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第三师、第四师分别是“皖南事变”后,八路军第五纵队、八路军第四纵队编成,都是抗日战争时期华中敌后抗战的主力部队之一。



新四军第三师、第四师成立后均辖有三个旅,其中新四军第三师下辖第七、第八、第九旅,主要活动于苏北的淮海、盐阜等地区,新四军第四师下辖第十、第十一、第十二旅,主要活动于淮海以北、大运河以西的淮北地区。



新四军第三师组建后,在豫皖苏反顽斗争中遭受到了比较大的损失,减员接近三分之一4000余人,于1941年夏分三批转移到皖东北地区,而第十旅也在作战中减员严重。1941年9月9日,新四军军部发布命令,第三师第九旅与第四师第十旅对调,原旅、团番号不变,支援了淮北战场。



新四军第四师第十旅为原八路军第四纵队第四旅编成,但却是黄克诚所率八路军南下部队的一部分,为344旅改称。1940年4月,黄克诚率八路军第二纵队主力一部(344旅、新编第二旅两个团等)1.2万余人南下华中,7月与彭雪枫率领的新四军第六支队合编组建八路军第四纵队,辖第二旅(原新二旅)、第四旅、第五旅、第六旅及总兵力1.7万余人。



1940年10月,黄克诚又率八路军第四纵队主力一部(第二旅及第四旅7团)东进,与苏鲁豫支队、陇海南进支队、新四军第六支队第四总队等编为八路军第五纵队,下辖第一、第二、第三支队,而八路军第四纵队也重编为三个旅。



“皖南事变”后,八路军第五纵队编为新四军第三师,第九旅就为原新四军第六支队第四总队、八路军山东纵队陇海南进支队编成的第三支队改称。

新四军第三师第九旅旅长为张爱萍,政治委员韦国清,对调后韦国清任旅长,康志强任政治委员。新四军第四师第十旅旅长为刘震,政治委员康志强,对调后刘震仍任旅长,金明改任政委。



张爱萍原为新四军第六支队第四总队总队长兼政委、皖东北保安司令部司令员、八路军第五纵队第三支队司令员,韦国清原为八路军山东纵队陇海南进支队政委、八路军第五纵队第三支队政委。



刘震原为八路军第二纵队344旅旅长、八路军第四纵队第四旅旅长,康志强原为344旅政委、八路军第四纵队第四旅政委等,后曾任新四军第四师第九旅政委。金明原为山东干部,后随陇海南进支队进入华中,1941年夏筹建淮海区党委并任书记,后兼任第十旅政委。



张爱萍在1941年11月任新四军第三师副师长,1944年9月彭雪枫牺牲后,张爱萍任第四师师长兼政委,后为开国上将。刘震在抗战胜利后被任命为新四军第三师副师长,后第三师开赴东北,曾任东野二纵司令员、十四兵团副司令员兼39军军长,1955年授衔上将。此外,接任张爱萍任第九旅旅长的韦国清,也是开国上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