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版权属于新华社以及相关记者,著作权归今日头条作者“集影斋”所有。备注引用于新华社,略有删减。媒体类平台转载需经本人同意方可!
秋收前要举行“吃新节” 1953年 任用昭摄
苗族妇女们在物资交流会上选购花布
炉山县凯里苗族自治区于1951年1月成立。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和扶持下,农业生产得到了显著提高。全区大部分适龄儿童入了小学,过去失学的青年男女也普遍进入了夜校学习。全区有23所公办小学和一所民族中学,另有33所民办小学。
南沙摄
贵州省苗岭山、雷公山和清水江一带,都是富饶的森林地带。贵州省森林工业局1953年在炉山县挂丁乡建立了黔东分局雷炉支局挂丁制材厂,每年收购9000多立方米木材。1955年制材厂又安装了新式机械设备,大量生产木材供应城市需要。
1955年 刘扬深摄
炉山县今年建立了5个广播收音站。这是新设在龙头河农业生产合作社的一个收音站,社员们津津有味地在收听广播。
1955年 冯济源摄
雷山县民族贸易商店服务的苗族青年李娟(中),已熟练地掌握了使用缝纫机缝衣的技术。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会场 冀连波摄
1956年 冀连波摄
出席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妇女代表在会议休息时间交谈。(自左至右):炉山县代表潘秀全(苗族)、天柱县代表鲍元音(侗族)、黎平县代表吴乃春(侗族)。
刘扬深摄
锦屏县盛产木材,有“木材城”之称。仅1956年即生产杉木六万多立方米。图为流放在清水江边的木排。
秋收中,合作社实行边收割边分配 1956年 刘扬深摄
黎平县岩洞原来是一个自然条件很差的侗族村寨,今春实现合作化后,改进了耕作技术,战胜了各种自然灾害,开展了多种经营,户户收入有了增加。
1956年 冀连波摄
台江县施洞乡汉族妇女何子芳在教两个苗族姑娘学文化。
刘扬深摄
1956年10月24日这一天,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苗岭主峰下一条长达190多公里的公路建成通车。副州长吴朝明接受苗族妇女的敬酒。
1957年 王翼南摄
全长155米的贵州最大的桥梁——清水江大桥落成。
教员都是从中央民族学院语文系和贵州民族学院语文训练班毕业的苗族干部 王翼南摄
在校园里复习苗文
我国第一所学习苗族文字的学校——黔东南民族语文学校在1957年10月10日正式成立了,有来自自治州内各县的110多名苗族学生,毕业后将要回到各县推广苗文。
自从1956年11月苗族文字方案(草案)正式公布以后,中国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调查第二工作队和贵州省民族语文工作指导委员会就分别积极的编写苗文课本,筹办民族语文学校,重点推广苗文。
正在记录炉山县挂丁乡苗族姑娘唱的山歌 1957年 王翼南摄
一支少数民族语言调查队活跃在贵州苗族侗族自治州境内的苗岭山区,调查苗族人民的语言,准备为苗族人民创制文字。这支调查队是中国科学院组织的7个少数民族语言调查队中的一个。
1957年 冯济源摄
解放前象这样大的苗族姑娘有很多穿不上衣服,解放后苗族人民的生活改善了。这几个姑娘是雷山县桥港农业社的苗族女社员正在打扮,准备跳芦笙舞去。
1957年 刘扬深摄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已经设立了19个民族商品门市部,63个民族商品专柜。每个门市部经营有1600多种需要的商品。
1958年 正雄摄
紧张的春耕已在施秉县开始了。大桥农业社的苗族青年妇女大部分都学会了使用双铧犁。
1958年 王翼南摄
炉山县苗族女副县长杨明珍,解放时还在给地主当丫头,在党的领导下,她工作上有突出的成绩,为人民所爱戴,学习上刻苦钻研,1952年光荣的参加了中国共产党,1956年12月炉山县人民代表大会上被选为副县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