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

沐浴在冬日暖阳中

第二届深圳光明国际公共艺术季

「在·自然」公共艺术作品展

拉开帷幕

深圳·光明国际公共艺术季由中共深圳市光明区委宣传部、深圳市光明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主办,盛世再现(深圳)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承办,光明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华润万象生活物业深圳公司协办,科学+艺术联合实验室执行,光明区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资金资助,活动还得到了深圳大学本原设计研究中心公共艺术研究所学术支持、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技术支持。

这场独特的公共艺术季开幕避开了喧嚣嘈杂与视觉冲击,更像是一场在自然的漫游邀请,邀请一众嘉宾观众朋友从城市丛林中回归公园自然的现场。


开幕日当天,从对谈到导览,从开幕仪式到虹桥公共艺术馆挂牌,展开了一场基于场域空间的艺术叙事,作品与建筑空间、自然景观、城市公共生活的多重关系,在讨论、漫游、观看中,被缓缓打开,逐一呈现……


开幕致辞

——开幕仪式

深圳·光明国际公共艺术季是光明十大文化品牌之一;公共艺术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装点空间,而在于激活人们与场所的关系。


策展人、艺术家沈少民在致辞中诗意地说道:“光明本身就是种希望,愿艺术成为光明中的光明。”到场嘉宾观众朋友共同见证了第二届深圳·光明国际公共艺术季「在·自然」公共艺术作品展的开幕。


光明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吴志伟在致辞中表示:公共艺术是城市文化的生动载体,光明科学城优美的山水林田湖是所有艺术家的公共艺术展示平台。光明区将一如既往,支持文化事业与公共艺术发展,诚邀广大艺术家朋友多来光明采风、创作,让艺术、科学与生态在这里碰撞,让艺术之光照进科学之城。


「在·自然」中谈自然

——开幕学术交流会


日熹阁顶层天台,嘉宾观众们在温煦的阳光下,目光穿越虹桥公园开阔的绿地,聆听六位来自不同艺术领域的嘉宾的对谈——建筑师刘珩、张宇星、韩晶,艺术家沈少民、管怀宾、沈烈毅,以及城市规划大师朱荣远,他们用全新的视角,探讨“艺术的微妙介入”与“建筑与城市设计的谦卑”,“在自然”中谈自然。


展览策展人沈少民开场提到,日熹阁、月在庭两座建筑本身便是两件重要的公共艺术作品,因此在展览作品的策划中,首要考虑到的便是对建筑与自然的尊重。

张宇星谈及过去的展览中,“自然”更多是作为艺术的背景,而今天自然本身成为了主角。并且引用了叶嘉莹的诗句“掬水月在手”,表达即使人不在,自然、日月依在之境,意味深长。

朱荣远从城市设计的角度,巧妙地指出“日”“月”与光“明”定位的关系,并一直期望公共艺术无处不在,这是作为一个规划师所希望看到的城市空间状态。

建筑师刘珩提出了一个具有启发性的视角,她希望将来公共艺术的规划可以前置,与建筑设计并行甚至先于建筑而进行考虑,因此公共艺术与建筑能够相互成就,成为未来地景艺术空间的形态。

同为建筑师的韩晶诗意地阐述道,她认为艺术其实是一束光,照亮了建筑的灵魂。艺术家是空间的精灵,可以敏锐地看到建筑没有直接传达出来的东西,用艺术传达世人。

展览艺术家管怀宾提到,他在深圳参加展览通常在都市密集区,而这次光明展场有种“桃花源”的感觉。同时他提到了自己的两组作品,《渡园》与《光音·天成》,皆是对古典美学和现代主义先锋派的思考。

沈烈毅扎根于公共艺术创作的实践和反思,新颖地指出公共艺术是一种“妥协”的艺术,这种妥协并不是贬义,而是在创作过程中与环境、空间、服务对象进行沟通和协调。

沈少民最后总结道:“每一个建筑师都是艺术家,在我这是没有界限的,建筑师心里也不应该有这样的界限。” 这场对谈触及了公共艺术与建筑的核心议题:在快速城市化的当代,建筑是否可能与自然形成有机的“共生体”?艺术家在公共空间中的角色,是否正逐渐从“创作者”转变为“协调者”?艺术交流会为公共艺术提供了新的尺度和边界,展现了公共艺术与建筑/城市设计,如何在与公共空间与自然关系中创造意义的深思。

从日熹阁,到月在庭

——策展人、艺术家导览

沈烈毅的作品将自然和日常元素融入雕塑艺术的观念中,将个人经验转化为对生命感悟的艺术表现,将个人对自然世界最朴素的崇尚热爱融入生命意识,艺术轨迹始终与天地万物和谐交织。







管怀宾的作品将传统文化元素和感知方式,解构并融入到自身的语言系统和作品构架之中,将中国古典造园美学,融入其空间装置形态,在空间营造过程中显现浓郁的人文情怀和意境旨向。



行走本身成为一种叙事方式,每一件艺术作品都在路径的推进中逐渐呈现,与环境互动、与观众对话。每一件作品并未试图成为场地的主角,而是通过对自然和场地的适应,融入更大的生态叙事。



「虹桥公共艺术馆」

开放的空间实验

——挂牌

“虹桥公共艺术馆”的挂牌,标志着光明区一个崭新文化空间的正式启用。这座艺术馆并未试图以庞大的规模吸引目光,相反,其精致的建筑和自然的表达仿佛在强调:艺术的公共属性不在于视觉的冲击,而在于在地性和社区的渗透。

「虹桥公共艺术馆」其本身便是一种对于空间意义的实验,探索从自然到公共性的多重路径,以及当代公共艺术如何从象征性走向实践性,从单一的审美功能走向多重的社会意义。


光明区,作为深圳的生态新地标,以其特有的自然资源和文化愿景,为第二届深圳·光明国际公共艺术季「在·自然」公共艺术作品展提供了绝佳语境。

“在自然”展览并不是一个明确结论的输出,而是一种关系的建构——人与自然,城市与艺术的关系。这种建构的过程本身,也许正是光明区试图在未来表达的长期文化诉求。艺术季以一种开放的姿态,提出了值得长期探讨的问题——艺术如何嵌入自然,城市如何重新找到与自然的对话路径。

第二届深圳·光明国际公共艺术季将持续至未来数周,这不仅是一场有关科学、人文、艺术的跨学科艺术对话,更是一次展示光明科学城文化魅力与生态价值的重要舞台。


关于展览


第二届深圳·光明国际公共艺术季

「在·自然」公共艺术作品展

开幕:2024.11.28

展期:2024.11.28-2025.02.28

地点:深圳市光明区虹桥公园环湖路——月在庭、日熹阁

策展人:沈少民

建筑师:刘珩

艺术家:管怀宾、沈烈毅

主办单位:中共深圳市光明区委宣传部、深圳市光明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承办单位:盛世再现(深圳)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

协办单位:光明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华润万象生活物业深圳公司

执行单位:科学+艺术联合实验室

学术支持:深圳大学本原设计研究中心公共艺术研究所

技术支持: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

杭州场地支持:大屋顶文化

建筑师


刘珩

南沙原创建筑设计工作室创建人、主持建筑师

深圳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美国哈佛大学设计博士

英国皇家特许注册建筑师

中国建筑学会会员

深圳经济特区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艺术家


管怀宾

1989年浙江美术学院毕业

(现中国美术学院)

2004年东京艺术大学大学院博士后期课程毕业(博士学位)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导


沈烈毅

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教授

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学术委员会委员

中国雕塑学会常务理事

浙江省雕塑学会副会长

策展人


沈少民

当代艺术家、纪录片导演、诗人

深圳大学本原设计研究中心公共艺术研究所主任

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 科学+艺术联合实验室艺术总监

内容来源:光明区委宣传部 科学+艺术联合实验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