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八点以后不准喊妈!”——这是一对北京夫妇家的家规。

即使当了全职主妇,女主人海娜也为“妈妈”这份工作规定了下班时间。

海娜是三个娃的妈妈,她和丈夫景阳在北京二环购入了一套建于1952年楼龄70年,建面103㎡套内84㎡的究极“老破大”。

Before


为了装出理想的家,他们特意提前搬进去住了一年多,明确了各空间的使用动线和需求。在对比了近十个设计师,否掉了十几版设计方案后,他们找到了更擅长从客户生活需求角度去装修的住范儿。

After


夫妻俩不仅在装修上很有主见,也对“育儿之道”“内卷鸡娃”“全职妈妈的价值感”等养娃家庭绕不过去的难题,有着独特且巧妙的观点。

抱着“取经”的态度,我们决定和夫妻俩深入聊一聊。

养三个娃

巧妙偷懒才是正道

养娃,费钱费力,是大部分人的共识。

海娜和景阳也时常会被人问起关于“养育成本”的问题。这个养育成本里,包含的不仅是金钱,还有时间和精力。

毕竟,一个就够折腾了,更何况还要翻三番。

但俩人认为,三胎的养育难度确实大,却并不是大家认为的乘法运算,只要找到合适的方法,事情都能迎刃而解。


为了更省力地养娃,夫妻俩下了不少功夫去琢磨,新家的装修就是其中一部分。

在住范儿设计师的帮助下,原本封闭的客厅厨房空间,改为了客餐厨一体化设计。不仅视线开阔功能多样,也成为全家人情感交流的核心区域。

新家面积局促的卫生间里,不仅安上了多娃家庭刚需的双台盆、双马桶,角落塞进了洗烘套装,甚至还放下了能把腿伸直的浴缸。

天气热的时候,往浴缸里放半缸水,孩子就能自己开心疯玩一下午,对于海娜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养娃神器。



除此之外,新家走廊的其中一整面墙,都涂上了磁力漆和画板漆。走廊顶端还挂上了单杠和一些攀爬工具,三个娃闹腾的精力也有了合理发泄的场所。

玩累了,孩子就坐到客厅的大地台上看看书、玩玩具,把投影放下来看动画片。

点击图片,装同款好家


或是躲进儿童房的树屋,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让想象力恣意生长。


至于有娃家庭最头疼的收纳方面,海娜的习惯是:把麻烦的事情前置。

冰箱上贴了磁吸板,定期写上里面的食材,方便及时消耗和采购。孩子们也会写上想吃的菜,为每日菜单提供思路。

同时也会创造适当的条件,让小孩自己学着做家务。

娃的衣服放在衣帽间的低处,方便小孩自己穿;绘本、玩具等也专门在客厅规划了专属的位置,小孩不用踩凳子就能够到,使用完也可以督促他们自己放回原位。

物品分门别类,再贴标签,找东西的时候一目了然,省去了反复翻找的无用功。


“能动口绝不动手,能躺着绝不站起来”,是“不费妈”的偷懒妙招。

在金钱方面吃穿都好解决,不过是“多双筷子”和“大的不穿了给小的穿”的事儿,过得去就行。

花钱的大头,还是在给孩子报培训班、兴趣班、带他们出去旅游长见识上。

在“对孩子的一切需求说不”和“打肿脸充胖子”之间,俩人选择直接和孩子沟通——

假如孩子提出想报班去学乐器、画画等,那他们会同意,但也会说清楚,报班可能今年就没办法出去旅游了,把选择权留给孩子。

或是大家一起想办法看看有没有“平替”,比如看视频自学等,不行的话,那能不能晚点再报班,先把钱花在更想做、更紧要的事情上。


“孩子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脆弱”,在尊重彼此的前提下敞开沟通,是俩人平衡家庭经济支出的诀窍。

每个孩子

都有和世界连接的方式

从“不跟18岁以下的生物对话”到三胎——

俩人坦诚地和我们表示,这其实并不在他们的计划内。

但既然孩子们选择了他们当父母,他们也会努力去托举,让孩子既有往前冲的勇气,也能在力竭时有避风的港湾。

多娃家庭,最容易出现“一碗水端不平”的情况。

年长的孩子可能会因为弟弟妹妹的出生而不开心,其他孩子也可能会因为觉得爸爸妈妈陪别人的时间比自己多而难过。

但“爱”是一个没办法被精准计算的东西,没办法按照100%去等分。俩人能做的,就是确保自己在每个小孩的每个陪伴时刻,都付出100%的爱。


至于生不生弟弟妹妹,海娜和景阳一致认为这是夫妻俩之间的决定,询问孩子的意见会给孩子带来压力,“这是孩子承担不了的责任”。

但在其他方面,俩人都会尽可能让孩子有“知情权”和“决定权”。

在思考新家装修的时候,俩人叫上三个娃一起讨论设计方案,孩子房间的摆放,可以孩子自己提意见,大女儿还手绘了户型图。儿童房的树屋,就是孩子们的奇思妙想。


决定购置这套新房,除了离父母家近,学区房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

在北京西城区生活,他们难免也会受到整体其他家长卷、鸡娃的影响。

最开始两人也焦虑,要不要给孩子报个班,请个家教,担心孩子落后于同龄人。

但后来他们意识到,这件事的重点,并不是如何解决孩子的问题,而是怎么去解决自己内心的纠结和内耗。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和世界连接的方式”,一味以大人的标准、大人的视角去看待问题,或许并不是最优解。

比起好成绩,三个娃愿意去做多样的尝试,愿意去探索生活的不同面,并找到自己真正想去做的事情,并坚持去做,对于整体的成长来说会更重要。


大女儿之前学过一段时间古筝,后来觉得不喜欢就放弃了。

如果是别家父母,肯定会一边埋怨孩子“三天热度”,一边为了让孩子有拿得出手的特长,而强迫孩子坚持下去,把本该快乐享受的爱好,变成痛苦的折磨。

在摆正了自己的育儿心态后,夫妻俩坦然接受了女儿的决定。

现在回头去看,大女儿当时的放弃的确没有什么影响。如今大女儿喜欢跳舞,二女儿喜欢画画,儿子还在不断探索自己的爱好,都在各自选择的道路上往前走着。


平等尊重的家庭环境,让三个孩子都学会了如何体谅父母。

在新房的装修期间,夫妻俩为了过渡,在附近短租了一个20㎡的小房子,地板几乎全用来当床,才能容得下五个人。

本以为三个娃会难以接受,但令他俩意外的是,孩子们不仅没有负面情绪,反而迅速适应——

孩子们会在家表演换装秀,也会用窗帘当投影幕布,看因褶皱而凹凸不平的动画人物笑得很开心。

经历过这段时光后,俩人对于“房子只是容器,有家人的地方才是家”有了更深的理解。

全职妈妈

要学会适当“认怂”

生娃,意味着家庭结构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

同时也会引来各种无法逃避的矛盾,强迫夫妻俩不得不去面对,不得不去思考如何解决,随之而来的就是个人成长。

对于海娜来说,所有重要的个人成长,都是有了孩子之后才发生的。

她之前当了十几年的公务员,有了三娃之后,才正式成为一名全职主妇。

生大女儿竹子时,她还有初为人母的新鲜感,对于养育抱持着热忱的态度,尽力把每件事都做好。


迎接二女儿伊禾时,幸福激动的心情没有丝毫削减,对于“妈妈”这个身份的接受度也更高了。

但正如海娜喜欢的作家毛利说过的一句话:“生二胎就像高考复读”。

照顾二娃期间,似乎一切都是情景再现,动作比之前熟练了不少,效率也有了明显提高,但难免偶尔会感到些许枯燥。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惯性,她也难以避免。

起初海娜还能做到声情并茂给大娃二娃念绘本,等小儿子泽泽呱呱坠地,就实在只想“摆烂”了。

为此海娜专门制定了“不要喊妈自律打卡表”,晚上八点之后就是妈妈的下班时间。

鼓励三个娃自己解决问题,除非有紧急重要的事情,都尽量别打扰妈妈,给妈妈留点自己的空间,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回回血”。


全职当家庭主妇,一直以来都是把双刃剑。

虽然能把家庭照顾得更加到位,但也会容易失去自我价值感,失去和社会的链接。

一件件“隐形家务”背后,是不被看见的、被忽略劳动付出的全职主妇们。因为只有家庭这一单一评价体系,她们比其他群体更容易陷入“期待外界认可”的怪圈。

海娜也曾在这个怪圈里挣扎过,后来她突然领悟,“我的存在就是价值”。


她做的这一切,是源于内心的力量,是在为自己去做,并不需要谁来认可。

同时,她会也尝试去建立其他价值体系。之前她考取过二级心理咨询师,也会塔罗占卜。

有了这两个身份,她平时会抽空帮人答疑解惑,既能重新建立社会链接,也能补贴家用。

更重要的是,她学会了“认怂”。

不再以“完美妈妈”的标准去苛求自己——

只有精力做一顿饭,那就和孩子们直说;不擅长辅导作业,那就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干;家务处理不过来,那就请小时工帮把手......

就连以《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出名的“收纳女王”近藤麻理惠,都在生完三胎后宣布“放弃断舍离”。

作为普通妈妈,承认自己没办法面面俱到又如何?


拒绝遵循老一套,而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和孩子携手成长,都让这个三胎家庭与众不同。

无论是通过装修巧妙偷懒,还是摆正育儿的心态,以及全职妈妈的“认怂”之道,海娜和景阳都展现出了一种独特的松弛感。

她的方式,是否有一些可以成为你的借鉴和启发?对于育儿和家庭,你有什么自己的看法?欢迎在评论区一起讨论~

北京、上海有装修需求的用户

点击图片,免费领取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