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仲宝,原越军第一军区第346师第246团第3营(该营战后被越南国会授予“人民武装力量英雄”称号)通信排无线电班班长。他的回忆录《高平前线-1979年2月》,是极为少见的越军老兵对1979年中越边境战争的长篇回忆,是了解当时越军情况的重要资料(他作为上传下达的通信兵,对作战情况非常熟悉)。现将其回忆录全文翻译连载,供有兴趣的读者参考。

当时已经是深夜,天气很冷,身体很难受。我们啃着干巴巴的饭团充饥,等待着出发的命令。助理参谋裴德寿看了看手表,快到2月21日凌晨一点了。当中国军队射向主洞口的炮弹刚刚落下,硝烟还未散去之时,营政治员黄国庆命令部队:“出发!”每当中国军队的炮火暂时停止,各个小组就一个接一个地冲出主洞口。我所在的小组在撤退编队的最后面,一接到命令,我们立即冲了出去。



洞口外的岩石被炮火炸得粉碎,有的在爆炸的高温下被烧成了石灰。从山脚到主洞口有一条石阶梯,但是我们不能像往常一样步行。每个人都坐了下来,胸前挂着枪,身后背着背包,上身微微向后倾斜,双臂张开保持平衡,像孩子们在公园里玩滑梯一样快速往下滑。当我们冲过朔江镇邮局时,中国军队的炮兵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射击。大家都跳进了沟渠,涉水穿过那迎村,几乎都忘记了寒冷。中国军队就在村子里,好在沟底距离路面大约有2米深,岸边是密密麻麻的篱笆和芦苇,水流声又哗哗作响,中国军队没有察觉我们的行动。

按照计划,在那迎村南面的尽头,前一个小组停下来占领阵地,准备应对突发情况,并掩护下一个小组撤退。各个小组就这样交替掩护,迅速向西南侧石灰岩山区撤退。我停了下来,睁大眼睛看着,观察从那迎村出来的路线,焦急地等待着下一批人从我身边撤退。营指挥所和第11连,第9连的干部战士一起,穿过田野到达了石山脚下。出乎意料的是,我们的撤退行动非常安全,中国军队没有发现。



近百人的队伍携带着武器,其中还包括许多伤员,顺利地通过了他们驻扎的武装公安屯高地和那迎村,也许是因为他们还在为前一天下午的进攻失败而感到震惊,没想到我们竟然会采取如此大胆的行动。天快亮了,我和无线电班的几个弟兄急急忙忙地往石山脚下跑去。我们穿过了一片没有开垦的荒地,这些不平整的地面影响了我们的速度。在荒地中间,我遇到了一些轻伤员,他们正在互相搀扶着前进。我催促道:“快点!弟兄们,天快要亮了。等到了山脚下再停下来休息,否则会被发现的!” “好的……好的……”

正当我准备去追赶班里的弟兄时,看到几名互相搀扶、行动不便的伤员始终不能越过一块高高的田埂,我于是转过身去帮助他们每个人克服了障碍,继续向山脚前进。山脚下有一条通往弄围的小路,这个时候天已经亮了。前面的人已经爬上了半山腰。在山脚下,我们遇到了前来接应的营长陈必添和第12连的士兵,第12连的士兵帮助各个小组抬着重伤员担架背着武器向上攀爬。我们迅速沿着那条崎岖的光秃秃的小路爬向山顶,中国军队没有发现我们的行踪。如果他们发现了,用不了多强的火力就能轻易封锁这条上山的小路。



爬到半山腰,我回头看了一眼,朔江镇仍然处于战火之中,爆炸声此起彼伏,烈火熊熊燃烧......当营指挥所和第9连、第11连的部队撤退到弄围时,第10连和第11连增援的一个班、营指挥所增援的一个排继续坚守着朔江镇东侧的阵地,一直在与中国军队战斗。2月21日晚,第10连阵地的干部战士成功地组织了一次突围,撤退到山上,回到了第3营的建制内。

我们在弄围的日子是很悲惨的,既缺乏食物,也缺乏水源。这里是干燥的石灰岩山区,即便是在树木较为茂盛的地方,一天也只能接到几桶水。在部队还没有撤到这里的时候,当地人往往主要靠接雨水生活。雨水被收集起来储存到罐子里,很大的水罐也只能装下一两立方米。现在军队和朔江镇的老百姓上百人上山躲避,当地村民的蓄水于是很快就用光了。 士兵们或者躲在岩石缝隙中,或者躲在山谷中起伏岩石之间的洼地里。



一名受伤的士兵躺在岩石缝隙中,仔细地观察着附着在岩石上的蕨类植物。他看到这些植物的根部有像花生一样大的凸起。他试着啃了一口,发现里面有水而且味道很甜。事实证明,石灰岩山上的蕨类植物与生活在溪流、水塘等潮湿环境中的蕨类植物不同。在常年干旱的石灰岩山区,蕨类植物根部悬垂的根瘤就像是一个水袋。严酷的自然环境迫使生物与之适应,以此求得生存和成长。士兵高兴地喊道:“水......有水,好多水啊!” “该死的!这家伙疯了!”

大家闻声聚拢过来,都以为他是因为又累又渴,变得神志不清了。这名伤员从蕨类植物的根部拔下一些根瘤,让大家尝尝。就这样,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们发现了一种水源,虽然它不能煮饭,也不能给伤员清洗伤口,但是可以解渴。对于被包围的士兵来说,这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水源,是很小却又非常珍贵的水源。因此我们的背包里,除了玉米之外,还有这种生长在干旱的石灰岩山上的蕨类植物的根瘤。

作品声明: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