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静县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队(以下简称“和静县普查队”)日前结束了为期近4个月的野外实地调查工作,新发现文物点353处,超过和静县已知不可移动文物点数量,新发现比例高达172.2%。
和静县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队队员正在工作。王忻提供
自治区文物局副局长党志豪介绍,此次和静县共调查文物点558处,其中复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文物点205处,复查进度100%。新发现文物点数据位列全疆县级普查单元第一。
“和静县总面积3.96万平方公里,山区占了96%,几乎都有文物分布。鉴于特殊的地形特征及文物分布状况,在自治区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协调工作机制办公室的指导下,和静县与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开展合作,协调了多位专家学者参与普查工作。”和静县文物保护管理所所长王忻说。
和静县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队队员正在和牧民交流。王忻提供
王忻介绍,在实地调查之前,自治区四普工作指导员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进行空间分析,以“大区域—小区域—沟谷”原则划分工作网格,即将和静县划分为10个大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划分小区域,进而细化到每一条沟谷。普查队运用遥感技术手段,在高分辨率卫片及历史影像图上,对三普复查点以及可能存在的新文物点位置进行全面细致摸排调查。
为了获得更全面、更细致的调查线索,普查队发动各乡镇干部、文物看护员、牧民共同加入普查队,地毯式开展实地调查和信息采集,“和静县拥有12个乡镇、11名文物看护员,乡镇、村干部、农牧民都行动了起来。”王忻介绍,“我们的目标之一,就是抓住‘四普’契机,把‘家底’摸清,这次收获挺大。”
和静县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队。王忻提供
新发现固然让人激动,遗址踏查的辛苦却少有人知。王忻介绍,工作强度最大时普查队一天要行进约500公里,有些岩画位于悬崖峭壁上,车马无法抵达,只能徒步攀爬,“今年7月中旬,我们通过卫星地图发现了一处墓葬,去的路上突遇大雨,车陷进了沼泽地里,当时方圆几十公里没有人烟,手机也没信号,我们只能派人向牧民求救。”王忻回忆说,“牧民二话不说骑着马就来帮忙,我们当时要给他报酬,他说‘我们不要钱,你们是在做保护’,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意识深入人心。”
和静县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队队员正在普查文物点。王忻提供
为了保证进度,普查队选择外业结束后,晚上接着进行内业整理,“如果不在当天整理完毕,等到第二天又会有新的标本带回来,最终就会越攒越多,容易遗忘。”王忻说。
“扎实开展文物普查,不断完善文物地图,是文物实现全面保护、系统保护及整体保护的重要前提。我们将依托普查成果,进一步摸清新疆不可移动文物家底和分布情况,为推动文化遗产精细化保护管理打下基础。”党志豪说。
(图文来源于“石榴云/新疆日报”,侵删)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文物平安立场
文物平安投稿:wenwupingan@126.com
文物安全,社会参与,人人尽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