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住在黄土高坡……”歌声嘹亮,笑容淳朴,肩上挑着两筐堆成小山的玉露香梨,果农们浑身都洋溢着丰收的喜悦。9月22日,正值第七届农民丰收节,在山西省隰县习礼村蜿蜒的乡间小道上,来往农机轰鸣而过,溅起一片尘土。

果农张天兰大哥指着刚刚驶过的一辆满载香梨的板车,笑着说:“你们来的不是时候,地里的梨子已经收的差不多了。”他走到自己还在采摘的果园里,在清甜的梨香中,谈起了他与梨树相伴一生的深厚情缘。

·三十几年清甜一生伴随的梨园情怀·

今年58岁的张天兰,是习礼村土生土长的村民。从小到大,他将村里人种梨的辛苦都看在眼里,年轻时便去城里打工,想逃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人在异乡为异客,离开家乡,乡愁便成了梨子成熟时那一口沁人心脾的清甜,让张天兰始终放不下家里的一亩三分地。终于,在妻子怀孕后,他放弃了村里人看上去“体面”的工作,选择回村种梨。


张天兰大哥种植的玉露香梨

一年365天,无论风雨寒暑,张天兰一直坚持每天待在果园里,栽种、育苗、打药、授粉、套袋、采摘、修剪、防冻,春夏秋冬,他始终细心呵护着梨树。这样的日子,张天兰过了三十几年。“这么伺候确实辛苦,但生活哪有不苦的呢?全家人都靠着梨园吃饭,两个孩子也要上学,不就是累点嘛,吃点苦没啥大不了的。”张天兰说。


张天兰大哥查看梨子种植情况

·天吃饭精准农业坚守终于有了“靠山”·

2017年,经过反复调研考察,善品公社第一个隰县玉露香梨产业助农合作社在习礼村落地,张天兰也是第一批加入合作社的社员之一。多年来,受自然灾害影响和种植方法不当,张大哥一家的收入一直在温饱线上挣扎。善品公社的到来,为张天兰的种梨事业带上了快车道。


善品公社隰县玉露香梨产业助农项目落地习礼村

目前,张大哥已经成为合作社的土地托管员,在村子里,他是负责管理果园的队长,也是合作社的“代言人”。提到村民们是否认可他“代言人”的身份,张大哥笑了,作为土生土长的习礼村人,一生都耕作在习礼村的梨园里,“就连村子里的红白喜事儿,大家都愿意找我”。在他的带动下,加入合作社的村民越来越多。合作社将社员们的果树统一管理起来,重新规划果树栽种间距,统一时间打药、施肥、套袋,精准把握梨子的生长周期,让玉露香梨的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成为可能。

为了让村民更好掌握种植要领,合作社在每年梨树生长的重要节点,都会邀请山西省科学院所的专家进行至少5次以上的示范培训。在合作社的帮助下,张天兰果园里当年的产量提升了近30%,一等果达标率也提高了近20%。不仅如此,善品公社还在村里建了冷库,让卖不出合适价格的梨子得以贮存起来。精准的农业生产,严格的品控管理,让农户们的耕作不再单纯的靠天吃饭,而是有了“靠山”;完善的供应链设施,有效的品牌传播,打通了电商入村的“最后一公里”。如今,玉露香梨的产量越来越高,农户们在奔小康的路上越走越远。


包装起来的玉露香梨走向市场

·更多张天兰坚守化作乡村土地生机·

难以想象,在青壮劳力流失的乡村,如果没有这群如张天兰一般仍在守护果园的人们,如今漫山遍野的梨香萦绕是否会化作杂草丛生的荒地。在张天兰身上,能看到果农简单的快乐,梨树已经融入了他的生活,与他同呼吸、共生长,让他数十年一日的坚守,化作乡村土地上的勃勃生机。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离不开可敬可爱的农民。无论是经验丰富的“老把式”,还是科技赋能的“新农人”,他们对这片土地的热爱,都能孕育出乡村发展的无限生机。张天兰说:“我的儿子可能就不会继续种地了,年轻人,吃不了苦。”此时,他沉默了,不知道是为儿子终于走出了这份辛苦而感叹,还是为后辈无人看见自己的坚守而叹息。与乡村的岁月相伴,留给了他皲裂的双手,但也赋予了他爽气的笑容,他说:“但到时候总会有办法。”

是的,总会有办法,因为乡村是一片蕴含着无限生机的沃土,这里有绿水青山,有淳朴的农民,有科技的助力,更有丰收的快乐。我们坚信,会有越来越多如“张天兰”一般的坚守者涌现,驻扎在各个乡村的各个角落。我们也坚信,一代代青年人会用创新的方式接过这捧乡土情怀,让这份坚守流传下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