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2024年11月27日《中国人口报》

文/杨华磊 李双双

构建新型婚育文化是营造生育友好社会氛围的重要内容。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若干措施》在强调“大力倡导积极的婚恋观、生育观、家庭观”的同时,首次提出“加强人口国情国策教育,将相关内容融入中小学、本专科教育”。

笔者近期开展的调查研究发现,当代大学生作为未来生育的主力军,婚恋观念发生了明显变化。例如,56.9%的同学表示目前并不想谈恋爱。值得注意的是,他们之所以不愿意谈恋爱,最主要的原因是不知道如何分配时间来平衡学习与恋爱的关系。这一结果表明,由于缺少系统、科学的婚恋教育,大学生对情感关系的认知较为模糊。

正确对待婚恋是重要的人生课题之一,其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人格完善息息相关。在婚恋问题上,倘若大学生能够得到系统的回答,获得科学的指导,不仅可以帮助他们获取情感交流技巧等婚恋相关的科学知识,还可以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婚恋观等,提升情感管理和沟通能力,为将来享受亲密关系和幸福人生打好基础。

从大学生这个群体的特点来说,引导其树立正确婚恋观,关键在于做好学校婚恋教育。但当前婚恋教育在学校场域明显缺失。调查研究发现:82%的大学生反映其所在的学校没有开设婚恋课;仅有2.51%的大学生上过婚恋课;65.99%的大学生希望所在高校开设婚恋课。

高校是大学生系统接受科学知识教育的主要场所,也是大学生谈恋爱的一个重要场所,所以高校要充分发挥婚恋教育的桥头堡和主阵地的作用,通过开设婚恋教育课程的方式,承担起对大学生进行婚恋教育的责任。从调研汇总的大学生意见、建议来看,大学生期望高校婚恋教育课程最好采取选修课的形式,针对高年级的学生开展,课程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方式,通过“分析案例”的形式讲授知识,通过“自述故事”的形式结课。同时,他们最希望获取两性沟通方面的知识。

高校开设婚恋课程、做好大学生婚恋教育,可以加强对年轻人婚恋观、生育观、家庭观的引导,进而培育新型婚育文化。就更好打造高校婚恋教育课程,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将婚恋教育课程纳入大学选修课程体系。结合大学生对婚恋教育需求增加的实际情况,高校可根据实际需求设置婚恋教育课程,通过理论讲解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形式,使学生能够在“真实情境”中学习和反思,帮助其提升正确认识婚恋和经营恋爱关系的能力,从而更好地为未来的恋爱和婚姻生活做准备。根据学生实际需求,分阶段安排教学内容。比如,针对本专科低年级学生,重点讲授人口国情、新型婚育观念等内容;对于本专科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的方式,讲授两性沟通等亲密关系维护方面的知识。

第二,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方法,灵活利用非传统形式开展婚恋教育。比如,借助网络课程平台,录制婚恋相关课程,打造特色网络婚恋教育平台,方便学生自由学习和与教师交流。再如,创新课程考核方式,如课程结课方式探索采取分析现实案例的形式,从而增强课程的趣味性和实用性,让学生能够通过高校婚恋教育提升自身婚恋素养。

第三,建立课程反馈机制,让学生匿名评价课程。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师根据学生评价完善课程,确保课程的价值性,切实达到培养学生正确婚恋观的目的。

第四,政府相关部门和高校应重视加大对婚恋教育师资的培养力度。比如,通过培训、进修等方式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设立专项基金,支持教师参加与婚恋教育相关的思政教育培训和研究活动。

第五,高校、家庭、社会协同推动婚恋教育。由于大学生不只在校园生活,家庭和社会应与高校形成婚恋教育合力,系统传授婚恋知识。家庭层面应注重传递正确的婚恋观和当好表率,帮助大学生扣好“第一粒扣子”。社会层面要加强人口和生育政策宣传解读,注重营造健康、积极的婚育文化氛围。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