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下半年首场寒潮开始影响我国,大风、降温、雨、雪接踵而至。据中央气象台预报,23日至27日寒潮天气将自北向南、自西向东影响我国。这是今年下半年以来首场寒潮和大范围雨雪天气过程,在其影响下,中东部地区将上演冷暖“大逆转”。根据中央气象台23日发布的寒潮蓝色预警,我国大部地区气温将先后下降6~10℃。28日前后,最低气温0℃线将南压至长江中下游一带。那么,寒潮气象会带来哪些健康风险,又该如何预防?
未雨绸缪 做好防寒工作
寒潮是指来自高纬度地区的寒冷空气,在特定的天气形势下迅速加强,并向中低纬度地区侵入,造成沿途地区剧烈降温、大风和雨雪天气。
根据国家标准《冷空气等级》的定义,当某一地区日最低气温24小时内下降8℃及以上,或48小时内下降10℃及以上,或72小时内气温连续下降12℃及以上,并且日最低气温下降到4℃或以下时,可认为是一次寒潮天气。
中国气象局气象公共服务中心柳艳香曾在其文章中介绍,我国幅员辽阔,南方和北方气候差异较大,因此地方上对寒潮的界定也稍有差异。气象台会通过对温度及其变化幅度以及风力强度等方面的综合考量,第一时间向公众发布寒潮预警信息。预警级别由低到高,分别为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级别越高,过程性的大风降温幅度就越大。
遇到寒潮预警该采取哪些预防措施呢?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官网之前发布的信息提示:1.房屋保暖检查及保暖用品储备。2.关注病原体感染,特别是呼吸道感染。建议及时接种疫苗。3.室内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适时通风换气。4.使用取暖设备时,避免发生烫伤和煤气中毒。5.出入温暖的室内时,注意温度的缓冲,不宜忽冷忽热。6.雨雪天气外出时,注意防滑防跌倒,尽量避免在冰面行走或骑行。7.大风天气外出时,注意高空坠物。8.开车出行时,及时了解路况,制订合理的出行计划,保持良好的视野,关注邮箱或电瓶状态,必要时安装防滑链。
重点人群 关注疾病预防
温度的短时间急剧变化,除了给生活带来一定挑战,还会引起人体产生应激反应。那么,寒潮来袭会导致哪些健康问题?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官网信息提示,寒潮天气易导致冻疮,加重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等患者的疼痛。寒潮还易引起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急性呼吸道感染等。寒潮还可引发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如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急性心力衰竭、短暂性脑供血不足、脑卒中等。低温刺激会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心肌缺血、血液黏稠度增高促使血栓形成,因此环境温度的骤变会加重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病情,导致高血压患者血压急剧上升而发生脑卒中;也可诱发冠状动脉痉挛而导致心肌梗死。此外,泌尿系统疾病和内分泌系统疾病有可能在寒冷天气加重,如慢性肾病、糖尿病等。
寒潮来袭时,三类人群需要重点防护。第一类为敏感人群,如婴幼儿、儿童、孕妇、老年人等。第二类为有慢性基础性疾病的人群,如患有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人群。第三类为户外作业人员,如交警、环卫工人、建筑工人、快递员、外卖员等。
措施得当 做好健康防护
那么,寒潮期间应该做好哪些健康防护?上海市闵行区古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副主任医师刘韬曾在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布会上建议:第一,防感冒。在室内外温差变化特别大的时候,要注意及时增减衣物,外出时要戴好帽子和围巾,运动出汗时要及时擦干,避免忽冷忽热对机体的影响。在大风天气,出门佩戴口罩可以有效避免冷空气对呼吸道的刺激。第二,洗澡的时候水温不能过高,时间不能过长,这样既可以避免皮肤干燥和瘙痒,也可以避免过度消耗体力甚至增加心脏的负担。第三,饮食不能太咸,要减少食盐、含钠调味品的摄入,减少摄入腌熏以及深加工的肉类制品。可以适当补充高热卡食物,同时选择一些像牛羊肉等温性的肉类。适当食用水果和蔬菜,注意营养的均衡。第四,在寒潮期间,老人和孩子一定要注意活动时保持慢和稳,防止摔跤。家里的浴室和厨房也是非常容易滑倒的地方,可以提前铺好防滑垫。
老年人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风险群体,更要做好防护。北京市通州区次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解艳涛曾在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布会上建议:第一,要生活规律。老年人要保持规律作息、规律饮食。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比如起床时要做到“三个半分钟”,就是起床时在床上先躺半分钟,坐起来后再等半分钟,坐起后两腿下垂半分钟再下地。第二,注意保暖。增加衣物的同时要注意生活起居环境的温度。要避免过长时间的户外活动,开窗通风时间也要避免时间过长,同时避免冷水、冷食,避免着凉感冒。第三,科学锻炼。在北方地区,老年人要尽量避免选择在冬季早晚外出锻炼,要在天气好的时候选择温度比较高的时间段外出锻炼,也可以在室内进行适当锻炼,比如慢走、抬腿、做操等。第四,要加强对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的健康监测,一旦出现胸闷、胸痛、肢体活动不便、口齿不清等症状要及时就医。
转载请注明来源保健时报微信公众号
本文封面图片及文内图片来自版权图库
记者 || 燕声
编辑 || 颜红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