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世界上,有源相控阵雷达对于绝大多数国家来说,依然属于高精尖雷达装备,尤其是氮化镓有源相控阵雷达,世界上只有少数顶级战斗机才有装备。

以俄罗斯为例子,由于技术的原因,俄罗斯空天军现役主力的“四代半”战机苏-35战斗机还依然在使用“雪豹E”无源相控阵雷达,其余苏-27、苏-30等甚至还在使用比较传统的脉冲多普勒雷达。只有最先进的隐身战机苏-57战斗机才使用了有源相控阵雷达,并且据外界分析人士指出,苏-57的有源相控阵雷达技术很有可能并不稳定。当然了,这并非是俄罗斯空天军并不想用有源相控阵雷达,而是由于技术的原因确实实在是“做不到”。



而美军的F22、F35都仍然在使用砷化镓雷达,F35的砷化镓雷达AN/APG-81将继续生产到2030s以后。

但是美国都没有想到,中国实在是太残暴了,中国的歼10、歼11都已经全部升级相控阵雷达,探测性能远超美国F35。

早期的歼10A与歼11B搭载的是传统的机械式扫描雷达,也被称为脉冲多普勒雷达,机械式扫描雷达是通过天线的机械转动来移动波束,下图就是传统的机械式扫描雷达的观测屏幕,其中有一条不断扫描的线,这就是正在旋转的雷达,雷达照射到哪里,这个方向上的物体才能够显示出来。

但是机械雷达实在是性能不行,而早期的歼10A和歼11B又不可能退役,因此,中国独创了一项新技术,给歼10A和歼11B全面升级JKL-24有源相控阵雷达,这也意味着中国战斗机全面普及相控阵雷达,而且是氮化镓雷达。

JKL-24有源相控阵雷达,属于机载风冷二维有源相控阵火控雷达,风冷有源相控阵雷达是中国第一个研制出来的,

而且是早在2017年就研制出来了,运用高效风冷散热技术,成功解决了配装机械扫描雷达战机不能原位直接换装有源相控阵雷达的世界性难题。歼10A和歼11B等机型可以直接进行升级换装。



液冷装置由于采用液体冷却媒质,吸热量大,冷却效率要比风冷装置更高,这是其最大的技术优势。但是,随着而来的不足和缺陷也很明显。首先,液冷装置要在冷却板上设置非常复杂的冷却液流动回路,使得整个机载有源相控阵火控雷达的体积和重量大大增加。如果战机雷达罩内部空间不足,则采用机载液冷有源相控阵火控雷达会存在很多限制,比如不得不减少T/R组件,最终的结果就是降低整个雷达的性能水平。

其次,原来装备机载多普勒火控雷达的战机如果要换装机载液冷有源相控阵火控雷达,则必须要对前机身内部进行相当程度的改造,以便安装专门的冷却液二次散热装置。而且,整个冷却液的流动还要作为一个完整的回路,这对于机身内部的改造程度可想而知。比如,我国歼-10战斗机从A型改进为B/C型时,可以明显看到机首部分截面从近乎正圆形改为椭圆形,两侧向外拓展的部分主要就是为设置冷却液回路而增加的空间。

因此,对于搭载了机械扫描雷达的战机来说,改造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但是中国却解决了这个问题。

JKL-24有源相控阵雷达成功让中国战机实现低成本的集体升级了有源相控阵雷达问题。这是一项创造了历史纪录的成就。我军装备脉冲多普勒雷达四代机有上千架左右,一旦升级完成,将极大提升我军的战斗力。

要知道,搭载了氮化镓有源相控阵雷达的战机,可是远超砷化镓雷达的F35的。



可以说,升级了相控阵雷达的歼10A和歼11B,一方面能够拥有强大的探测能力和战场区域感知能力,而且还配备了我军现役先进的霹雳系列空空导弹。整体上看,歼10A和歼11B战斗机的战力不仅大大超过了苏-27,甚至相比俄军的苏-35也不遑多让,虽然也许相比歼-16还略逊色一筹,但是在某种程度上依然可以被看做一款“简化版”的“最强侧卫”。

这两年,中国一直在对服役的歼10、歼11、歼16等进行升级,通过更换发动机、雷达、显示器等核心零部件,对战斗机硬件大规模调整,再搭配全新的作战软件和武器,足以使得战机在之后10年保持可观的战斗力。而对于一些无法进行升级的机型则加速淘汰,比如歼11A、歼7等。

在长达30-35年的服役过程中,战斗机想要在大部分时间保持战斗力,就需要不断更新以避免落伍。而国外战斗机一般的升级节点都是在服役15年左右,中国如此高频率、大规模的更新升级,还是非常罕见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中国的第四代战斗机都服役比较晚,性能又比较落后,作为一支正蓬勃发展的空中力量,对四代机的需求依然十分旺盛,所以需要更新升级,来维持其战斗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