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30日下午,作为上海中华艺术宫“何以敦煌”大展的敦煌系列艺术主题活动之一——主题讲座“我心归处,莫高人的敦煌情——从常书鸿、段文杰到樊锦诗”,将每一位听众仿佛带回遥远的敦煌,带回那些黄沙扑面、用青春洗礼的年代,也为广大敦煌文化艺术的爱好者们在初冬的上海,点起一盏守护的“心灯”。


本次活动还特别邀请了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国家民委中亚与丝路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刘进宝老师,和敦煌研究院副研究员赵俊荣老师、敦煌研究院陈列中心讲解员史玉燕老师,以对谈的形式,与观众展开一场题为“莫高窟守护人” 的深入探讨。整个会场不仅是敦煌学的知识分享,更是一次对敦煌情的回顾与延续。他们从自身的专业视角出发,分享在敦煌研究、临摹工作以及保护工作中的点点滴滴。那些不为人知的“面壁”艰辛与汗水,那些因敦煌而收获的平静与快乐,都在此次活动中一一呈现。


作为敦煌研究院建院八十周年的深情献礼,由敦煌研究院编著、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致青春——敦煌壁画临本选集》,也在这次活动上首次宣发。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常书鸿、段文杰等十位第一批奔赴莫高窟的老艺术家们,他们多来自鱼米之乡、繁华之所,或师出名门,却对敦煌有着同一种强烈的向往与亲近感;从1944年起,他们在荒芜的崖壁洞窟间开凿出一座“理想国”,在一盏盏油灯下、一张张黄纸间,“再造”了一个无比准确、生动的莫高窟。他们“择一事终一生”的故事令人无限感怀,他们的临摹巨作也在这本画册中得以“纸间相逢”。本书收录了常书鸿、段文杰、霍熙亮、李承仙、李其琼、史苇湘、欧阳琳、李复、关友惠、万庚育10位老先生的80幅文物级敦煌壁画经典临摹之作,是关于一群理想者之艺术再凝练、岁月再回首的别样呈现,也是他们将青春为祭、奉献敦煌的故事叙写。不仅如此,书中还串联起了这些大师们在莫高窟 “面壁修行”的岁月故事。


这本新书由“敦煌的女儿” 樊锦诗题写书名。部分临摹作品为首次公开,并收录有徐悲鸿弟子万庚育于1955年绘制的“敦煌莫高窟全景图”。正如樊锦诗所言,“我的青春不在了,可我们的文明青春正好”。打开这本画册,赤诚与青春的温度始终萦绕,每一页都是与古老文化的对话和传承。希望通过本次活动,能够让更多的读者了解这本书,了解第一批奔赴敦煌“面壁者”的故事,让更多的人走进敦煌、认识敦煌、了解敦煌。每一次翻阅,都是一次难忘的心灵朝圣之旅,也希望更多读者能感知、接续老先生们的精神,共同推动敦煌石窟——这座人类文化遗产事业的前行。


编辑:杨延超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