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郭沫若”三个字,大家会想到什么。毫无疑问,郭老是一个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大师。他不只在文学领域(中国新诗奠基人之一、中国历史剧的开创者之一)取得重大成就,他在历史学界、考古学界亦有建树。你以为他只是文学家、诗人吗,他还是著名的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单在甲骨学里就是其中一位中流砥柱的人物(甲骨学四堂之一,另三位分别是王国维、罗振宇、董作宾)。
(郭沫若)
郭沫若风评?
虽然如此,在近代中国众多文人里,郭沫若也是争议性较大的一位。最让人诟病的便是他的私德问题。就比如胡适曾评价郭沫若“反复善变,我一向不佩服他。”就连鲁迅先生也称其为“才子加流氓”。且不说这些,学术问题上,也是被议论纷纷。
郭沫若
那究竟为何郭沫若先生有此骂名?
我们也不好妄下定论,对于这位已经过去的历史人物,其实很难评价,还是那句话“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总不能一棒子打死吧。考据错误实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我们不应该那么苛刻,我们不能以他的成就来否认他的错误,也不能因为他的错误来否定他的成就。
郭沫若先生被骂无非就是这几点:没有骨气的无耻文人;抛妻弃子的负心人;建国之后软骨头。这几点评价到底如何,我们按下不谈。除此之外,他的负面形象还有一个,那就是“挖定陵”,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挖定陵”这一事件的始末。其实呀这事还真不能怪他。
何谓“定陵”?
定陵
万历皇帝画像
定陵是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朱翊钧的陵墓,也就是明神宗万历皇帝(年号为万历)。它是明十三陵里的三大陵墓之一(其他两座分别为明成祖长陵、明世宗永陵),也是十三座帝陵里唯一被挖掘的陵墓。这座帝陵现位于北京昌平区,大峪山脚下,万历十二年(1584年)始建,六年后才完工。定陵占地面积达十八万平方米,除了葬有万历皇帝外,还有他的两位皇后,一个孝端显皇后,一个孝靖皇后。
其实一开始不是要挖掘定陵,而是长陵。
为什么挖长陵?
1955年10月,当时有个人叫做吴晗,北京市的副市长,也是一位很厉害的历史学家,吴晗于是联合了当时的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郭沫若、文化部副部长沈雁冰、人民日报社社长邓拓以及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第三所所长范文澜这些人,联名上书政务院(国务院当时还叫做政务院),请求发掘永乐皇帝的陵墓长陵,也就是明成祖朱棣的陵墓.
(吴晗)
其中有一个主要原因便是为了失传已久的《永乐大典》,我们知道《永乐大典》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类书,汇集了中国历代的古典文献,更是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书。此书编纂于永乐元年,六年始成,有正副本三部,明亡时毁了两部,所剩一部于1860年英法联军入京和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两度遭受焚毁、掠夺,原本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册,现在国内外仅存三百七十余册,着实痛心。找寻《永乐大典》对当时作为明史学家的吴晗可谓是一个极大的诱惑。诚然,国家有考古需求,历史学家也有考古需求,毕竟能填补历史空白,想要挖长陵这也是一个很正常的想法。
永乐大典
不久,挖掘长陵这一计划便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同意。虽然当时也有一批人反对挖掘,比如国家文物局局长、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郑振铎先生以及副所长夏鼐先生等等。
为何放弃长陵,改挖定陵?
说来好笑,因为长陵建造的面积实在是太大了,人们几经波折还是找不到墓道,于是考古学家们只好退而求其次,决定找一个小的陵墓试验一下,等积累积累经验再发掘长陵。由此,定陵就成了新中国挖掘的第一座帝王陵墓。
定陵的惊人发现
工人挖掘定陵现场
郭沫若亲临现场指导工作
1956年6月,定陵挖掘开始动工,当时征用了大量的民工,耗时一年多,定陵墓室大门终于被打开,竟藏在地下27米深之处!很遗憾,地宫内没有发现《永乐大典》,却清理出了约三千件的珍贵文物。比如这顶万历皇帝的金冠,它是由一百五十根金丝线编织而成,工艺高超,技术难度极大,非常精美,此外还出土了四顶凤冠。除去大量的金器、首饰、头饰外,还有一批丝织物,其中最出名的莫过于万历皇帝穿的龙袍。
万历皇帝所戴金冠
万历皇帝所穿龙袍
文物的破坏
这次挖掘也被称为是中国考古史上永远的遗憾和灾难。
正如当初那些当初反对挖掘陵墓的人所想,中国的文物保护技术和意识还是一个问题。
1957年,有的工作人员急于求成,定陵墓门被仓促打开的,无数珍贵文物在得以重见天日的同时也因为氧化问题,化为了灰烬,尤其是那些珍贵的书画和丝织品,着实让人痛心疾首。还有便是在文物的后续处理上也有不妥当之处,有的考古工作人员甚至建议浆糊里加入防腐剂把丝织物裱起来,可见当时文物保护技术有多落后。就连放置文物的库房也极其简陋,这些出土文物也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损坏。
消息传回北京后,周总理非常的痛心和后悔,并下达命令十年内不准再开皇陵。没想到,经历这次惨痛的教训还不够,吴晗、郭沫若等人还不死心,依旧上书建议挖掘长陵、乾陵(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合葬墓)、秦始皇陵等,不过国家都否决了。幸亏否决了,不然的话,不知道还有多少珍贵的文物遭到破坏。
自这次事件以后,国家规定不再主动挖掘帝陵,除非是抢救性挖掘。这一政策一直延续至今。由此,定陵也成了我国唯一一座被政府组织开发的皇陵。
万历尸骨何处
讲到这,大家想必更好奇,既然定陵已经挖开了,那万历皇帝的尸体呢?
万历及其皇后棺椁摆放位置
万历皇帝尸骨
考古学家进入定陵后,对其棺椁进行了逐层的清理,直到第十一层的时候,人们才发现了万历皇帝的尸骨。当时尸体已经腐烂,只留下了骨架。不过让人们惊讶的是,尸体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样平放。按道理,正常人死亡以后摆放的姿势应该是四肢并拢仰卧的样子,而万历皇帝却是侧卧的样子。于是呢,有人猜想是不是在运送的过程中,路途遥远颠簸导致的移动或者错位,那为什么他的孝敬皇后也是侧卧的姿势呢?
尸体摆放示意图
这也就产生了一个争议,目前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天象说,身体摆放姿势实在模仿北斗七星;还有一种是认为和佛教有关系,不管是清代还是明代,其实有很多帝王信佛,在佛教里释迦摩尼圆寂时就是侧卧的。那到底是哪种原因,现在仍旧是一个谜团。
定陵博物馆
1959年定陵博物馆成立,当时一位博物馆主任不知脑子怎么想的,竟然表示既然复制的棺椁已经做好,那原来的棺椁就没用了,于是便命令人把三具棺椁扔下山沟。后来这些棺椁被当地的两家村户捡回去自己用,结果没多久,这两户人家竟然都意外死亡。
1966年至1976年这十年浩劫指的是什么就不必多说了,当时那些人来到定陵博物馆,打倒牛鬼蛇神,批判封建地主阶级,而万历皇帝可不是地主阶级的头子吗?于是他们便将其尸骨拉到广场焚毁了。
唉,万历皇帝在地下躺了三百多年,绝对没想到自己的墓有朝一日竟然被挖了,就连自己的尸骨也落得个无存的下场。
历史反思
到现在,大家应该看明白了吧,挖掘定陵固然是一次惨痛的经验教训,是考古学界的悲剧,这场错误的造成不应该全怪郭沫若一人身上,他充其量不过是其中的一位支持者,发生这样的悲剧也是大家都不想看到的,奈何当时的文物保护技术落后。总之,这锅不该让郭沫若一个人背。
郭沫若先生晚年
其实还真挺奇怪的,对于这些大人物,尤其这种非常有成就的人物,一般人好像特别喜欢翻人家的八卦,尤其是私德,逮住一个污点就好像恶犬看到了骨头。偶然听到的八卦,也不考据真伪,穿凿附会以讹传讹,罔顾历史肆意歪曲抹黑。那么白的衣服看不到,却只注意它的一个黑点。用一个不知从哪听来的段子、谣言来否定伟人、否定名人,并且当成茶余饭后的闲谈,真的不算是一件磊落的事情。我们好像常常以圣人的标准要求别人,尤其是要求名人。凭什么反思的人是郭沫若,真正该反思的应该是自己,我们应该时刻铭记何谓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求真务实的态度。希望我们可以在面对人物、事件评价的时候,能够保有自己的立场,不盲从、不被带节奏。
郭沫若
郭沫若先生虽然有不少问题,不过也是经得起历史考验的,我党给予的历史地位还是很公正的,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放到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历史背景中去,郭沫若不应该被无脑黑,我们也不该带有偏见。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