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代希腊以来,西方社会就喜欢用动物故事来影射人类社会的生活和经验,我们熟悉的《伊索寓言》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代表。实际上,早在《伊索寓言》出现之前,作为动物寓言的形式最早出现的作品《列那狐的故事》,就已经在民间流传了,只不过当时是流传的是一些零散的相关故事。

大约在1175年前后,著名的中世纪诗人比埃尔•德•圣克卢把这些民间的故事诗做了收集、整理和改编,头两段问世以后,曾经受到热烈的欢迎。后来又有作家继续进行整理,经过一二百年的不断努力,最后形成了现在的《列那狐的故事》。



中世纪欧洲封建社会各个阶层复杂关系的写照

《列那狐的故事》出现的那段时间,正值西欧中世纪的11—12世纪前后,社会发展处于鼎盛期,信仰维系方式也达到了顶点,人们认为活着的时候要禁欲,要吃苦,这样死后灵魂才能升入天国。但随即人们便出现了怀疑心理,基督教徒们纷纷开始怀疑上帝。对他们来说,上帝确确实实是存在着的,但是上帝究竟是什么呢?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宗教学者阿伯拉尔和阿奎纳等人开始不断进行探索,并总结出了不同于奥古斯丁的阐释,强调人们应该在“理解中信仰”。也恰恰在这一时期,《列那狐的故事》出现了,它告诉人们一个道理:想要过得幸福,就要把握当下,及时行乐。

但是作为普通市民阶层,想要获得利益,攫取食物,就得像列那狐那样面临着极大的风险和弱肉强食的争夺,因此他们必须通过一些手段和计谋来达到目的,追求自己的幸福。换句话说,无论是宗教文化还是世俗文化,都是新思想、新观念的产物,也是历史发展所必然出现的结果。



《列那狐传奇》是一部动物故事集。主人公狐狸列那象征新兴的市民阶层,猛兽象征封建势力。列那与狼、狮子、熊的斗争,反映了反封建、反教会的倾向。它捉弄狮王、杀害大臣,几乎无法无天。列那战胜猛兽们取得胜利,靠的是它的聪明机智、左右逢源。

对于比自己强大许多的猎人、狮王、公狼、大熊,并没有害怕得一味忍让,而是凭借自己的智慧与它们周旋:他把代表贵族势力的狼玩弄于鼓掌之中,总是设计捉弄它,让他吃尽了苦头。比如他为了吃到鳗鱼而答应剃发受戒,却被列那一盆开水浇下去烫秃了头。

为了吃到更多鲜美的鳗鱼,狼很快就把开水淋烫的疼痛抛在脑后,听从列那的诱导,大晚上的蹲在河面的冰窟窿旁边,把铁桶拴在尾巴上钓鱼。天亮后,被结结实实的冻在冰面上,陷入了猎人和猎狗的围捕。最后,尽管狼得以侥幸逃脱,但却被猎人打烂了屁股,漂亮的尾巴也断了。而此刻,列那早就回到温暖的家中做美梦去了。

蠢笨的狼接二连三地遭到列那的愚弄之后,终于幡然醒悟了,他向狮子国王告状。狮子国王本想息事宁人,但控告列那的人又岂止狼一个?无奈之下,他不得不传列那到庭受审。

这就引发了精彩纷呈的《狮王的判决》。

审判的过程中,列那先是花言巧语地为自己辩护,博得了国王和王后的同情,但随即在与狼的决斗中败下阵来,这是事关胜负的决斗,失败的列那被判有罪,即将被处以绞刑,千钧一发之际,列那凭借智慧力挽狂澜,获得了最后的胜利,不但取得了狮王的信任,还得到了狮王的恩宠。

这些以弱胜强的故事表现了市民阶层对封建贵族的蔑视,赞扬了列那的勇敢机智,但同时,列那又经常欺侮鸡、兔、鸟、猫、蜗牛等弱小动物。吞吃母鸡,假装向鹅忏悔,却又吃了鹅。它以欺骗和诈取的方式,或以谄媚的手段,或乘人不备,或躺下装死,许多小动物成了他的腹中之物。

比如,列那以欺骗的手段,残忍地吃掉了麻雀的两个孩子,伤心欲绝的麻雀在警犬的帮助下惩治了列那,若不是列那装死,恐怕难逃此劫。

列那凶残的一面正是市民阶层所具有的特点,即随着工商业城市的发展,商人特有的品性——剥削下层劳动人民。

整篇故事集中,动物王国里各个阶层的动物的复杂关系和矛盾斗争,也正形象地展现了一个充满黑暗、掠夺、弱肉强食的封建社会世界。所以,《列那狐传奇》有较强的现实性,是中世纪欧洲封建社会各个阶层复杂关系和昏暗天地的写照。



打破“思想即罪恶”的观念,强调“智者生存”的法则

早在20世纪20年代,列那狐系列寓言就在中国流传开来。

1926年,著名文学家郑振铎在英文版的基础上翻译出中文版的《列那狐的历史》;1929年,蒋学楷又从法文本译出《狐狸的故事》;1983年,翻译家钱春绮以诗歌体翻译的《列那狐》出版,书名改为《莱涅克狐》;2020年,大星文化重新再版了郑振铎的译本,改名为《列那狐的故事》。

无论经历了多少次演绎和阐释,这部有着深刻寓意的成人寓言都在阐述这样一个事实:成人世界的 “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法则,其实更多地体现在“智者生存”上。如果没有智慧,势必会被社会所淘汰。

正因为这个原因,很多人都愿意给自己的孩子读《列那狐的故事》,为的是让孩子从列那狐身上感受到人生的复杂和社会的残酷。

在这部作品中,包括智慧乃至狡猾在内的个人的才智,受到了突出的推崇和赞美。在中世纪,尊崇的是人对上帝的虔敬意识,崇尚“思想即罪恶”的观念。按基督教教义的说法,由于亚当和夏娃是人类的始祖,偷吃了禁果,犯了知善恶、能思考的罪。所以,思考变成了人的重大罪过。



但在12世纪产生的列那狐的故事中,却把个人的聪明才智放到了突出的位置加以肯定和尊崇。例如,有一篇故事讲到,狼一家人刚美美地吃了一顿羊肉,就听到饿了两天的列那狐来敲门。列那狐不仅骗走了狼偷偷藏起来的羊腿,而且还把狼奚落了一番。这样,作品一开始就用赞美的语气,为列那狐的行为定下了肯定的基调。

接下来又讲到,一天,寒风刺骨,列那家里断粮了,他只好出去碰碰运气。出门不久,列那就看到一个拉着鱼的马车走了过来。它立刻跑到马车前面去装死,赶车人过来一看是死狐狸,皮毛又很好,于是便把它放在车上。狐狸立刻吃饱了肚子,然后又拿了一些鱼,机智地跑掉了。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列那正是靠自己的机智吃到东西,获得了生存的权利。

还有一次,列那把小母鸡吃掉了,被公鸡告到狮王那里。狮王大怒,派狗熊去逮捕列那。列那利用狗熊贪吃的弱点,告诉狗熊可以去吃蜂蜜。狗熊立刻忘记了自己的职责,跟着列那去了一个伐木场。列那狐指着一棵裂有大口子的橡树对狗熊说,这个洞里贮藏的蜂蜜最多,伙计,别怕,把脑袋伸进去才能吃到底下的蜂蜜!谁知狗熊把头伸到裂口中间,被夹住了脑袋。列那狐不仅躲过了一场惩罚,而且还报复了自己的敌人。

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人之所以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过上美好的生活,就在于人有思想,有智慧。人的强大,不在于有没有权势地位,更不在于体质有多强,力气有多大。关键在一个人的智慧是否强大。

用列那的话说就是:只有凭本事赢来的,才能算是属于自己的。



计谋的尺度和人性的弱点都值得警惕

除了强调智慧的运用,《列那狐的故事》也提出了一道思考题:人的才智在什么基础上运用才是合理的?

列那运用自己的智慧和计谋,不仅惩罚了恶人,同时也欺负了老实人。而那些被列那欺负的动物们,也在想方设法捉弄和企图吃掉其他的动物。换句话说,在这片森林中,呈现的是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

那么,既然都是为了生存,为什么读者会更喜欢列那,而不赞同其他动物的做法呢?根本原因就在于,一个人的聪明和才智在什么基础上运用才是合理的新尺度。

《列那狐的故事》对聪明才智和计谋的合理运用提出了两条标准,分别是:只有为了生存而使用聪明才智才是合理的;在自己的生命遇到危险的时候使用计谋才是合理的。列那狐不断地捉弄各种各样的动物而能够获得人们同情的时候,都是在两种特定的形势下进行的:一个就是它和它的家里人快要饿死了的时候,另一个就是在自己遇到危险的时候。



有一次,列那跑到一个城堡去看望表兄,不巧正赶上城堡的主人在打猎,列那陷入猎人的重围,生命危在旦夕。列那跑进城堡,发现城堡里挂着九只狐狸皮,列那急中生智,藏在其中。列那就在城堡里住了下来,吃够了喝够了,在逃跑时还不忘偷走一只鸡。这个故事其实就在告诉人们,当一个人遇到危险的时候使用计谋是绝对必要的,也是完全合理的。

那么,人的机智和计谋的运用在什么情况下是不合理的呢?答案是:如果不是为了生存,为了避险,而是因为贪婪,或因为本性残暴而使用计谋,就是不合理的,就要受到惩罚。

列那曾经多次使用计谋损害他者,比如吃掉母鸡和小白兔,陷害老实的绵羊等,就是因为它的贪婪和残忍的本性在起支配作用。读到这些故事时,人们就会觉得列那是个阴险狡诈的形象,不能获得人们的认可。

此外,作品还探讨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人为什么会犯错误?作品通过一个个故事告诉读者,一个人犯错误的根本原因在于其自身的弱点:贪婪、虚荣和轻信。

比如狼和狗熊之所以总会受到列那的捉弄,就是因为它们太贪婪,在判决时,列那之所以最后能够逃脱死刑,也是利用了狮王和王后的贪财心理。当时,列那被判处绞刑,当绳索套在列那的脖子上时,列那声称自己有一大笔遗产,果然钩起了狮王的贪欲,不仅自己逃过一劫,而且还借狮王之手,报复了死对头狗熊和狼。

而公鸡之所以吃亏,则是因为虚荣和轻信。当母鸡预感到危险就在面前的时候,公鸡依旧自以为是。列那第一次扑食公鸡失败后,开始向它大灌迷魂汤,赞美它的歌喉美妙,这竟然使公鸡感觉到从来没有过的满足。结果,就在公鸡闭起眼睛,开始生平最精彩的演唱时,列那狐趁机一扑,把公鸡一口叼走了。尽管它后来死里逃生,但付出的却是整个家族成员多个死伤的沉重代价。

在《列那狐的故事》中,体现的是一种完全胶着于现实的生活,它反映了中世纪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作品虽然写的是一群动物的故事,但是这些发生在动物身上的事件又无一不是当时生活的真实写照。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