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的新加坡,70%以上的人口为华人,可以说,新加坡从一个一穷二白的“坡县”发展成如今的“花园城市”,离不开华人接连三代的持续奋斗。
具有相同血脉的“远亲”的新加坡也被视为“华人之光”,然而现实中,新加坡华人对华的态度如何呢?
七成人口都是华人的新加坡,为何对华并不亲近,甚至冷漠呢?
一、新加坡发展沿革
新加坡建国历史并不漫长,仅有六十几年的建国时间。
但由于曾经为别国的殖民地,新加坡很早就已经开始发展,很多现代化的建筑早在殖民地时期就已经成型。
新加坡在思想文化方面受日本和英格兰文化的影响很深,并且在建筑上大多为西式建筑。
新加坡全国经济以轻工业和金融业为基础,目前我们在用的很多享誉中外的电子产品都是由新加坡的轻工业生产基地所造的。
由于这里环境优美,交通运输业比较发达,新加坡的旅游业也逐渐成为国家经济支柱之一。
新加坡是典型的多元文化集合体的国家,由于其国内华人马来人占比较多,且曾经受过欧洲等地的殖民影响,所以新加坡的文化更偏开放包容。
在宗教方面,新加坡也是多种宗教的集合体,其中包括佛教、基督教、印度教、伊斯兰教等宗教。
语言方面,官方推行英语,但由于大规模华人占比,新加坡人在交流时经常也能听到华语。
填海造陆是新加坡持续进行的重大工程,为了增添国土面积,新加坡自19世纪初便已经开始填海造陆工程,国土面积的增加也让新加坡有了更多的发展机会。
二、新加坡华人为何如此之多
17世纪前,新加坡几经易主,马来人、葡萄牙人、荷兰人都曾将新加坡岛作为自己的殖民地。
但由于新加坡不直接连接马来半岛,想将资源运送到新加坡的成本相对较高,因此这时新加坡仍然是一个破败的渔村,并没有太多的人口迁入。
直到19世纪,新加坡成为了英国殖民地,大批人才开始迁入新加坡,据统计,当时新加坡全岛仅有100多马来人、30余华人及罗越人。
而英国为何能看上如此破败不堪的新加坡呢?主要还是出于经济利益。
英国将新加坡作为货物运输中国的中转站,从最初的香茅生意到后来的茶叶贸易,英国将更多的茶叶和鸦片销售运往中国,赚得盆满钵满。
而当时清政府承认的唯一的对外贸易港口为广州,也就是说英国想要从中国进行贸易往来必须经过广州。
而新加坡凭借着与广州较近的地理优势,吸引了大批来自福建和广东的中国商人。
据统计1982年在新加坡的华人人口已达3317人,12年后的1836年,华人人口超过马来人。
甚至在19世纪中叶,英国议会在新加坡殖民地实行以华制华的政策,降低治理成本。
在新加坡的中国华人也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开始拉帮结派,成立商会,号召许多同乡来到新加坡,于是在较短的时期内,新加坡华人人口剧增。
新加坡立国之后,华人人口仍然在持续增长,由于李光耀上台后实行的低关税政策,靠近新加坡的广东、海南、福建等省份的商人纷纷前来新加坡做生意。
来自大陆、台湾、香港等企业家和投资家不仅使新加坡的经济得到发展,同时这些新移民带来了新的资金和技术,丰富了新加坡的文化与经济,同时也加强了华人在新加坡的影响力。
然而新加坡华人华裔的增多却没有增强新加坡华人对华的归属感与认同感,相反很多新加坡华人对华态度十分冷漠。
许多新加坡华人甚至根本不认同中国的文化与社会,浏览外网社交媒体,甚至许多新加坡华裔大言不惭地说着不认同中国的话语。
三、新加坡华人对华态度
本以为有大批华裔生活的新加坡对华归属感应很强,但实际上,新加坡华人不仅对华不亲近,甚至持冷漠态度。
而这种冷漠态度形成的背后,与上任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在新加坡的政策密不可分。
李光耀作为新加坡的“国父”,在他的掌舵下,新加坡仅用了50年的时间便经历了独立、开国、崛起、迈入发达国家前列的进程。
其实李光耀身上也流淌着华人血统,李光耀祖籍为广东梅州,作为李氏家族的小少爷,他从小便接受了优越的西式教育,后又去英国留学,本可继承衣钵在商界大展身手,但李光耀却反其道而行之,为了争取国家的独立与富强,弃商从政。
在政坛中长袖善舞、左右逢源的李光耀并非从未栽过跟头,在李光耀任新加坡首任总理之初,他就曾经被驱逐出马来亚联合邦。
当年李光耀被迫走出议会大厦时,面对镜头潸然落泪,那一天不仅是李光耀最黑暗的一天,也是整个新加坡建国以来最难忘的一天。
面对当时一穷二白的国家境遇,李光耀为了尽快摆脱当前国家的窘境,在外交、经济、军事、教育等方面实行了几套“组合拳”。
而在这几套组合拳中,真正使新加坡华人与华关系疏离的当属外交与教育。
由于新加坡建国初期,国内华人人口占比很高,李光耀为了牢牢把握本国政权,避免被友邦吞并,他选择的是靠近西方。
建国之初,他迫不及待加入联合国,积极引进英、美、日等外商的投资,寻求大国的外交庇护。
尽管李光耀无数次在公开场合表示过不做任何国家的同盟,但实际其外交政策早已展示出内心的安全感缺失。
新加坡不仅是弹丸之地,而且资源甚是贫瘠,甚至连日常饮用的饮用水也需要进口。
李光耀想要稳定新加坡的政局,最重要的就是建立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
于是李光耀另辟蹊径,走出了一条新加坡独有的外交之路,那就是“拒绝依附任何一个大国,也从未宣布过中立”。
在这种暧昧的外交导向下,新加坡的外交让其经济迅速进入腾飞发达时期。
然而真正使很多新加坡华人对华漠视的,当属新加坡的教育。
李光耀推行用西方意识形态治理国家的政策,西方文化成为了新加坡人学习的主流文化。
如今的新加坡,华人比例达到75%,依旧保留了许多中国的传统节日和习俗,但是新加坡的官方语言仍然为英语。
拥有西化思维的李光耀,在新加坡推行的教育政策也偏西化,李光耀关闭了新加坡唯一的华文大学南洋大学,之后在各个教育阶段全面推行英文教育。
如今40岁左右的新加坡社会中坚力量的一代,尽管他们大多为华裔,但由于从小接触的就是西化教育,对于中国并不熟悉,且部分人受西化思维的影响,对中国存在隔阂。
由于缺失文化认同,新加坡华裔对中国并非十分亲近,甚至许多新加坡华人将自己的身份视为新加坡人,而非中国人。
本是同根同源生,但由于文化等因素的差异,导致新加坡华裔与对华存在隔阂。
且由于新加坡的经济模式与我国存在较大差别,在对外贸易上,新加坡与我国的合作项目存在观念上的差异。
更重要的在于,目前我国与新加坡在国际贸易的很多领域存在竞争关系,甚至许多新加坡华裔商人对华存在敌视态度。
新加坡华裔对华的冷漠态度,实际上是新加坡历任领导者政策导向的结果。
尽管与中国同根同源,但目前生活在新加坡的华裔却对祖国毫无归属感,目前新加坡现任领导人李显龙基于国家战略政策角度对华频频释放友好之态。
或许未来,在现行政策的导向下,中国新一代年轻人与新加坡新一代华裔能有更多的交流机会,新加坡华裔也能感受到中国的博大精深与友好,增添对华的亲切感与归属感。
新加坡推行的精英教育效果显著,甚至吸引了世界各国精英人士的留住,目前,中国仍有大部分人口正陆续迁入新加坡。
如今中国以更加自信、自立、自强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新加坡华裔对中的态度,或许在未来会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而逐渐发生改变,时间会证明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