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2024年国际神经胃肠病学和动力学联合会(FNM)大会在泰国曼谷召开。本次会议聚焦饮食和功能性胃肠病(FGIDs)、神经胃肠病学和动力学方面的新兴技术、FGIDs的精准医疗、儿童神经胃肠病学和动力学等议题,为来自世界各地的临床医生、研究人员等搭建了交流平台。

来自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肖英莲教授团队携其“舒肝解郁胶囊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潜在靶点:网络药理学分析和体内验证研究”的最新成果参加大会,与国际同行分享中医药在治疗肠脑互动异常方面的疗效与成果,让中国传统医学登上国际舞台。


2024年国际神经胃肠病学和动力学联合会大会现场

探索舒肝解郁胶囊

在消化领域的应用潜力

功能性消化不良与脑肠轴双向作用密切相关,其特征是上腹痛或灼热感、餐后饱腹感或早期饱腹感。有研究显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全球患病率约为10%,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增加就医负担。

目前,功能性消化不良常用的治疗药物有质子泵抑制剂(PPI)、促动力药等,对于反复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或伴有明显情绪问题的患者,临床上会考虑使用神经调节剂。

功能性消化不良与抑郁症存在密切关系,使用抗抑郁中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经验与循证证据报道也较多见。如,获批治疗抑郁症的中成药舒肝解郁胶囊在缓解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方面显示出良好的效果。舒肝解郁胶囊包含贯叶连翘和刺五加两种组分,其中,贯叶连翘又名圣约翰草,广泛用于治疗抑郁症;而刺五加具有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两药联用可很好地治疗功能性胃肠病,尤其是伴抑郁焦虑的功能性胃肠病。

一项纳入2000名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Meta分析显示,在PPI的基础上加用舒肝解郁胶囊,可以显著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肠道症状量表(GSRS)评分和抑郁量表评分,降低复发率。尽管理论上和实践中舒肝解郁胶囊在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时表现出较好的效果,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楚,缺乏明确的作用靶点和分子机制解释。

因此,肖英莲教授团队纳入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和健康对照者,取胃和十二指肠黏膜,进行蛋白质组学分析,探索舒肝解郁胶囊的潜在靶点,并通过动物模型进一步确认这些靶点在治疗中的作用。研究通过整合病理学、蛋白质组学、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与体内验证等多种方法,系统探索舒肝解郁胶囊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潜在外周分子靶点及其作用机制,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临床应用指导。

研究结果显示,舒肝解郁胶囊可通过多重机制有效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症状,动物和人体样本分析均显示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舒肝解郁胶囊通过调节十二指肠单氨氧化酶A(MAOA)重组蛋白和髓过氧化物酶(MPO)的表达,从而影响外周神经递质代谢和炎症反应有关。这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提供了更为科学和系统的理论基础,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潜力。

舒肝解郁胶囊填补了

中药抗抑郁药物的市场空白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加大全民心理健康科普宣传力度,提升心理健康素养。抑郁症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社会心理功能并降低其生活质量,在抑郁症的临床诊疗中,对于存在躯体症状的抑郁症患者,抗抑郁化药改善效果有限,而中医药体现出更好的优势。

舒肝解郁胶囊于2009年上市,在国内获批用于治疗轻、中度抑郁症,有效填补了中药抗抑郁药物的市场空白,上市当年即被纳入国家医保目录,为广大轻中度抑郁患者带来了全新的治疗选择。

多项随机对照研究证实,舒肝解郁胶囊能够全面改善抑郁相关躯体和核心症状,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此外,该药凭借丰富的循证医学证据,已经被收录入50余部相关临床指南和专家共识,推荐用于轻中度抑郁症和各类心身疾病的治疗。

FNM大会致力于推动肠脑互动异常方面的认识和研究,肖英莲教授团队针对舒肝解郁胶囊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正是对这一理念的深入解读和探索。


文:黄晶

编辑:肖薇

审核:刘志勇 魏李培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