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冼恒汉这个人,很多人可能不熟悉,甚至压根没听过名字,他根本不像那些开国元勋一样,被大家记着。但是如果你稍微扒拉一下他的履历,会发现,这个人的故事绝对是低调中的王者操作:他当了22年大军区的政委。
冼恒汉一直在军队里稳扎稳打,每次入京开会,开完直接走,从不逗留,最后离休的时候,待遇却是正军级!这是“高调做事,低调做人”的绝佳范本,还是一个隐秘而伟大的老将军?其实,他曾经被免去过一切职务,也经历了一些难以想象的坎坷。
那么这段历史究竟是怎样的呢?又靠什么塑造了后来的冼恒汉?
一、从广西走出来的军人
冼恒汉,1911年生,广西田阳人,广西这个地方,其实我们都知道,是盛产硬汉的。因为南方多山地,地形复杂,民风彪悍,冼恒汉小时候,正赶上军阀混战,家里穷得叮当响,他没啥高大上的背景,纯粹是靠自己的能力一步步干起来的。
1929年广西百色起义时,他还在读书,但是起义的风潮感染了他,他和几个同学就一起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其实那时候的红军日子可不好过,天天吃了上顿没下顿,可冼恒汉如果不在军队,回家了更是没吃没喝,在军队里跟着打仗,还可以缴获点敌人的物资。
他参加过长征,一路翻雪山、过草地,熬过了普通人根本想象不到的苦难,长征的苦可不是谁都能吃得消的。例如张国焘就不主张长征,后来离开了,而且,很多人也在长征中去世了,但那些都没发生在冼恒汉身上。
尤其是1934年湘江战役的时候,他跟着部队打掩护,趁势挡住敌人的追击,为了掩护红军主力渡过湘江。这场战斗后,红军减员非常严重,但冼恒汉和一部分人员却幸存了,其实熟悉历史的都懂,湘江战役是红军损失最惨烈的一战,能从这里突围逃生,太不容易了。
后来和我们看到的一样,红军人数锐减,只剩下三万多人,但是后来他们还是成功到达了延安,完成了长征,逃脱了蒋介石国民党的围剿。这次之后,可以说奠定了冼恒汉在军中的地位,后来,他去了中央红军大学学习,在政治部任主任。
在抗战时期,他在八路军下属的部队干活,平时我们一提抗战,老爱说什么“地雷战”“地道战”,那些年真刀真枪拼刺刀的硬仗没少打,但冼恒汉的工作是以宣传为主,要真说起来,这种战斗比真刀真枪还厉害。
政委当然知道一个组织最强大的优势是什么,那就是对老百姓的宣传,冼恒汉一直都在这方面很有建树,但他的其他特点也让人侧目,是什么呢?
二、低调为人
人们常常觉得搞宣传工作的人都是高调的,但冼恒汉不是,冼恒汉有一个特别的特点:低调。低调到什么程度呢?他后来当了二十多年的甘肃军区政委,每次去北京开会,开完会,绝不逗留。
别人或许会想着趁机在首都吃顿好的,或者拜访一下老战友什么的,冼恒汉不,他从来都是当天会议结束,当天就走,哪怕当天没票,也得抓紧买,绝不多停留。甘肃军区政委是什么样的存在呢?这个军区是原来的西北大军区改的,从范围上来看是一个超级大军区。
这么大军区的一个政委,那是响当当的大领导,有人可能会问了,这不合常理啊!很多人巴不得多留两天,在京城享受一下,尤其是当年那个年代,从地方到北京也不是说走就走的事儿,为啥他这么急着离开?
北京是权力中心,搞关系、攀交情的事儿不少,但冼恒汉显然不吃这一套,对他来说,这些虚头巴脑的事儿浪费时间,他宁愿把精力放在工作上。另一方面,他的作风也和他所在的岗位有关,大军区政委这个职位,说白了就是军队里的大管家。
冼恒汉在甘肃军区当政委的那二十多年,甘肃的情况可不轻松,他一心扑在工作上,可能也没心思在北京多待。但他这样的作为,也还是经历了一些坎坷和波折,是什么呢?
三、甘肃政委
还是要说在这里的二十年,甘肃在特殊时期经历了一段“支左”,就是“三支两军”的核心任务。十年时期,当地发生了很多血案,青海、兰州岌岌可危,后来,冼恒汉还做过一段时间的甘肃省委书记,冼恒汉在处理这些事情的时候也并不是能够处理好。
尽管当时全国都是这种情况,但闹到血案的程度还是会引起毛泽东的重视的,毕竟这个政权也才十几年而已。1977年后,冼恒汉就被免职了,因为他在工作中确确实实存在很多问题。但是,毕竟是从抗战时期就一路跟过来的老革命,在对待这些同志的时候,高层考虑得还是较为周全。
所以,他退休之后给了正军级待遇,因为冼恒汉不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人,他在军队里干的每一件事,都实打实地落在了档案里。他的资历也摆在那儿:从红军开始一路打到解放战争,建国后又在甘肃守了这么多年,他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
国家对离退休干部的待遇是有严格规定的,尤其是军队干部,冼恒汉这种从底层一步步打拼上来的老革命,他得到正军级的待遇,不是优待,而是他应该得的。
结语:
冼恒汉从广西百色起义一路走到大军区政委,无论是打仗还是搞管理,他都把自己的职责放在第一位,像他这样的人,在那个年代是典型,哪怕放到今天,也依然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冼恒汉晚年的时候开始撰写自己的回忆录,大概有十万多字,叫《风雨八十载》,当然也阐述了当年在甘肃军区的血案往事。不过根据网友们的看法,他叙述的版本和其他每个人的版本都是不同的,也难怪,历史本来就是人创造的,每个当事人都对历史有自己的看法。
而后人去看这段历史的时候,也许会有更多的不同的观点,所谓“滚滚长江东逝水,是非成败转头空”。
参考:
“赵永夫事件”浅析——冼恒汉回忆录2008-10-4
冼恒汉自述:《风雨八十载》节选2007-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