限的火力打击敌人的重要目标,从敌人手中缴获物资,继续作战。红军战士们还学会了如何使用从敌人手中缴获来的武器,即便是之前从未使用过的迫击炮,经过简单的学习和试验后,他们也能精准打击敌人的火力点。



比如说,在一次战斗中,红军从敌人手中缴获了一门迫击炮,但炮弹只剩下两发了。总指挥贺龙找到了一位被俘的国民党军师长张振汉,让他操作这两发炮弹,目标是敌人的碉堡。

张振汉通过简单的测量和调整,成功地将碉堡炸毁,红军借机发动攻击,顺利突破了敌军的封锁。



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红军指战员对这门山炮的珍惜和坚持,充分展现了他们对武器的重视以及为胜利不惜一切代价的决心。这门山炮最终被带到了陕北,成为了整个红军队伍中唯一带到陕北的山炮。

在弹药运输的过程中,有些战士不幸牺牲。他们在运输途中遇到了各种危险,尤其是穿越草地时,泥潭吞噬了他们的生命,但即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们也紧紧抓住自己负责的物资,直到再也没有力气。他们是无名英雄,是红军长征成功的重要保障。

结语

长征的胜利,是一场精神的胜利,是一场信念的胜利,更是一场智慧和勇气的胜利。在武器装备极其匮乏的条件下,红军依靠战斗缴获、随军兵工厂、自制弹药、购买军火以及打土豪劣绅等多种方式,克服了弹药补给的重重困难。

他们在困境中展示出的勇气与智慧,正是长征精神的真实写照。红军用实际行动告诉世人,武器装备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的因素。正义的事业、坚定的信念,以及不屈不挠的精神,才是赢得最终胜利的关键。



正因为如此,红军才能克服种种困难,完成两万五千里的长征,最终胜利到达陕北,谱写出中国革命史上最壮丽的一页。

参考资料:

弹药匮乏的红军在长征途中都用啥武器? 中国军网 2016-11-08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