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入冬的很多“凛冽”,是情绪制造的。

回想一下,这段时间的很多热门话题,往往都伴随着情绪价值的输出。


社交媒体上,讨论“NPD人格”的内容骤增

互联网上带有强烈情绪甚至一定攻击性的文字和表情包,让很多人在尽情宣泄中找到了舒缓与共鸣。回归到生活本身,大多人也陷入了“沉默的螺旋”,当我们发现打起精神重启生活原来并不如想象中容易,持续性地不安早已令人麻木,于是大家习惯各怀心事、沉默不语。

但是,人们真的能在凛冽的寒冬拒绝一份温暖的善意吗?其实,很多人都在寻找一个契机,一个可以点燃炉火、依偎取暖的机会。

一个善意的涟漪能引起多大的震荡?或许有一个远在1万多公里的地方所发生的故事,可以来回应这个问题。

一个发生在Tims的多伦多效应

这个故事发生在加拿大的感恩节。

加拿大感恩节,与美国的不同:一则是时间不同,加拿大感恩节在十月的第二个周一;再则是来源不同,加拿大感恩节的宗教属性较弱,更侧重于感谢万物生长,感恩每一个生命的存在。

故事的上半场,发生在感恩节前一周。一位生活在多伦多的华人Z先生,正如往常一般带着小孩去Tim Hortons买咖啡,买单时却被服务生告知,他的咖啡,已经被前一位顾客买单了。


被这份具有当地传统性质的「Pay It Forward」(给陌生人的爱心传递)触动到的华人,立即选择了为下一个陌生人买单。不仅如此,Z先生听从了小孩的提议,在一周后的感恩节到来时,再次前往那家Tim Hortons,告诉店员,要为接下来的100个顾客买单咖啡——因为他的小孩告诉他:你只因为一杯来自陌生人的热咖啡,就感慨了许久,如果有100个人收到一杯咖啡,会不会就有100个人能感受到你感受过的温暖。


结果也如设想的一样,在Tim Hortons店员的全力配合下,后面的顾客和上周的Z先生一样,露出了惊喜表情,很多顾客受此启发,也选择为更多的陌生人买单咖啡。

“虽然我无法回报给之前的那位先生,但我把他所想表达的善意和爱心传递下去了”——这是Z先生的出发点。

而在这场感动百人事件的背后,也存在一个隐形但关键的触发场景——Tim Hortons,这家加拿大本土情感最重的咖啡连锁品牌,背后也有很多值得挖掘的故事。为后面的陌生人买单,也是这家咖啡品牌的老惯例了,每一次不期而遇的「Pay It Forward」发生时,都很值得被记录。


Youtube和Ins上常常能看到相关内容

「Pay It Forward」这类善意的传统能够作为习惯保留下来,一方面是因为文化使然,另一方面,则是品牌本身的传承和DNA。因为除了人们自发的咖啡爱心传递,还有Tim Hortons主动发起的微笑曲奇(Smile Cookie)爱心传递。


微笑曲奇的传递,在每年9月的第三周,每块微笑曲奇会以1加币出售,这1加币会被捐献给当地的慈善机构。消费者花钱,品牌出成本,这类公益营销并不少见,不过,要知道的是,Tim Hortons的微笑曲奇,从1996年就开始传递了,官方公布了一组比较直观且震撼的数字——微笑曲奇项目售卖掉的饼干堆起来可以翻越加拿大落基山脉16次。

除了简单的爱心传递,Tim Hortons还持续着一份更贴合北美特质的善意:帮助低收入家庭的青少年们,通过参与Tim Horton野营基地的活动,提升生活和学习技能。这项活动持续了49年——第一批参加野营的孩子可能都三代同堂了,这份「Pay It Forward」,确实是传递得足够久。


创始人Tim Horton,早在创业伊始,就表达过自己的初心:“欢迎任何人随时随地来到Tims咖啡馆,感到家一般的温暖。”这句话,真的很加拿大风格,在多元文化之上垒砌出的国度,加拿大的包容性属实国际闻名。自然,本土生长出的Tim Hortons,也一脉相承了。

其实,如果把「Pay It Forward」放在中国语境里,那大概就是「投之以木桃,抱之以琼瑶」,或者也可以是「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在儒家文化里,对他者的善意,意境不仅丰富且有趣。

不得不说,品牌对情绪故事的感知很敏锐——「Pay It Forward」的故事没有停在大洋彼岸,加拿大华人在Tim Hortons续上的100杯咖啡,又在今年,被中国的Tims天好咖啡在感恩节续上了。

来自陌生人的咖啡2.0版

从感恩节的三天前开始,就有人在小红书上,晒出了在Tims领到的免费咖啡。


Tims官方也官宣了感恩节活动,并且附上了多伦多100杯咖啡的故事。


品牌的想法固然是好的,但从活动声量上来看,依然存在两个风险:一个是由于「Pay It Forward」的不可控性,爱心传递的决定权不在品牌手上,活动随时可能被动中止;另一个则是,「Pay It Forward」由品牌去建议顾客买单,多少会遇到一些尴尬的窘境。

在仔细研究了下中国版的活动机制后,发现Tims设置的感恩节活动,分出了两条爱心传递线。一条是延续了多伦多的「Pay It Forward」,由Tims发起第一杯免费咖啡,邀请顾客继续爱心传递,为下一位顾客买单,还可以在纸杯上绘画留言。


另一条,则是设置了三家感恩节主题店,完全由Tims承担每天100杯咖啡的成本。


可以理解,这样做的好处是,首先,起码能保证300个顾客,能够没有任何心理负担地进入感恩节语境中,还有概率成为社交平台上的自来水。

结果也很让人意外,在活动上线后,社交媒体上更多的活动分享者,是第一条爱心传递线上的顾客:

有人分享了自己为陌生人买单的饮品。


有人分享了自己作为爱心传递一环中的心情。


还有人懊恼,自己在传递的杯子上,没画出水平。


有人正好遇到下一位顾客,面对面进行了爱心传递。


也有人碰巧像多伦多的华人Z先生一样,目睹了爱心接力的过程,治愈力也加倍了。


金融市场有一个基本公式:预期收益 = 预期回报率 × 投资额 - 风险成本‌。通俗来讲,就是高风险对应高回报。陌生人的善意传递,在某种程度上,与其有些相似:当习惯了既定规则的人们,遇到了预期之外的事情,所受到的触动会更大。

从这个角度而言,Tims已经赢了:每一个到店被陌生人传递过善意的顾客,显然有更强的情绪力量,去辐射更多圈层、影响更多人。据Tims官方透露截止到感恩节活动的第二天,最多的一次爱心传递是在上海的一家门店,有超过30个门店点单的人,连续接龙了一条「Pay It Forward」。

除此之外,Tims额外增加了一个本土化沟通的营销线:在公众号的官宣交互中,激励用户写下与Tims门店的温暖故事。




借用户的心声,讲述和丰富Tims的暖学故事,这样,将品牌也放置在了善意的陌生人角色上,将「Pay It Forward」的形式与意义拓宽,更说服力地的强调了Tims的品牌温度。

关于感恩,重重地做,轻轻地说

感恩节不同于其他节点,感恩节的情感表达可以面向任何一个生命。


而人类之所以能够一直进化,是因为人类会与陌生人交往、合作。密歇根大学的人类学家安德鲁·施赖奥克就曾提出过一个观点:如果人类不好客,那么人类的社会交往是难以实现的。

因此,即使感恩节是舶来品,但「饮水思源」的本土传统,也与西方的感恩文化殊途同归了。感恩文化的源头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当下人们所需求的情感表达与关系连接。


Tims在这场感恩节营销中所呈现出来的,就是在充当跨文化与本土化的转化介质:从一杯咖啡的爱心传递,到情感上的跨洋共鸣,那些说教做不到的有效沟通,真实的小故事却可以。

忠于自我的表达,在Tims身上一直很明显。

就像在卷翻天的咖啡赛道里,Tims咖啡+暖食的策略始终是一股清流般的存在,正如感恩这件事一样,品牌也在默默做着自认为是有必要的事情,来自枫叶之国的格调,让Tims的态度是开放包容的,自在松弛的。


希望陌生的善意,能被这个60岁的品牌,继续传递下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