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上旬,当一大队人马从贡嘎山上撤下,我们基本认为2024年的贡嘎攀登季落幕了。贡嘎山以「王」的姿态大袖一挥,掀起一阵狂风暴雪,拒绝了所有攀登者的朝拜。然而,10月30日凌晨的夜里,一则「贡嘎有人登顶」的线报将不可能变为可能。在三位登顶者童海军(小海)、陈楚俊(阿楚)、王永鹏(小牦牛)快速下撤至海拔6700米的夜里,激动的情感也在山友们之间彼此传递着。

在世界无数座山峰中,总有一些山,攀登者与之交会一次,便促成了日后无数次抵达的构想。贡嘎就是这样的一座山。从它的怀中历经磨砺走下的登山者们,又无一不赞叹它的伟大。

贡嘎主峰的攀登历史波澜壮阔,90余年的时间里超过30余次的攀登记录,只有11次、28人登顶记录,其中有近40人在攀登中或登顶后遇难。安全回家的登山者悄悄将自己亲历的那些九死一生之事封存进时间的口袋。这是一座宛如巨龙脊背般威严险峻的山峰,三人在启程前不断考察、了解这座山,确定何时才是亲近它的最好时机,「我们不希望没登顶却无法回来」。

撰文|了了

编辑|朱鹏

设计|Manny

图片来源 | 陈楚俊

· 本文为「户外探险OUTDOOR」原创内容 ·


观测到贡嘎山域即将有一个好的天气周期后,在安徽攀岩的小海、在三亚度假的小牦牛立刻与在成都训练的阿楚碰面,在10月18日这一天飞抵西藏开始适应海拔。此时川西的雨季刚刚过去,秋天来临,秋高气爽。

早在10月初国庆节里,孙斌、宝龙、王红、大坑、Rocker、蜗牛等人组成的团队正在贡嘎山的暴雪中苦苦煎熬时,阿楚、小海、小牦牛三人也正在贡嘎山西南侧海拔6114米的年波贡嘎上观测贡嘎山的天气动向。他们在年波贡嘎顶上睡了三天适应海拔,准备伺机而动。但是三天后,他们发现这并非贡嘎的窗口期,风雪还在持续,他们只能返回城市各自做自己的事儿。

这是他们一贯的风格,各自忙各自的事情,然后只需要等待攀登周期再次来临,再度集结适应海拔,选中一个好的窗口日直接上山。


当其他队伍从山中撤出,放弃了今年的贡嘎攀登,分散各地的三人却并没有停止观望贡嘎山的动向。果然,在原本的窗口期过去的20天后,他们终于在10月末的最后几天捕捉到了3-4天的窗口。往年在这个季节,贡嘎山域天冷风又大,通常不被认为有登顶的机会。

几乎没有其他人留意到贡嘎山发出的这点微弱信号,除了这三个常年活跃在川西的climber。其实三人早早就发现今年的贡嘎攀登周期很反常,往年应该出现的好天气没有出现,阿楚在采访中对此解释道,「我们知道现在可能是川西的雨季末期,天气与以往相同,以前的雨季末期可能在9月或者8月,今年却在10月。我们住在四川成都,发现成都的天气在国庆穿短裤和短袖都非常热,如同夏天。我们证明整个周期一定会向后移动,以我们对山峰和川西的了解,我们可以放心继续准备。」

但窗口时间是极其紧张的,一旦错过,贡嘎山可不会再这样慷慨了。三人为了更快地进行海拔适应,选择来到进山条件更好、可以更快上到海拔6000米以上的西藏,睡了两晚。适应结束后即刻回到成都,没有片刻停歇,三人直接开车进山,又从磨西镇一路走到山脚下,没有任何休整便直接向上开攀。


贡嘎主峰是一座拥有东西南北四个壁面、四条棱线的巨大金字塔状角峰。在贡嘎主峰的攀登历史中,所有登顶成就都是在西北山脊和东北山脊达成,只有少数攀登者对壁面进行过尝试,且均以失败告终。

Radium在中曾记录:1980年American Alpine Club(AAC)考察队曾试图从贡嘎南壁向上攀登,但最终失败又转向探索主峰西南山脊的南面。最终因为天气恶劣放弃了冲顶。2018年,在英国登山协会(BMC)等资助下,Paul Ramsden和Nick Bullock艰难地攀爬到了南壁脚下偏东的5800米高程处,但最终被连续不断的流雪击退。「贡嘎的南壁看来是一个十分不稳定的壁面,随时都有岩石和冰雪坠落着。」Radium在文中写道。

实际上在今年正式攀登前,阿楚、小海、小牦牛三人也考察过贡嘎山的南壁(三人在年波贡嘎上可以观测贡嘎南壁),考察后他们认为:「这样的难度确实高出了我们爬的所有山的一大截,去了之后,可能真的没有十足的把握」。


最后三人选择的是与2018年李宗利、小海登顶路线基本相近的燕子沟上「北壁转东北山脊」路线。这条路线相对较为艰难,据历史资料,日本登山队曾分别在1981年和1994年尝试从该条线路攀登,两次都铩羽而归。1998年,韩国登山队沿海螺沟上东北山脊首登,却有一人在途中不幸遇难。

不过,此次三人实际攀登的路线与李宗利两人2018年的路线也有一些路段并非完全重合,「他们以前爬得更靠山脊,我们除了冲顶时只能选择在山脊上走,其他路段我们稍微靠壁面。」小牦牛说。


这是三个男人怀着各自目的一起登顶贡嘎的故事。

今年是阿楚第二次攀登贡嘎。2023年,因为搭档几人的时间难以统一,阿楚、小海、阿左、刘峻甫等人在11月21日才抵达贡嘎山脚下。对于去年的窗口期来说,时间已经太晚。他们历经了一番大风和暴雪的考验后,没能成功登顶。

阿楚透露,去年的贡嘎之行实际上是梦幻高山团队为自己的登山公司做的一次考察性攀登。他们大胆地设想是否可以将贡嘎山攀登像珠峰一样商业化,目标路线是西北山脊传统路线。但他们在实际攀登考察中发现,这条路线太过漫长,甚至比珠峰的线路还要长。几人考察的结果是从商业清单上将这座山淘汰。


今年再次做攀登筹划时,原班人马中除了阿楚与小海之外,阿左在从卡热疆回来后,肺部尚未完全恢复,所以没有同行;刘峻甫考虑到自己今年参加越野跑比赛比登山还多,对这次攀登准备不足,也没有同行。小牦牛今年临时加入,最终组成了一个三人团队。

对于阿楚来说,贡嘎山实际上不是一定要去登的一座山,至少在他心里不是。但这座山又与他牵绊已久。2017年他刚从大学毕业入职自由之巅时,对登山这件事还没有什么概念,身边最牛的人,李宗利,5年前登顶幺妹一战成名,那几年他正全身心扑在贡嘎山的攀登上。初出茅庐的阿楚对登山的理解都来自于身边最厉害的人,所以当李宗利让刚入职的阿楚几人写下自己在登山上的远期目标时,「我当时只知道这两座山肯定很厉害,所以就有了三年幺妹、五年贡嘎的目标。」

阿楚一度觉得自己的目标有有点狂妄。

2021年,阿楚与搭档刘峻甫成功登顶幺妹峰。幺妹之后,所有人毋庸置疑会认为贡嘎山就是阿楚的下一个大计划了。但实际上,随着那些年在攀登技术和阅历上的进阶后,阿楚对登山的理解也是不断变化的。他对山峰的选择更偏向于高难度的未登峰或新线路。「我们都喜欢爬更险峻、线路更难的山,它给我们的快感才是最直接的,我们已知的贡嘎几条线路并非如此。」阿楚说。

但在2023年感受过了一次贡嘎山巨大的震慑力后,阿楚说,「无论如何,我还是要再去爬一次」。


与其他两位队员不同的是,这是小牦牛第一次攀登贡嘎。从2019年的阿妣峰、2020年的婆缪峰,到2021年登顶幺妹峰,再到2023年开辟嘉子峰「重生」线路,以及在其他未登峰上的探索和攀登,小牦牛基本上保持着每年完成1-2座高难度技术山峰攀登的记录。所有他身边的朋友和与他攀登过的搭档,都认为他在攀登上的进步太快了,或者说「小牦牛太强了」。今年9月,小牦牛又与搭档小海登顶了西藏两座未登峰--穷姆打支峰和初切波(银枪峰)。

对于贡嘎,很早他就在心里埋下过这颗种子,在今年接连爬了两座技术型山峰后,他觉得是时候了。


贡嘎之于小海而言,或许更有些意味深长的意义,这是小海的第四次贡嘎攀登。经历2016年的失败后,小海在2018年与李宗利终于成功登顶贡嘎,但因为当时贡嘎顶峰天气情况非常糟糕,在登顶照中,山顶白茫茫的浓雾将周身所有景观淹没。小海说其实很多人直到今天还在质疑他们登顶的真实性。

「最初(再登贡嘎)的目的是因为有太多人质疑,我内心有点动摇,我在考虑当年是否到顶,是否(顶峰)可能在云雾后面几十米处,你没到过。我心中也会有质疑,因为贡嘎对我来说非常重要,我为它付出了很多。2016年我们上去差点没下来,后来我又重拾信心第二次去,有那么几年我的生活重心都在这上面。如果我知道最后我没有到达真的顶峰,只是其中一个肩部或者一个假顶,对我自己来说是接受不了的,我非常想把它弄清楚。」小海说。

贡嘎在当年印证了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非凡的才能和潜力,却也消解了他的斗志和想象。

6年前从贡嘎山走下,小海的登山之路本会因为贡嘎而一片光明,但当时小海的内心却无比迷茫。23岁问鼎贡嘎,之后再爬什么呢?让所有人意想不到的是,小海在名气最盛之时离开了登山,回到青海老家的牧场放牛。三年后,正当人们以为他已经放弃了登山时,小海又回来了,他和兄弟们一起开辟新路线、爬未登峰。在消失的那几年,小海想明白一件事,他想从登山中获取的,或许是一种存在感。

而这一次,他想要的东西更加明确。


站在贡嘎脚下,阿楚、小海、小牦牛三人一刻不停歇地直抵海拔4962米的C1营地。原计划他们准备在C1营地住一晚适应海拔,但短暂的窗口期实在难得,没有给身体留任何恢复的时间,三人决定直接上海拔5800米的C2营地。接下来是海拔6750米的C3营地。

一日攻克一营地,「团队出发后一天不歇,规定时间必达计划点位。」阿楚在采访中说。

「快速」是这场攀登最核心的策略,这是三人在出发前就达成一致的想法。这样的策略势必考验攀登者的体能和技术,却更考验登顶的决心。「我们只需要了解如何最快以及如何爬这座山。我们不需要太多犹豫,只需要这样做即可。」阿楚说。三人都是成熟的、实力相当的攀登者,在这场攀登中他们轮流担任先锋,谁在前面领攀,谁就拥有决定权。


他们也没有为这次攀登做特别的轻量化准备,只是基于对自己身体状况的评估,最大程度满足快速行进的需求。对于食物,以往登山三人都更喜欢饱腹感强的食物,但是这一次他们只希望自己在山上「能吃进去就行」,其中主打快速补给能量的流质食品,不会对胃造成负担,包括很少在登山时作为补给的能量胶都用做冲顶时进行快速、无压力的补给。阿楚的补给中甚至有一些是自己平时没有吃过的东西。

贡嘎山的难度主要体现在天气的多变和路线的陡峭。它是世界上绝对高差最大的山之一,从海拔3800米的海子氹大本营到7508.9米的顶峰,有整整3700米的高差,比珠峰的山体还要庞大。这就有了「珠峰易上,贡嘎难登」的说法。

而在地形难度上,阿楚说,所有人都在谈论贡嘎的技术难度并没有幺妹峰那么大,然而幺妹峰的攀爬线路总长1200米,贡嘎山却有2500米以上,每天都需要攀爬900米左右,需要在短周期内快速完成海拔落差如此大的超长线路,实属艰难。「它并非简单地一直攀爬雪坡,就像我们在C2到C3营地攀爬的70、80度的冰壁可能都有五六百米长,虽然技术难度并不大,但是持续性的坡度会让你很难受。再加上大风、雪崩、冰崩给人造成的心理压力,这特别考验一个人的决心。」阿楚说。


提到贡嘎之难,肆虐的狂风绝对是所有攀登者心中的魔鬼。专家曾对贡嘎山的风速做过研究表示:贡嘎山林线以上,地面风速迅速增大,估计海拔5000米处的平均风速为5-8米/秒(5级风),海拔6000米处为10-15米/秒(7级风),海拔7508.9米(峰顶)处为20-25米/秒(12级风)。

仅在中国攀登者对贡嘎山的挑战记录中,1957年中华全国总工会登山队的国人首登,在C2营地队员们就经历了一次巨大的暴风雪,由史占春撰写的《THE SECOND ASCENT OF MINYA KONKA》中形容其场景:裹挟着积雪和岩石的雪崩倾倒下来,仿佛是隆起来马上要爆裂的球。在那一次登顶下撤过程中,贡嘎山再次突然变脸,暴风肆虐,能见度降至十几米,在这场暴风中,三人发生滑坠遇难。

而在2016年和2018年的两次攀登中,李宗利和小海更是两次面对这样暴脾气的贡嘎山,每一次都是九死一生。可以说,贡嘎山最重要的风险因素就是剧烈多变的小气候,和在这种气候下攀登者要面对的陡峭地形。攀登贡嘎多因滑坠而遇险。

在今年的攀登中,三人面对的风虽然总体上较往年要小,但即便是这样,在从C1到C3营地的路上,相对体重轻一些的阿楚和小牦牛(大概130斤),在踢冰抬脚时,风还是可以把他们吹到晃动。其中C2-C3营地行进这一天风速最大,也是相较其他路段来说技术难度最大的。小海说,那天爬得最累,在平均坡度可达70-80°的、长达五六百米的漫长线路上,冰很硬,长时间使用冰爪前肢爬,小腿酸疼难忍而且无处躲避。艰难地爬完这段后,三人还要翻过崖壁走一段很厚的雪坡,路线上充满软雪,这意味着有雪崩的风险,需要最快速度通过。


「虽然我们这次攀登总体很顺利,但是它的潜在风险非常多。例如冰崩,到处都在崩。我们爬过很多山,贡嘎山上的雪况最让人摸不着头脑。从C2到C3这一段需要经历四五种雪况,有硬的雪面、一脚陷到腰的雪面、雪崩板状的雪面以及各种各样的颗粒雪况,迎风面、背风面和山脊又是不同的雪况,这些雪况会让你感到困惑,给你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阿楚说。

在宋明琨的《贡嘎山的气候特点》中,也对贡嘎山的地况做过描述,他写道「贡嘎山的地形切割十分强烈,山坡大多在30°以上,陡崖绝壁很多,十分有利于发生雪崩。贡嘎山雪崩十分频繁。据1981年6月15-21日在海螺沟3600米处观测的记录,只在白天就发生大小雪崩120多次。」

避开冰崩、雪崩需要很大的运气,也需要攀登者多年积累的经验判断。据三人回忆,从C1到C2营地的路上,要路过一段300米左右的危险区,右边雪崩,左边冰崩,而这里是他们向上攀登的必经之路。「我们刚通过那里,往前走了三四十米吧,后方一处冰崩瞬间发生,而我们后来下撤再次经过那个地方时,右边又发生了巨大的雪崩。如果我们当时恰好正在通过,不是砸成重伤,就是当场去世。」小海说。

在小海看来,能够避开冰崩主要靠运气好,除此之外,如果知道这是危险区,你必须快速通过,不要在路段中间突然停下,例如喝水或者鞋带开了,这种情况不允许发生。在通过这样的路段前,攀登者需要把所有事情都准备好,除此之外就只能祈祷。对于一个丰富经验的攀登者来说,有时候避开危险也靠下意识的判断。


让阿楚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从C2到C3营地的一段路,当时小牦牛在前面领攀,距离阿楚只有20米,「我完全能感受到他脚下雪层的变化。非常恐惧。我不确定他的下一步是否就会突然触发了板状雪崩或者其他结构。可能他双脚下的着力结构突然崩了。这当时谁都说不清楚。」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考验决心」的时刻。「想要确保绝对安全,你就下撤。」阿楚说。


在C3营地的那一晚,三人几乎都没有睡着。海拔6800米,气温零下20摄氏度,风很大。他们的帐篷里全是雪与冰,只要风一吹,帐篷顶的冰碴就会掉下来。

在C3营地搭帐篷夜宿于此,一直是攀登者们在问鼎巅峰前最棘手的难题。小海曾经亲历了2016年与2018年贡嘎上无情肆虐的巨风暴雪,在这样的高度,要把营地建好,一个人不行,必须两人或三人协助搭建。

这次他们带的是一顶三人帐篷,需要两人抓着帐篷,一个人穿杆子进行搭建。他们在雪面上用雪铲刨雪、挖坑,然后将帐篷固定在那里,仅搭帐篷三人就花费了一个多小时。他们不仅筋疲力尽,那一晚小海、小牦牛、阿楚的胃都因在极速攀登中多日未正常进食而有些难受。还好,次日起来后三人状态都还不错。


阿楚、小海、小牦牛面对采访时,都不约而同地反复讲道,「贡嘎是一座值得攀登的山,是一座伟大的山」。在这座伟大的山面前,任何一个小弱点都会被无限放大。就像小牦牛所说,就算你的能力再强,你的能力在贡嘎面前仍然十分渺小。

而阿楚对此有切肤的感触。出发前阿楚选择了一双自己最厚的手套带在身上,但他发现,实际上平时爬其他山最厚的手套,在贡嘎面前就顶不住。他说在冲顶时自己的手经常处于冻硬的状态,需要不停的揉搓,刚恢复后就又冻硬了。下山后他坦言这是自己在准备中漏掉的一个细节。

另一个细节是,他在海拔6800米这样如此高寒的地方,喝了一袋自己购买的、此前登山时从未尝过的能量补剂,它有类似三倍红牛的硫磺酸含量。

阿楚把它揣在口袋里,从C3营地出发准备冲顶时就喝了一瓶。这一瓶把他的胃弄惨了,他一路呕吐,直到最后能够吐出的东西只有胃液和黄疸,一抬头便是天旋地转。「我的胃也剧烈疼痛,行走的过程非常夸张,一路痛上去。我认为这是我犯的极大错误。有朋友推荐我说‘这个东西真的好,你可以试一试’,我就居然选择在贡嘎C3以上试。」阿楚苦笑说道。

到达海拔7300米时,小海发现,阿楚在和他们聊天时都显得虚弱无力,便问他是否需要下撤。此时的阿楚虽然难受至极,但内心丝毫没有想要下撤的意念。「我一直强调,贡嘎不断考验你的坚毅和决心。」他把身上所有的东西掏出来使劲地往嘴里塞,他知道这个时候、在那样的地点,痛或是其他感觉都是没有用的,他只能让自己的身体尽可能地补充能量,然后继续爬。「当时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我犯了这样一个小错误,却让我在山上难受到这种程度。」


距离顶峰最后的800米,虽然没有太多的技术难点,但雪坡角度比较大,如果是在较低海拔进行这样的攀登,对于技术纯熟的三位攀登者来说丝毫不在话下。但此处是贡嘎海拔7000米之上,他们在连续5天的攀登后,心理和体能都已经濒临临界点。有过冲顶经验的小海告诉队友,这一路会很累,可能要下午才能登顶。

下山后,阿楚对这最后的800米路段难度进行评价,他说其「难度还是相当大」——首先是因为雪坡坡度很陡,可能达到了70度,「很多地形并非像玉珠峰一样大斜坡到顶,但由于贡嘎的风太大,整个上面的地形被风吹得乱七八糟,有些遮盖了裂缝,有些直接吹成空壳,难以形容。我认为大家都在谈论贡嘎技术路段简单,这是一个误解。」阿楚说。

小海的心态在三人中或许稍显轻松。「我来过一次,坏天气和冲顶路的漫长,以及一路心里会有多累,这些情况我心中都有预设。」6年前,那时二十刚出头的小海还没有爬过如此巨大的一座山,也没有遇到过像贡嘎这样天气各方面如此极限的山。当时他心里的冲击巨大,有时候甚至会有点招架不住的感觉。「这次去明显感觉有所准备。我知道你(贡嘎)会这样,但我已经准备好了。」小海说。

但站在顶峰那一刻,小海在情绪上还是没有招架住,三个人中,也许他的心情更为复杂。「这个地方我以前来过一次,付出了很多,这次又付出了这么多再来一次,心中还是感触很深。」

负责领攀最后一段路的小牦牛是第一个到顶的,他跪在雪地里,激动的眼泪夺眶而出。那一刻他突然感觉,贡嘎这么伟大的山竟接纳了自己,内心十分感恩。

贡嘎的顶峰像是张开的怀抱,天空晴朗无比,脚下则是一大片宽阔的平台,阿楚不由感慨贡嘎山真的好大。对他来说贡嘎的难度也许不在于具体困难,而是「面对这些可能直接导致挂掉的风险,我们选择坚持。当你真正到达顶峰那一刻,心情会很感慨、很感动,很感谢自己的坚持。」

兄弟三人拥抱在一起,终于喊出了那句——「无人扶我青云志,我自踏雪至山巅」。



震撼、自豪、释然、平静或自由,带着不同想法走上贡嘎山的三位攀登者,也接纳了它所赐予的一切。

下山后,小牦牛回到了家乡四姑娘山,与他通话的当天,他正在家里杀猪。虽然常年带队登山让他习惯了高强度的体能输出,但他说自己还是会歇息一段,释放下贡嘎带给他的精神压力。

在刚刚结束的第十八届金犀牛奖颁奖典礼上,小牦牛与搭档逍童以嘉子峰西壁路线“重生”获得最佳攀登成就奖。这是小牦牛继2019年后第二次获此奖项,他提前准备了一段不短的获奖感言,提到自己过去5年来,从阿妣峰到幺妹峰、嘉子峰再到贡嘎山,以及开辟未登峰和许多新线路的经历,让他从野路子出身变成了一个成熟的攀登者。

而从今年开始,小牦牛明显已经不太满足于自己「一年1-2座高难度技术山峰」的目标了。在他看来,以前的攀登者可能一年只有一座,或者两年有一座大的项目,而他们现在可能一年有好几座,「我认为这是比较正常的状态和氛围。」


出发前,小海的父母听说他再一次要去贡嘎时仍然有些担忧,他们不懂,上一次不是挺不容易才登上去的,为什么又要去?但相比于前些年,父母已经默默接受了他做的事,看他每次出去都能平安顺利回来,对他的担忧也就没有那么大了。而相比于前几次从贡嘎回来,小海说这回自己可能需要更多的恢复时间,「可能自己年纪大了」,他笑着说。但实际上,他是认为登山的欲望必须要养够才可以。

在继2016、2018、2023年的三次与贡嘎亲密接触后,小海说这次回来后,他对贡嘎的认知又不同了。「我认为它是一座伟大的山。贡嘎的伟大之处,是因为它独特的地理位置、天气、最高落差以及陡峭的山体,每一项都非常考验攀登者的技能、决心、魄力、勇气、意志力和经验,而作为一个成熟的攀登者,这其中每一项能力都缺一不可。如果某方面出现问题,你都无法承受,无法到达顶峰,因此我认为它是一座值得攀登的山。」

小海坦言,6年前的自己和李宗利一起攀登贡嘎时,李宗利是扮演那个主导角色——他做更多的决策,包括要怎么爬、何时爬以及使用什么装备,小海在其中更像是一个陪同的协作。而在6年后的攀登中,小海与搭档们共同做决定,三人轮流领攀,谁在前面领攀,谁就拥有决定权。

今年,小海和兄弟们一起爬了比往年更多的高难度技术型山峰。这次从贡嘎回来的小海,至少在外人看来,他的心似乎变得更加明了。他相信自己未来还可以爬很多的山,那些在攀登者看来更厉害的山。而眼下他的目标也非常明确,明确到明年几月份去爬哪些山都已经敲定。「现在已经有很多,多到我爬不过来。我并没有像当初那样,爬完贡嘎后不知道该爬什么。」


阿楚近期在外登山太久了,这次下山后先回家看望了家人,家人并不太了解他登的山有多牛,只是发现他似乎瘦了很多。刚下山的那几天,阿楚每天早上起床明明感觉自己睡够了,应该会精神满满,但是一照镜子时就发现,自己的整个脸看起来还是疲惫的不行。这是身体极度消耗后的样子。他表示自己暂时没有出去登山的计划,先和兄弟们去阳朔攀攀岩,身体完全恢复后再进入下一个登山周期。

其实从贡嘎下来后的阿楚,也问过自己,到底为什么要登贡嘎呢。五年之约?有这个原因,但其实他一直有更大的目标。这几年,无论是阿楚自己,还是小海、小牦牛等一群登山伙伴,都在努力向更高水平进阶。

阿楚在采访中说道,目前国内攀登已经到了一个瓶颈期,目前像他们一样活跃在川西的攀登者能力相差不大,谁都没有再进一步,他们想要、并且需要突破这个瓶颈。而在今年,他们登的山比前两三年都要多,这种对更多山的了解可以让经验积累的更多。今年他们去了卡热疆,一座海拔7000米以上的山峰,以及这次的贡嘎攀登,都是为了积累此前从未有过的「7000米级山峰阿式攀登」的经验。


我国山峰资源极其丰富,在川西、西藏有无数难度巨大的山峰,有金冰镐级别的线路,有攀登者们大展才华的空间。阿楚表示,他们目前的水平可能不一定能完成,但是希望经过更多高难度山峰的历练,以后在尝试时更有把握。「我们只希望在山上遇到的所有情况,至少在安全的时候都经历过。当我们真的遇到那些危险情况时,知道应该如何应对,让自己能够安全地回来。」阿楚说。

在中国登山圈,贡嘎山、幺妹峰等这样的山峰,更像是一座界门,素来是攀登者一战成名之作,是中国技术攀登的象征。也正因为有着这样的隐喻,在三位攀登者下山之后,我们也想探究在他们身上是否有因为登顶「蜀山之王」而发生的变化。

但我们惊喜地看到这一代攀登者的野心早已不局限于此。我们通过理解他们对登顶贡嘎这一成就的认知转变中,看到了这一代国内顶级攀登者对登山认知的改变,对突破的渴望。而从今年这些年轻攀登者们在未登峰和经典山峰上接二连三的捷报,我们看到他们正走在将野心兑换为现实的路上。这也是中国登山的未来。

在采访的最后,阿楚描述了自己在面对贡嘎山时,心中涌起的一种强烈感受。那在物理学上其实可以被简单明了地解释,但在攀登者心中却是一股复杂的情绪感受。他说,「当我们在来时一步一步走近贡嘎,距离它越近,贡嘎山就越小,觉得顶峰志在比得,绝对能爬上去。而当我们登顶后逐步远离它,从大本营继续往下撤时,我们发现贡嘎山又变得好大。它接纳了你,当你真正远离它之后,它又恢复了本色。」



你如何看待三位攀登者的这一成就?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