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漓江,青山倒影、鱼翔浅底、白鹭成群。

11月30日,记者登上漓江“桂花”主题游船,走上甲板,在悠扬的琴声中,身着汉服的舞者与山水共舞,游客们沉浸在“漓江游船音乐会”中。今年4月,漓江之上,以“亲子”“油茶文化”“桂花”“刘三姐”“渔家文化”等为主题的特色游船相继投入运营。这些游览产品不仅为游客展现漓江之美,还给他们带来了丰富的文化体验,让漓江山水人文不止于观。


竹筏在碧波荡漾的江面上缓缓前行。

近年来,为了治好、管好、经营好漓江,桂林市探索实施“三统”管理体制改革,即实行统一管理、统一经营、统筹各方利益。改革,为漓江环境及流域百姓、游客究竟带来了什么?

行走漓江边,乘船碧波行,记者目光所至,每一幅画面,都是漓江管理改革成果的见证,漓江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漓江旅游向精品化、高端化、差异化发展,漓江进入共治共享的良性循环。

一股绳、一条心,共护漓江水清岸绿

位于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内的“数字漓江5G融合生态保护利用综合平台”,大屏幕上,实时播放着漓江流域山体水质监测、生物多样性监测的动态画面。

“这里是管理漓江的‘中枢’。”说着,漓管委常务副主任朱名武便向记者展示起漓江“大脑”的科技力量——转动位于沿岸山顶、水下的监测设备,航行的船只、水下的鱼类、实时的水质数据……漓江的“喜怒哀乐”尽收眼底。“如果监测到破坏环境的行为,可以第一时间指派相关部门处理。”

打造这样一套智慧管理系统,源于过去对漓江管理不善的切肤之痛。漓江流域范围大,又是完全开放的空间,还有许多群众在此生产生活,涉及管理部门众多,管理难度大。

九龙治水,一人一个意见,谁也管不好。桂林市委、市政府做出决定:统一管理。

桂林市高规格成立漓江风景名胜区党工委、管委会,市委书记任工委书记,市长任管委会主任,全面统筹漓江治理保护发展工作,迅速整合起区、市两级20多个漓江管理部门和漓江沿岸10个县区管理职能、监管力量,创新实施数字漓江智慧执法司法模式,凝聚起保护漓江的强大合力。

“统一管理才能形成有效合力。”朱名武告诉记者,过去因为自然原因,进入枯水期后,每年都有一段时间,漓江水量无法支撑游船航行,统一管理后,为不影响游览漓江,漓管委协调水利部门,通过水库科学调度,保证漓江稳定的水量。

伏龙洲是漓江上的一座小岛,傍晚,夕阳透过茂密的树木,洒在生态公园的小广场上,市民们三五成群,或纳凉,或锻炼,好不惬意。初到此的游客,不会想到,这里曾经餐馆遍布、杂乱无章,污水直排漓江。当时,沿江养殖、违法采砂采石、网箱养鱼……漓江上的伤疤不胜枚举。

治理刻不容缓,桂林市决定构建流域综合治理体系,进行统一治理。该市组织岛民搬迁、拆除餐馆、关停采石场、拆除核心景区沿岸跨江线缆、实施通信设施改造、取缔沿江养殖,同时投入资金,开展护山修复、护林改造、截污引水,建设生态公园、沿江步道等景观提升工程。

此外,这些年来,桂林市陆续出台了一批地方性法规,大到漓江的总体管理条例,小到某个领域,如喀斯特景观、洲岛岸线保护,甚至游览竹筏登记管理,以及编制一系列规划方案,为漓江保护和发展提供法治保障。

“桂花”主题游船行驶碧波上,路过浅水航段时,记者伏在甲板围栏上,几乎可以一眼望到水底,两岸绿意盎然,惹人喜爱。


工人们通过宾格石笼网生态护岸,确保漓江生态景观修复的原真性。

“‘水清岸绿’,简单的四个字,却凝聚着许多人的付出和努力。”朱名武不禁感慨。

如今的漓江,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9%以上,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达100%,漓江干流水质常年达到国家地表Ⅱ类水质标准。

一盘棋、一张网,共塑漓江文旅业态

从“桂花”主题游船下船,只见码头停驻着许多竹筏,漓江风景名胜区市场拓展处主任曾文明热情地邀请记者:“上筏,带你感受一下‘油改电’后的漓江排筏。”

坐稳,排筏缓缓驶出码头,几乎听不到发动机推动的声音。经过一处河滩,岸上休息的白鹭见到船也不怕,怡然自得。“放在过去,油筏经过,怕是早就把鸟惊飞了!”筏工说。

曾文明解释,以往的柴油动力排筏能耗高、噪音大,纯电动力游览排筏具有环保、安静、舒适等优势,经测试,“油改电”后,竹筏发动机噪音由90分贝下降到60分贝。“今年漓江的旅游排筏,全部实现‘油改电’。”

旅游排筏的“油改电”,是近年来桂林市深化漓江经营体制改革,推动漓江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缩影。

“黑筏”曾是漓江旅游之痛。曾文明告诉记者,过去,由于缺乏管理,漓江上曾有排筏超过5000张,这其中不乏一些没有资质的“黑筏”,游客的安全无法得到保障,“黑筏”之间无序竞争,抢客、乱价现象层出不穷,最终损害的是整个漓江旅游市场秩序。

如何破局?还得统一起来管。

于是,在桂林漓管委的统一指导下,各地按照属地原则,分区域成立漓江排筏经营公司,实行漓江排筏公司化统一运营管理。考虑环境承载量,公司将5000多张排筏压缩至1200多张,并且逐步开展“油改电”。

同时,漓江精华段游船经营企业也进行整合重组,着力培育旗舰企业,从根本上改变漓江游船经营企业“小、散、乱、弱”的状况。游船实行星级管理,培育星级讲解员,进一步提升旅游服务水平。

另外,通过应用线上统一票务管理平台,不仅有效缓解了游客现场购票的压力,还通过与OTA(线上旅行社)对接,拓宽了营销渠道,让漓江的美景触达更多潜在游客。

这么管到底好不好,一组数据能说明问题:2023年,漓江风景名胜区水上游览线路总收入约7.36亿元,较疫情前的2019年增长34%。

今年4月,随着一条条特色游船装点一新迎客,漓江游船又多了新玩法,山歌对唱、漓江沙石画、漆扇制作、实景品读经典美文《桂林山水》等特色文化元素巧妙融入漓江旅游体验中。

“特色游船预约火爆,几乎上线即秒空。”桂林旅游股份公司漓江游船分公司党委书记陈思睿说。截至11月,特色主题游船和优化时间段的游览产品开航4383班次,接待游客47.48万人次,成为拉动漓江景区旅游经济的新引擎。


漓江穿过雁山区草坪回族乡。

一家人、一个梦,共享漓江发展成果

排筏沿着漓江一路航行,记者到达位于阳朔兴坪镇的大河背村,这里是20元人民币背景所在地,游客虽络绎不绝,但村容却干净整洁。全国人大代表、漓江风景名胜区战略发展处副主任汤建伟已在此等了一会。

“别看现在干净整洁,以前这里可是最难搞的地方。”汤建伟说,过去这里岸线破损、垃圾沿岸堆放、污水直排。然而最令村民不能理解的,由于身处核心保护区,砍树被罚、种果要拔、在漓江里抽点水灌溉农田也得办证,这让他们传统“靠水吃水”的想法大受打击。

彼时,有如此想法的漓江沿岸群众并不少。如何统筹漓江保护和百姓生计的问题,便摆到了相关部门面前。

汤建伟介绍,桂林市首先深化了漓江旅游票制改革,探索建立一套统筹地方政府、旅游经营者、沿岸群众等各方面利益的新机制,例如对属地管理为主的排筏、门票等收入,按照比例实行市、县财政分配;另外,景区也将收入的一定比例,通过分红形式,直接发放给沿江群众。

而真正让大河背村富起来的,是村民们吃上了“旅游饭”。大河背村所在的渔村党支部书记唐存学告诉记者,2019年大河背村开展生态修复后,年游客人数从10多万人猛增至2023年的110多万人,过去的渔民,有的开民宿、餐馆,年收入百万的大有人在;有的当起了“渔模”,光表演和拍照,一年收入七八万也不在话下。

如今,在灵川大圩、雁山草坪、阳朔杨堤、兴坪、福利等地,现代农业、乡村旅游产业蓬勃发展,沿岸百姓通过办农家乐、民宿,从事导游、销售等旅游服务工作,就能实现家门口就近就业。

李可(化名)曾是一名“黑筏”筏工,失业后,当地政府要求竹筏公司优先招聘当地人做筏工,他果断报名,成为一名正式筏工。他告诉记者:“过去由于无序竞争,不仅收入无法保证,还整日担惊受怕,如今收入不减反增,日子也过得更舒心了。”

临近离开大河背村时,汤建伟给记者讲了一个故事:

不久前,大河背村民找到他反映,因建设需要,相关部门要在20元人民币背景地建设一处电力设施,村民们十分不满:“20元人民币背景怎么能出现一个白点呢?”后来在漓管委介入下,这处设施换到了别的地方。

“村民从保护漓江中收获了红利,他们会更主动参与保护漓江工作,这是我们一直盼望的双向奔赴。”傍晚,汤建伟站在江边,望着清澈的江水,烟波浩渺,群峰倒影,仿若梦境,这位参与漓江保护20载的“老漓江”忍不住感慨:“漓江是全国人民的漓江,保护漓江永远在路上,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关注和努力。”

记者手记

漓江曾经历过因管理不善而带来的切肤之痛,但如今,在桂林市统一管理、统一经营、统筹各方利益的创新管理体制下,这些难题已迎刃而解。漓江不仅得以保持其天生的丽质,更融入了丰富的历史人文元素,使得山水与人文相得益彰,真正实现了以文塑旅、以旅彰文。

这一创新的管理体制,为漓江的保护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它有效解决了漓江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中面临的诸多问题,实现了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旅游业的转型升级以及沿岸百姓生计的稳步提升。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要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深化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推进生态综合补偿,健全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统筹推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

漓江的故事启示我们,只有将生态保护放在首位,才能确保发展的可持续性;而只有让发展成果惠及民生,才能赢得百姓的支持。这一理念,对于我们今天所面临的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挑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展望未来,我们依旧对漓江充满了期待。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引,在保护与发展的道路上,坚定改革方向,探索与创新改革内容。我们坚信,在桂林市的持续努力下,漓江将在保护与发展的双轮驱动下,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报纸版面截图。

来源|广西云

桂林日报社新媒体运营部出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