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季羡林的《牛棚杂忆》

如果对于邪恶的行为用儒雅的方式叙述,那么,邪恶就会变得温柔而甜美。所以,我觉得季羡林虽然处理好了政治立场,却没有处理好纪实记事的真实性。换个角度说,季羡林其实是在和稀泥。

《牛棚杂忆》不是一份交给普罗大众的纪实回忆,而是一份不得不拿出来亮相的工作报告。而其写作真是动机,应该是认为文革题材是值得写一写的、牵涉自己一些痛苦的题材。多少具有一定的警世恒言。

至于文革的缘起缘灭,不过是特殊时期出现的特殊情况,像是是长途司机出现的短暂打盹。不需要也不可以探究更多的社会根因。好比一个人,在青年时期总会鲁莽过,冲动过,但与人品无关,与本性无关。

季羡林大概会认为《牛棚杂忆》会大卖,能一版再版。因此,他卯足劲,把最优雅的姿态摆在写作面前,用极为谦和态度精心挑选辞藻去写。在我看来,他并没有一点真切的感伤和眼泪,有的是对措辞严厉时产生的紧张感,这种状态像是一个奉旨抄经的大和尚。

看到《牛棚杂忆》,我就想到丁捷的《追问》,丁捷在记录那些贪腐官员讲述他们腐败历程时个个是一副半功半罪,疏忽大意才酿成大错的样子。他们一点罪恶感都没有,有的只是不慎做错了,一时糊涂了,几分惭愧相。但他们绝对是赤胆忠诚的,对信仰从未真正动摇过。如果能给他们戴罪立功机会,他们一定要干出丰功伟绩,造福人类。……是的,两部作品都透露出一样的意识形态,并且都有一副好心肠,都有明辨是非,权衡利弊地英明智慧。

《牛棚杂忆》它在记录那些特殊时期出现的不和谐音同时已经无比宽容地与制造那些血腥暴力的红小将们和睦了。季羡林的仁慈,仿佛要做出一个中国文人式的风度。是非功过,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要写一些这样的文章记录一下,不然,跟后人无法交代。

客观实在地说,我并不想通过《牛棚杂忆》来了解季羡林先生在这场长达十年之久的浩劫中做了哪些匪夷所思的事,因为,历史已经摆在那里,任何当事人妄想伪装成无辜者或者边缘人都是不可能的,更何况他们还是处于政治中心,斗争中心,高校中心的北京。我只是想通过“杂忆”了解更多的史实,或者说文革斗争中那些挨斗的人事中与事后是什么样的心情和感受。也许,写这些会是一种痛苦的回忆,正如巴金先生写的那样。但是,我们再去了解这段历史,不就是要看到这种痛苦的存在吗!如果我们看到的只是讳言不语的伪表情,作为后辈的我们又当如何警惕这样的浩劫再次发生?

当事人应该秉正直书,即使可能带有一些偏见,甚至不妥的偏激,那也是正常的。同时,应该相信年轻人的理性,虽然他们更容易非理性。《牛棚杂忆》这样的,大概就是因为害怕过度渲染,而选择了轻描淡写,甚至曲意避讳,竟会使用“听说”,“他们说” “后来得知”等等这样不在场的言论。

十年啊,季羡林先生本应该历历在目多少大事件,本应该亲眼目睹多少事实,本应该参与多少批斗。结果仅仅拿出十几万字的一本薄薄散文集。——如果真能使自己置之度外,又何必用“牛棚”!

大约是因为文章的内容败坏了我的阅读心情,我从中完全看不到我想看到的东西,所以,我无法用欣赏散文的心情去阅读《牛棚杂忆》。不过,我看出来季羡林先生的文笔明丽轻快,字里行间里透漏着一种宽仁,对历史的是非曲直保持着中庸的态度。是的,有儒家一派的文人风格。

可惜,这样的文笔去写十年浩劫故事,无疑是豆腐砸城门——软了些。而且,因为不愿意揭露自己乃至所熟同僚亲友的行动事实,所以,这本《牛棚杂忆》处在一种尴尬的地位上,像足了鸡肋。

2024年11月27日 夜 11点


作者:邵风,安徽肥东人,作家、编剧、书法爱好者。主要作品有小说集《来贝》;剧本《出租房》系列、科幻剧本《托鲁传奇》等;长诗《贾佑思历险记》等。


面朝大海,用黑色的眼睛寻找光明。读睡诗社创办于2015年11月16日,诗社以“为草根诗人发声”为使命,以弘扬“诗歌精神”为宗旨,即诗的真善美追求、诗的艺术创新、诗的精神愉悦,诗对生存生命的揭示。现已出版诗友合著诗集《读睡诗选之春暖花开》《读睡诗选之草长莺飞》。诗友们笔耕不辍,诗社砥砺前行,不断推陈出新,推荐优秀诗作,出品优质诗集,朗诵优秀作品,以多种形式推荐诗人作品,让更多人读优秀作品,体味诗歌文化,我们正在行进中!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