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在郭沫若、吴晗的强烈要求下,国家终于决定打开万历皇帝的陵寝,谁料,棺材打开没多久,万历皇帝的龙袍遇见空气,慢慢变黑,一些珍贵的丝绸也化为灰烬,自此以后,国家再也没有主动发掘帝王墓。

1958年,在考古学家和历史专家的期待中,尘封百年的定陵终于能够在世人面前揭开自己的神秘面纱。

定陵的挖掘工作从一开始就受到了中国考古学界的广泛关注,郭沫若为首的部分学者支持挖掘工作,认为它能够推动中国考古事业的发展,同时也解开历史研究当中的许多谜团。

而另一部分学者则是极力反对挖掘工作的开展,在他们看来,当时新中国成立没多久,中国考古事业的发展还不够成熟,不管是从理论还是专业设备来说,都不具备挖掘考古的能力。

一旦将定陵打开,等待着人们的未必就是期待已久的谜底,或许还会造成更大的损失。

不过这场争论最终还是郭沫若等学者更胜一筹,他们力排众议,开始了对定陵的挖掘。

随着定陵的大门被打开,人们还没有意识到,他们的好奇即将给这座百年陵墓带来一场难以想象的劫难。

当考古学者们进入这座墓穴后,他们被眼前的一幕给惊呆了,只见墓中的陪葬品十分丰富。



不光有精美的金银器,还有许多丝绸、瓷器,作为中国曾经地位最高的皇帝,他的陪葬品实在是让人大开眼界。

那时候的人们对挖掘的文物还缺乏研究和了解,竟然直接上手触碰这些封存已久的文物。

于是,这些原本鲜亮的器具就这样遭到了破坏。

更别说那些精美的丝织品,根本不能长时间和空气进行接触,氧化过后,它们慢慢变为了黑色,再也没有了原本的光彩。

更让一些文物学者痛心的是,定陵的挖掘工作开展之后,当时的领导不懂得这些文物的研究价值,也没有对它们进行保护,反而大肆破坏。

定陵棺木被破坏之后,就连几块残破的木板都没有找回来,全部被周边生活的百姓们捡回去烧火用了。

这座承载了百年历史的皇家陵墓就这样迎来了自己悲惨的命运,定陵的悲剧至今都让很多学者扼腕叹息。

随着定陵遭到破坏,文物局局长郑振铎极力建议国家立即停止对皇家陵墓的挖掘工作,这样才能够避免产生更大的损失。

最终在周总理的阻拦下,这场悲剧才没有愈演愈烈,但仍然有很多文物被破坏,它们的命运也无法挽回。

从那之后,极力主张要开展发掘工作的郭沫若成为了“历史罪人”,很多人认为,如果没有他的建议,定陵或许就能够免遭于难,在时代的洪流中留存下来。

是非对错,直到如今已经很难去判断,谁也不能预料到没有发生的事情。

不过能够确定的是,有了这次教训,中国的考古技术得到了不少发展,这个惨痛的后果让大家有了经验,在没有完全准备好的时候,不能够轻易开展发掘工作。

因此,尽管我国有许多确定位置的大规模陵墓,但是它们大多都被国家保护着,不允许开展发掘工作,这样做的目的就是防止当年的悲剧再次上演。

资料来源:

帝王陵发掘之争持续50年 定陵挖后万历尸骨被毁——南方新闻网

挖掘定陵:考古史上千古遗憾——民主与法制时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