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六镇之乱和河阴之变的发生,证明北魏内部的矛盾已经不可调和,最终便是北方的鲜卑旧势力进入洛阳,将胡太后和小皇帝都扔入黄河,而在洛阳的二千文武官员也遭到了屠杀。
在河阴之变后,北魏并没有因此而统一,反而内部分裂更为严重了,其中以元颢为代表的宗室势力逃到了南梁,并且希望借助南梁的力量北伐打败尔朱荣。
于是在公元528年,南朝萧衍封北魏北海王元颢为魏王,并派陈庆之带了七千兵马护送元颢返回北魏。
而在南朝屡次北伐都无功而返的背景下,这支7000人的队伍竟然创造了奇迹,竟然直接杀进了洛阳,在洛阳的北魏皇帝元子攸匆忙间北逃,元颢在陈庆之的扶持下登上了帝位。
为什么这次陈庆之的7000人的队伍竟然能够打败北魏几十万大军一路冲杀到了首都?为什么南梁要帮助元颢登基?那么元颢之后顺利的执掌了北魏政权吗?为什么之后南梁没有再发兵而导致陈庆之全军覆没呢?
我们今天就来读一读《资治通鉴》中记载的这段传奇的历史。
01
《资治通鉴》原文
(原文和译文的文字版本可以参看本公号同步发布的原文和译文文章,文字版本可以按自己设置放大观看,本文囿于篇幅限制,仅放置图片)
02
译文
03
—
收获与反思
北魏的六镇之乱标志着北魏南迁之后南方的宗室和汉人士族的联合体和北方的鲜卑旧势力之间的矛盾已经不可调和。最终以六镇的军户的起义而爆发。
而在平定六镇之乱中,北魏也只能重用如尔朱荣这样的势力,但也在这样的动荡中让这些势力做大。
之后帝后矛盾爆发,元诩向尔朱荣下密诏进京,帝后关系彻底破裂,元诩被其母亲胡太后所杀,尔朱荣也以此为借口扶持了元子攸登基,然后进军洛阳。正是因为北魏内部当时已经分裂,大部分势力都在这种分裂中观望,尔朱荣才能兵不血刃的就进入了洛阳,并杀掉了胡太后和小皇帝。当时尔朱荣已经有篡位之心,所以才屠杀了二千多文武官员。
但尔朱荣的问题在于跟北魏其他势力相比,自己的势力比较单薄,在北魏各派势力中缺乏声望,而河阴屠杀,不仅没有消灭掉各派势力对尔朱荣的敌视,反而激发了众怒。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尔朱荣贸然篡位,结果必然就是各派势力联合起来对自己的绞杀。
在这样的背景下,尔朱荣只能以退为进,转变态度,拥戴元子攸做皇帝,然后自己退回晋阳,表明自己没有篡位之心。当然尔朱荣也不会放弃到手的利益,在洛阳留下自己的亲信元天穆,费穆,尔朱世隆,尔朱世承等人,自己在晋阳遥控政权。
当然尔朱荣也没有放弃自己想要篡位的想法,既然时机还不成熟,那么就循序渐进,为自己的登基扫除障碍。
尔朱荣要做的首先就是要清除异己,同时提拔自己的嫡系。而看清楚尔朱荣想法的势力当然不愿意让尔朱荣掌权,元悦,元颢,元彧等宗室纷纷南逃,希望借助南梁的力量对抗尔朱荣。一些豪门势力比如渤海高乾兄弟,兖州的豪族羊侃率乡里武装围攻兖州,河间大族邢杲率众举行起义,兴兵反魏,自称汉王。
其实读到这里,是不是觉得这个时代跟三国是如此相近啊,三国董卓进京,挟持天子,然后诸侯就纷纷独立,要不是有曹操出现,真的不知道有多少人称王,北魏这时也是如此。
所以在读上一篇文章的时候,有的读者还对于尔朱荣为什么不称帝感到不解。尔朱荣不称帝是对的,如果称了帝,在这种乱局下,他更活不了几天。称帝,是要绝对的实力的。想一想当年曹操都没敢称帝,并不是曹操不想当皇帝。同样司马懿也没有敢称帝,也不是司马懿不想当皇帝。
你要想称帝,就一定是反对自己的势力变得很少,不会一称帝全国都独立,然后军阀混战,五胡十六国毕竟离他们没有多久。而要想称帝一定是各地都能支持自己,也就是各地的豪强势力都能接受自己的管理,在当地有自己的势力去控盘。否则即使称帝只当一个洛阳市长也没啥意思。
尔朱荣要想称帝要做的另外一件事就是提升自己的威望。想当年刘裕为什么要北伐,还不是因为自己的威望不够,要想服众就得有军功,所以才会屡次北伐。尔朱荣要想服众也是如此。所以尔朱荣才决定下一步把目标放到剿灭葛荣势力,然后吞并葛荣势力上。这也就是我们上一篇文章提到的尔朱荣用七千铁骑创造了打败葛荣百万大军的奇迹。
对葛荣一战,尔朱荣一方面吞并了葛荣的势力,将北魏最富裕的河北地区纳入自己囊中。同时通过此一战,也是立威之战,让各派势力对尔朱荣产生忌惮。
在尔朱荣平定葛荣势力的同时,北魏当时还有南梁曹义宗对荆州的进攻,羊侃和邢杲的叛乱。当时北魏派于劲的儿子于晖率几十万大军攻打羊侃,最终羊侃战败也逃亡到了南梁。
于晖剿灭羊侃的叛乱收复了泰山郡之后,北魏命令于晖回师讨伐邢杲。这时葛荣的余党韩楼又占据了幽州再次反叛,河北是北魏的核心地带,是不容有失的。尔朱荣就派自己的嫡系贺拔胜镇守中山才使得韩楼不敢南下。
当时于晖的部下也反叛投奔了韩楼,这对于晖军队的士气是一个打击。北魏就诏令于晖回师,让尔朱荣的嫡系上党王元天穆讨伐邢杲,任命费穆为前锋大都督。
这时元颢是看到了北魏内部错综复杂的局势,才趁尔朱荣的主力都在河北清缴叛乱之际,让萧衍派兵送自己回洛阳趁机夺权的。
当时尔朱荣等人也在权衡是回师攻击元颢和陈庆之还是继续清缴华北叛乱。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元颢的军队才7000多人,实力比较弱,即使不派大军清缴,元颢也很难有所建树而邢杲的军队已经发展到了十多万,如果放任就是又一个葛荣。所以最终尔朱荣决定先平定齐地邢杲的叛乱,再回师攻打元颢。
而当时尔朱荣可能也存在判断错误,认为元颢可能首先要进攻的是彭城,凭借彭城的坚固,元颢的军队攻打一年也未必能攻下。
这里就要再谈为什么这次陈庆之率领的部队的北伐没有被北魏所重视。要知道大部队北伐,后勤是关键,如果涉及到数十万人北伐,就要提前构建后勤基地,把粮草等逐步运上前线,如果等仗打上再运,根本不可能。
而南方北伐,要想保证后勤也都是通过水路,因为过去没有公路,用人推的方式损耗太大了,运的粮食都赶不上人运粮食的人的消耗。而水运是成本最低的方式。其实现在运输也是如此,即使公路网比较发达了,但公路运输的成本还是比水运高太多了,而动辄几十万吨级别的海运大船,运下来成本更低。所以在改革开放后为什么沿海能快速发展制造业,原因就是海运成本低,比内陆的成本优势大罢了。
所以过去南方政权北伐,都是要通过水运维持后勤,所以其路线选择都是溯水而上。
比如我们看当年刘裕北伐路线就清楚了。
从这张图也能看出为什么寿阳是南北双方必争之地。
而对于南朝北伐而言,后勤补给的安全更是关键,前线如果几十万大军,一天吃不上饭,就会崩溃。所以在北伐的时候一定要肃清后勤威胁,如果后勤被断,基本北伐也就宣告失败。所以为什么彭城也是必争之地,从图上看,如果北方政权占据彭城,很容易切断北伐军的后勤供应,那么北伐就只能失败。
所以北魏依据此才判断南梁如果北伐,势必要攻取彭城,再向东取荥阳,没有半年到一年没可能。所以尔朱荣才做了先平定齐地叛乱,然后回师南下的决定。
但这次陈庆之却完全没有按照常理出牌,没有从寿阳出发走水路,而是直接出兵攻占铚城(安徽宿州市西南),然后向北攻占荥城(河南省虞城县西南),直接攻到了梁国城(商丘附近)。当时守卫梁国城的守将丘大千有七万人,构筑了九座城堡。但这样九座城堡中每一座的人数都不到一万人。
于是陈庆之就集中火力,一座城堡一座城堡的打,一天就攻下了三个堡垒,丘大千见大势已去,只能投降。而元颢就在睢阳城南登基称帝。
当时北魏的济阴王元晖业率两万羽林军守卫考城(河南省民权县东),陈庆之率军队攻占考城,活捉了元晖业。
这时北魏才意识到洛阳的危险,于是派东南道大都督杨昱镇守荥阳,命尚书仆射尔朱世隆镇守虎牢,命侍中尔朱世承镇守崿岅(河南偃师市东南)。同时北魏朝廷内外实行戒严。
但为时已晚,这时陈庆之大军西进,兵锋直指洛阳。当时杨昱拥有七万大军,据守着荥阳城,陈庆之去攻打未能攻克。而这时元天穆和骠骑大将军尔朱吐没儿已经率大军出发支援荥阳。当时陈庆之的军队才七千人,而尔朱荣前往荥阳的兵力已经达到了三十多万(应该是北魏的援军还没有完全到达,荥阳的守军当时还没有这么多)。
所以陈庆之判断时间是在敌人那边,如果等到敌人的援军都到了,那么自己这七千人在野外作战和攻城没有任何胜算,就必须要在敌人援军到来之前拿下荥阳城。
在不计代价的情况下,陈庆之大军用三天的时间拿下了荥阳城,抓住了杨昱。当时陈庆之的部下就提到从淮河以南出发,没有什么损失,而攻荥阳城,损失了五百多人,所以要求杀掉杨昱,但元颢没有同意,但作为交换,同意处置杨昱的部将。于是历史记载杨昱部将三十七人被陈庆之的部下杀死,同时还被挖出了心脏吃掉。
在陈庆之攻取了荥阳城之后,元天穆等的援军才到达(应该也不是援军主力),包围了荥阳城、陈庆之率三千骑兵出城,奋力拼杀,竟然大败元天穆的大军,元天穆的大军逃回洛阳。陈庆之趁胜追击,攻打虎牢城,尔朱世隆也弃城逃走。
虎牢关一失守,洛阳无险可守,成为陈庆之的囊中之物。孝庄帝元子攸只能逃离洛阳。当时有人劝元子攸去长安,但高道穆劝元子攸陈庆之之所以能攻到洛阳,只是趁虚而入罢了,如果北魏援军一到,陈庆之这点军队根本不足为虑。所以建议元子攸仅仅渡过黄河,驻扎河内郡,然后等援军到来。元子攸采纳了高道穆的意见。事实证明高道穆还是很清醒的。
于是元颢在留在洛阳的元彧,元延明统帅百官的欢迎中进入了洛阳城。
元颢为什么能顺利的返回洛阳称帝呢?
主要原因就是当时南梁分析了形势之后,认为北魏当时尔朱荣的军队侧重在河北剿匪,洛阳地区防卫虚弱,临时拼凑的军队没有战斗力,所以才趁虚而入,以很小的代价就攻占了洛阳。
其次就是北魏当时内部分裂,尔朱荣搞河阴屠杀导致内部反对尔朱荣的势力也是很强大的,这些人在尔朱荣和元颢的选择面前选择了元颢。所以一路上元颢基本也没有遇到很大的抵抗,很多守军望风而降原因也在于此。
当时元子攸不也是元勰的儿子,也算宗室近亲,为什么大家没有很多人没有选元子攸而选了元颢呢?因为元子攸和元颢比还是有些不同,元子攸是元勰的第三子,元颢是北海平王元详之子。虽然元详和元勰是亲兄弟,但元颢当时显然要比元子攸在北魏影响力更大,他长期带兵镇压河北和关陇叛乱,在朝堂和军队体系中都有自己的势力和支持者,而元子攸在北魏却默默无闻,在朝堂上是没有什么影响力的。
而之前元子攸不听大家劝阻,非要把自己的父亲元勰尊为北魏第七任帝,其实这已经是坏了大小宗的规矩,实际上你要称帝,就要入大宗,但元子攸的任性也让宗室中很多势力对其有了看法,这也是很多人在面临元子攸和元颢之间,选择了元颢的原因。
所以元颢之所以能凭借陈庆之的七千兵马就顺利的进入了洛阳,一方面是当时尔朱荣的精锐主力都去平叛河北齐地叛乱去了,拼凑的武装没有战斗力。而更因为北魏内部还是有很多势力支持元颢,所以基本上就是象征性的防御甚至到了洛阳直接就敞开大门欢迎了。
而当时北魏很多地方政府都开始站队,比如黄河以南的州郡基本都归附了元颢,齐州刺史元欣当时也想归附元颢,在军司崔光韶的反对下,才杀了元颢的使节。襄州刺史贾思同、广州刺史郑先护、南兖州刺史元暹等,也都不承认元颢的政权。转而支持元子攸。
但元颢入了洛阳并不意味着元颢就成功了,这时尔朱荣已经平定了河北和齐地的叛乱,开始向元颢展开反扑。
首先就是睢阳之战。我们看地图,睢阳这个地方非常关键,是陈庆之后勤补给和撤退的关键地点。当时陈庆之留了侯喧镇守睢阳。但北魏派兵包围了睢阳,侯喧被杀。而睢阳失守,意味着陈庆之的后路已经断了。所以我们说为什么彭城非常重要,如果北伐不拿下彭城,前军很容易被敌人切断后路,后路一断,前军也只剩下溃败一条路了。
而之后元颢犯的另一个错误就是杀掉了费穆。费穆也是鲜卑勋贵,在军中也是非常有影响力的。他是作为元天穆的先锋围攻虎牢关,之后元天穆北渡,费穆感觉没有援军于是向元颢投降。但元颢却将费穆杀掉了,这无形之中也让元颢站在了很多鲜卑贵族的对立面上。
当时元颢也意识到很多地方势力不支持自己,就是因为自己是借助于南梁的力量才回到洛阳,所以他们都认为自己是南梁政权的傀儡。所以这时元颢也开始同南梁切割。当时陈庆之请萧衍派援兵,而元颢以北魏已经尽在掌握为由,阻止了南梁派援兵前来。
从这时开始,陈庆之就已经注定走上了一条死路。
陈庆之也意识到了这一点,知道元颢已经不受掌控,当时陈庆之的副官就建议陈庆之杀掉元颢占据洛阳,但被陈庆之否决了。确实当时占据洛阳也没有意义,陈庆之孤军远征,杀掉元颢反而更没有一丝退路。
这时陈庆之就要求派自己去打彭城,当时彭城如果打不下来,撤退回南梁国内也相对容易。但也被元颢所否决。
也就是在这时,尔朱荣的大军已经达到了洛阳的黄河边。
陈庆之元颢和尔朱荣的大军隔着黄河对峙。当时尔朱荣买通了元颢这边的一些士兵,占据河桥响应尔朱荣,但当这些士兵占据了河桥,尔朱荣的大军却没有赶到,元颢将这些士兵都杀掉了。元颢又封锁了黄河,尔朱荣一时间也筹措不到船只,所以尔朱荣就产生了退意。这时高侃站出来阻止尔朱荣,提出尔朱荣当时有百万大军,沿黄河排开能绵延上百里,即使用木筏渡河,这么长的战线元颢根本守不住。高道穆也同样奉劝尔朱荣。这才让尔朱荣从新树立了信心,命尔朱兆和和贺拔胜率军捆绑木材做木筏,夜渡黄河,袭击了元颢的儿子元冠受的部队,抓获了元冠受。而尔朱明的大军一渡过黄河,元颢的防线就已经崩溃了,元颢率部下几百名骑兵向南逃走,陈庆之收集部队,率几千人东归。但陈庆之的部队赶上了嵩高河发大水,最终除了陈庆之幸存之外,全军覆没,陈庆之剃了头发打扮成和尚才逃回了建康。而元颢逃至临颍,随从逃散,最终被一个县吏所杀。
很多人对于南梁这次北伐能进入洛阳,但随后又丢掉感到可惜。认为如果当时萧衍能派大军进军是不是洛阳就又回到南梁之手呢?
其实从历史来看,这次北伐不管是萧衍还是元颢还是陈庆之都是各自有各自的心思。对于萧衍而言,当时南朝的问题也非常多,尤其是经济问题比较突出,所以根本没有实力搞大规模的北伐。所以面对北魏出现的乱局以及元颢等人来投,萧衍就动了扶持傀儡政权的心思,就是派陈庆之送元颢回去,元颢如果能成功,那么其建立的政权就势必会成为南梁的傀儡政权,听南梁的话,即使不能收复黄河以北,但也能谋求几十年的稳定,这对于南梁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而即使不成功,萧衍此举也能加速北魏内部的分裂。
所以萧衍才没有派大军发动北伐,而只是让陈庆之率七千人的队伍送元颢回洛阳。而他们选择的路线也决定了在做决定之际这支队伍就是一支孤军,就是很可能被牺牲掉的。
当然这里面存在的一个可能性就是元颢回到洛阳能快速的收拢北魏的各派势力的人心,从而获得很多势力的支持跟尔朱荣较量一番,也是可能获得成功的。所以派太多的军队反而更会阻碍实现这个目标。后来元颢阻止萧衍派增援给的理由也是如此,如果南梁介入太多军队,反而做实了元颢就是萧衍的傀儡的说法,反而让元颢更不容易获得北魏内部支持反而有更多的势力站在元子攸那边就更麻烦。
当然后来黄河南的很多势力都归附了元颢,按道理元颢还是能跟尔朱荣较量一番,但元颢杀掉费穆,让很多鲜卑旧势力又站队观望,从而没有达成元颢的目标。而陈庆之也知道自己在送元颢到洛阳,自己的使命就完成了,所以他提出要出洛阳去攻打彭城,但元颢没有放陈庆之走。
但陈庆之和元颢之间已经没有任何的信任可言了。所以在最后的洛阳守卫战中,双方都是各自为战,最终元颢向南逃亡,而陈庆之东归,也是一拍两散。
所以从这段历史来看,萧衍在没有能力北伐的时候,不过是想趁北魏内乱做一个投机罢了。并没有做好完全北伐的准备。而元颢不过仅仅是想让萧衍送他回洛阳,但自己又不想当萧衍的棋子。所以他们才选择了没有退路的北伐,才选择了陈庆之孤军进入洛阳没有后退的余地。而最终这场北伐只能以失败而收场。
但在这场突袭洛阳之战中,陈庆之率领七千士兵,在一百四十天内一共攻克北魏三十二座城池,历经四十七场战斗,震慑了北魏。陈庆之麾下全部身穿白色战袍,被人称为白袍军,洛阳童谣也唱道∶"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兵万马避白袍。从而在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