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古城长安的一隅,静静地矗立着两座雁塔,大者巍峨,小者亦有其韵,名曰“小雁塔”。虽规模稍逊于大雁塔,但其间的传说故事,却丝毫不减风采,乃至“关中八景”之中,亦有它的一席之地,熠熠生辉。



谈及这两塔,尤其是小雁塔,它虽坐落于荐福寺内,却似乎与寺院的历史有着微妙的时差,晚了两年方得建成。这座佛塔,是专为一位名叫“义净”的禅师而建。义净,亦是一位西行取经的高僧,他的足迹,穿越了唐咸亨年间的海道,自广州启航,历经室利弗逝,直至天竺,巡礼那些佛教的圣地,鹫峰、鸡足山、鹿野苑、祇园精舍,最终在那烂陀寺苦学十一载,又赴苏门答腊游学七载。



史书记载,义净游历三十余国,携归梵经四百部,舍利三百粒,归来时,武后亲自迎接,盛况空前。后至长安,他致力于梵文佛经的翻译,而小雁塔,便是为他的译经事业而专门建造的。



义净,用十二年的光阴,翻译了五十六部,共计二百三十卷的佛家经典,其中不乏今日流传的部毗奈耶等诸律,他与鸠摩罗什、真谛、玄奘并称为“四大译经家”。或许,正是因为有了这位西行取经的高僧,小雁塔的故事才如此丰富多彩,那些“神迹”,更是数不胜数,尤其是那著名的“三开三合”。



但说“三开三合”,其实亦有人言,陕西历经六次地动,小雁塔应是“六开六合”。无论如何,小雁塔确曾“裂开”,却又神奇地“自动愈合”。





明代,1487年,陕西大地震动,房屋倒塌无数,百姓苦不堪言。而小雁塔,虽在废墟中屹立不倒,却也裂开了一尺多宽的缝隙。这本不足为奇,只能说明它的坚固。然而,接下来的事情,却让人称奇。

三十四年后,明正德年间,那裂开的小雁塔,竟在一夜之间“愈合”了。百姓视之为“神迹”,纷纷前来跪拜祈祷,朝廷亦视为吉兆,认为是“大明将兴”。文人墨客亦不例外,有位名叫王鹤的文官,特意前来观看,并在北塔门的门楣上题记:“明成化末,长安地动,塔自顶至足,中裂尺许,明澈如窗牖,行人往往见之。正德末,地再震,塔一夕如故,若有神比合之者。”

从这篇题记中,我们可以得知,小雁塔在明朝经历了两次地动,第二次发生在明嘉靖三十四年。当时,小雁塔再次“裂开”,而自动愈合的时间,则是嘉靖四十二年,“神合”之名,由此而生。

此后,还有“开合”之事,地动发生在康熙辛未年,小雁塔再次裂开,康熙辛丑年又“自动愈合”。

这座千年的古建筑,历经三次(或六次)地动,仍能屹立不倒,已属奇迹。而它的“自动愈合”,更是引起了人们的好奇。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或许,你会想到那“神合”的传说。不错,这与神话故事总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小雁塔,这座曾为“神僧”所建的佛塔,义净从西方佛教圣地带回的三百颗舍利,据说就放置在小雁塔的地宫内。人们盛传,正是这三百颗佛陀舍利的佑护,让小雁塔千年不倒,更有了那“三开三合”的神奇。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