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学古诗词?叶嘉莹先生这样说……


CETV博物馆之夜

2024年11月24日,叶嘉莹去世,享年100岁。对这位古典文学泰斗的哀思,此文不足以表万一。她生前曾说,“如有来生,我还教古典诗词。”

如今学习古典诗词还有什么用?

叶嘉莹的回答是:学习古典诗词最大的好处就是使你的心灵不死。

叶嘉莹出生在北京的书香世家,因生日是1924年六月初一,六月称“荷月”,父母便为她取了小名“小荷子”。她长在北京的四合院里,少年时期曾因见到院中花池落下白蝶,便写下《秋蝶》(1939):三秋一觉庄生梦,满地新霜月乍寒。

在她18岁那年,母亲去看病,却在回程的火车上去世,她一连写了八首《哭母诗》。

早知一别成千古,悔不当初伴母行。
《哭母诗八首》其一(1941)

她的少年时期都在沦陷区度过,母亲离世,他与两个弟弟在北京,处境悲苦于《晚秋杂诗》可略窥一二。

尽夜狂风撼大城,悲笳哀角不堪听。
晴明半日寒仍劲,灯火深宵夜有情。
入世已拼愁似海,逃禅不借隐为名。
伐茅盖顶他年事,生计如斯总未更。
《晚秋杂诗》(1944)

抗战胜利后,她与丈夫的海军南下台湾,只带了老师顾随讲课的笔记。因为:“衣服丢了可以再买,但老师的笔记是买不回来的。”

△叶嘉莹以老师顾随“耐他风雪耐他寒,纵寒已是春寒了”二句续词

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

在台湾她经历了丈夫入狱、带着女儿居无定所的落魄,为了一易友的生计,她来到了台南一所私立女中教书,成为了一名诗词老师。四年后在学者许世瑛和戴君仁的引荐下,她进入台湾大学执教。

从1945年,她一直未曾间断地教书。人家教一个学校,她教3个学校,在北京是3个中学,在台湾是3个大学,后来在加拿大,虽然没有长时间的兼课,但她开始经常回国,又在国内教课。

“我的一生中,投注精力最多的就是教书。”

1979年,她获得了回国教书的批准。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等全国各地高校,都曾有她的足迹。

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
《赠故都诗友绝句(十二)》(1979)

2003年,叶嘉莹在接受《中国读书报》采访中这样说:“中国古典诗歌可以唤起人们一种善于感发的富于联想的活泼开放的更富于高瞻远瞩之精神的不死的心灵。”

她形容自己:

我一生经过几次大的打击,在那样一种生活中,我曾最常记起来的,就是静安先生用东坡韵咏杨花的《水龙吟》词的头两句:开时不与人看,如何一霎蒙蒙坠。不过我的性格中却另外也有着极为坚韧的一面,我可以用意志承受许多苦难而不肯倒下去,更不愿在不幸中接受别人的怜悯和同情。因此多年来我未曾向任何人透露过我不幸的遭遇,而外表上也一定要保持住我一贯的和愉平静的表现。

2020年,叶嘉莹获“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称号。颁奖辞有这样一句,“续易安灯火,得唐宋薪传,继静安绝学,贯中西文脉。”

可她在序跋集《我的诗词道路》前言中写道:“我个人做事原有一个态度,那就是愿望与尽力在我,而成功却不必在我。我只希望在传承的长流中,尽到我自己应尽的一份力量,庶几不辜负当年我的尊亲和师长们对我的一片教诲和期望的心意。”

诗教人生,是她给自己的百年注解。她的人生与心愿也将由诗延续。

△纪录片《掬水月在手》

中国教育电视台《博物馆之夜》

每周日22:15 CETV-1

与您不见不散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