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诃夫与高尔基

《契诃夫传》有很多版本,但扎伊采夫的《契诃夫传》有它的特点与侧重点。

我们一般熟悉的《契诃夫传》里,总是把契诃夫放在俄国革命的维度与背景上去分析他的嬗变的轨迹、他的内容秘境、他的写作本真,但是,仅有这样的尺度去看待契诃夫显然是不够的,也是不能包容契诃夫的全部的。

而俄国流亡作家扎伊采夫所撰写的《契诃夫传》(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年8月版),无疑不会对通常情境下的社会现实的关注背景墙前的契诃夫着墨落笔,而这也给了扎伊采夫版的《契诃夫传》打开了另一个认识契诃夫的异度空间,能够解开契诃夫写作与传播中令人感到困惑与不解的迷津。



扎伊采夫的《契诃夫传》出版于1954年,这时扎伊采夫已经73岁。

而有意思的是,扎伊采夫也写过对高尔基的回忆文章。在苏俄革命之后,他还与高尔基共事在同一部门。

这个部门就是1921年为应对大饥荒而建立起的饥荒救助委员会,高尔基积极参与了这个公益组织的建立,扎伊采夫也投身其中,但是令扎伊采夫耿耿于怀的是,这个委员会的成员,后来被控“试图将资产阶级扩大化”而被逮捕,扎伊采夫也难逃罗网,令他气愤的是,建立 了这个组织的高尔基却未受到任何影响。



扎伊采夫

在日后所撰写的这本《契诃夫传》里,扎伊采夫也没有对高尔基笔下留情,讽刺高尔基的《海燕》是一首韵律贫乏的散文诗,说很难想象比这首《海燕》更普通平常的东西了。

扎伊采夫对高尔基的鄙视与漠视是显而易见的,但这不影响他在《契诃夫传》里努力用他的曾经写作过小说的作家身份,感同身受契诃夫写作中的秘密。

而更为有趣的是,扎伊采夫在《契诃夫传》里,把他自己也作为一个角色写了进去。

书中写道:1899年6月29日下午两点,契诃夫写信给玛丽亚·帕夫洛夫娜:“现在有一位年轻的扎伊采夫先生……”“他非常喜欢梅里霍沃。显然,梅里霍沃是一个非常好的庄园,很遗憾我们没有要上四万甚至五万的价格。”(P166)



扎伊采夫

扎伊采夫当时18岁,他去见契诃夫,是受父亲的委托,按照报纸上的售房公告来到了契诃夫准备卖掉房子的所在地梅里霍沃,从而与契诃夫有了最初见面,最后房子没有谈成,但扎伊采夫借此更深一步地认识了契诃夫,这种现实中的接触,也帮助扎伊采夫能够更好地定位契诃夫的写作环境与写作风格。

而扎伊采夫在《契诃夫传》中还有更为优势的地方,就是他借助契诃夫的日记、他的身边人的回忆所记录下的大量原始资料,努力还原一个真实的契诃夫。

扎伊采夫有着创作的经历,有着对写作的现实体验,这样作为写作同行,他能够从字里行间捕捉契诃夫写作的动机,这一切也给扎伊采夫的这本人物传记中蕴藏了一种与众不同但可以称得上近身贴靠的视野角度,洞观契诃夫灵魂的秘密。



扎伊采夫

我想,在扎伊采夫的《契诃夫传》中,可以帮助我们解开契诃夫作品中云集的众多迷津,而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契诃夫的小说为何让人很难看明白,但其作品至今仍然散发着新鲜的魅力。

小时候我家里有一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本的《契诃夫小说选下》,文字是繁体字,竖排本,还有两本剧本《万尼亚舅舅》和《三姐妹》,我也认真地读过,但觉得书中写的内容,离我们的现实太过遥远,几乎不明白写的是什么。



儿童的阅读是直感的,他没有什么样功利化的目的,看到啥他就会有啥反应。为什么契诃夫写的作品,难以在一个儿童心目中获得最初的暖心的回应呢?

在扎伊采夫的《契诃夫传》中,我们或许能够找到答案。

在《契诃夫传》第240页,扎伊采夫引用了契诃夫指点女作家阿维洛娃的一封信:“当您描绘不幸和平庸的人,并想博得读者的同情时,请尽量冷酷一些——这给予别人的痛苦以背景,会使他的痛苦更加得以凸显。否则在您的小说里主人公哭哭啼啼,您也是唉声叹气。是的,一定要冷酷起来。”

扎伊采夫就此分析道:“这也是契诃夫艺术创作的基本准则之一。让作者隐藏在从属者的背后。”

这的确是精准地点中了契诃夫的写作特点。



契诃夫

与托尔斯泰忍不住总是跳上前台阐发宏阔的议论、对每一个人物的每一个心理都不忘加以揭示,契诃夫的作品要隐讳得许多。



1901年契诃夫与托尔斯泰

这也是《契诃夫传》里,作者一直点穴般地针刺出的契诃夫看似没有思想的表象直感。

扎伊采夫在书中写到:“说他‘不号召’,也不‘引领’人们去向何处。如果以‘无思想’来代替‘无原则’,那么这几乎可以涵盖当时关于他的普遍观点。”(P91)。“他没有布道。但无论在哲学还是宗教上他都没有统一的世界观。他本人也承认这一点,并且深感苦恼。他正是在此番心境下写出了《没意思的故事》。”(P92)

扎伊采夫凭着一名作家的敏感与睿智,指出了契诃夫被公认的弱项,体现在他的小说《没意思的故事》中。



《没意思的故事》插图

我们在这部小说里,可以看到契诃夫正是写出了一个对人生的意义不明了、没有明晰判断的医学教授,小说里契诃夫以解剖刀的锋利笔法,写出了这名教授内心的困顿,实际上也是契诃夫本人的内心纠结。小说里写道:

“我清楚地觉得我的欲望里缺乏一种主要的、一种非常重大的东西。……我的每一种思想和感情在我心中都是孤立存在的;凡是我对科学、戏剧、文学、学生所抱的见解,凡是我的想象力所画出来的小小画面,就连顶精细的分析家也不能从中找出叫做中心思想或者活人的神的那种东西来。”

可以看出,契诃夫通过这位医学教授之口,变相地拎出了他的写作中的一个他不能满意的弱点,就是注重小细节,小画面,但连缀不成一个宏大的核心主题。



契诃夫

但事实上是否如此?

恰恰相反,今天,我们恰恰是因为契诃夫捕捉了生活中的这种微妙的细微的“画面、层面、立面”,并且在写作过程中,并没有给这些发现贴上标签而获得穿越时空的共鸣。

在《契诃夫传》里,扎伊采夫曾称契诃夫的《第六病室》是“最令人心情沉重的一部小说”。(P121),称“这是一个使治疗精神病人的健康医生陷入疯人世界里的故事”,“这部作品就像是《没意思的故事》的余悸。健康的人、病人——都是幻象,都是错觉。价值似乎只有一个”。(P122)



《第六病室》插图

在我们通常的文学史里,总是称《第六病室》揭露了沙皇统治的黑暗,但是这样的简单的定性,是否掩盖了契诃夫在小说里陈述的对人类更广层面上的精神空间的缺陷的揭露。

《第六病室》的构思上带有欧亨利式的反转技巧。如果按照《警察与小偷》的标题对这部小说进行重新命名的话,那么应该叫《医生与法官》。而这两个职业,我们注意一下,最近发生的受伤害的两个群体中,这两个职业是非常耀眼的。为什么这两种职业遭遇到了来自于社会上的伤害?

在《第六病室》里,或许可以解开这个困惑与迷津。《第六病室》中的那个曾经的法院工作者在职业流程中,看到了法律就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听从于司法者的信口开河的定性。所以,他在法院里工作时间越长,越感到岌岌可危,不知道自己何时也受到法律双刃剑的伤害。因此,他像“小公务员”一样,整天提心吊胆,战战兢兢,因为极度没有安全感而住进了疯人院。



《第六病室》插图

而小说里的医生整天泡在病人堆中,与法院工作者遇到的是一样的问题,那就是医疗判断中的随意性。病情是客观的,但诊断病情是人为的。正如法律是客观的,但司法却是人为的。

于是,医生最后也被关进了疯人院。

在这里,契诃夫虽然没有在小说里穿插着一个时代的宏大的主题,但却揭示出法律工作者与医生都是基于人类的主观判断,属于人的意识领域,所以他们看似寄生在一个重视客观要求的领域里,但是,他们的判断要把千丝万缕的现实对应着法律与医术的框框条条,注定是一种硬性的塞入,这两类人员都必然会感到自己的无能为力。



《第六病室》插图

所以,小说里的法官与医生都开始了他们的懒政,转而去讨论玄而又玄的人生意义这一终极追问。他们的懒政,正是他们面向的客户最深恶痛绝的一个直感。一旦这种直感反噬向他们的时候,便是这两类职业人员遭受伤害的事发之时。

契诃夫对这两类人员的懒政,还是从人性的良善的一面作了归纳,没有从人性恶的一面,为他们作出道德的宣判。

契诃夫把这种懒政仅仅是归结为生命意义的渺茫。



契诃夫

而当“生命的意义”这一人生的终极追问开启的时候,便意味着人生的价值变得虚置而空洞,转而形成一种生命的忧郁。

这种忧郁,也正是契诃夫的小说里的一种基调与格调。

《契诃夫传》里在解析小说《没意思的故事》的时候,说:“这部小说描绘了一位老教授生命的尽头。他既有才华又有名望。有着深爱他的妻子和女儿——然而,这一切都毫无意义。死亡将至。灵魂背后却是空荡荡的。有的只是空虚、沮丧和一望无尽的黑暗。”(P88)



《没意思的故事》插图

在《第六病室》中同样滔滔不绝地重复着这种生命的空虚的终极“天问”:“为什么人类不会长生不死呢?为什么人类要有脑中枢和脑回,为什么人要有视力、说话能力、自觉能力、天才呢?这些不都是注定了要埋进土里,到头来跟地壳一同冷却,然后在几百万年中间随着地球围绕太阳旋转,既没有意义,也没有目的吗?”

这就是《没意思的故事》里那个医学教授的思想特点:“他关心骨髓的发展史远胜过关心宇宙的终极目的。”(P89)

当一个人关心起宇宙终极目的的时候,注定要为人生的意义与目的而产生连琐的发问。



《没意思的故事》封面

这种发问在契诃夫小说里是随处可见的一种“思想”,但这种“思想”,只是一种“疑问”,而不能“引导”什么。

这化成了契诃夫小说里的挥之不去的忧郁氛围。

我们现在跳到契诃夫之后的苏联文学里去看一看,实际上,我们可以注意到,苏联文学解决了生命的意义的问题,我们可以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看到保尔同样面对过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的思考的问题,但是,保尔作出了他的对生命理解:“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



契诃夫

契诃夫没有解决的问题,在他反感的高尔基倡导的文学体系里完成了答案的寻找,那么,契诃夫没有提供出“中心思想”的小说创作为什么依然使我们读得如醉如痴,并心有触动?

这就是我们上面所说的,契诃夫提炼出了生活中的困惑,人性中的迷茫,这看起来是断片式的零碎化的“小画面”,但却是一种深耕了灵魂与社会现实的“画面”,在这种画面中,我们依旧能够看到人类的意识层面上受制于精神空间的那种缺陷与缺损,就像《第六病室》里的那个疯人院世界,其实折射出的是人类的精神层面的一种共性的裂痕与断层,只要有人类存在,小说里的契诃夫提供的发现,就不失为独到的、引人深思、拮曲发微的深刻剖析。



契诃夫与妻子

这就是契诃夫为什么能够依然顽强地深入到我们的生活,给予我们一语点醒梦中人的震撼感的原因吧。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