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张张《华西都市报》一版版面组成的《时代的封面》大型装置。
阿来在演讲中。
11月26日,“与时代共振——华西都市报创刊30周年蜀地人文主题展”开展,阿来在开幕式上演讲。
一张报纸的成长,与其报道的对象、读者密不可分。1996年,著名作家阿来从阿坝州马尔康来到成都工作、生活,至今已近29年。对于1995年诞生于成都、扎根四川面向全国的中国第一份都市报——《华西都市报》,他有着非同寻常的情感。
11月26日下午,由四川日报报业集团指导,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主办,四川国际传播中心联合主办,泸州老窖特曲60版特约支持的“与时代共振——华西都市报创刊30周年蜀地人文主题展”在成都宽巷子一号院落开展。作为《华西都市报》多年的好朋友、荣誉读者,阿来出席了开幕式并作了一场精彩的演讲。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
记者张杰何跃
摄影陈羽啸
30年前感受到“华西”带来的共振
演讲一开始,阿来首先幽默地说到这次展览的主题“与时代共振”。“今天的活动是一个庆典,我特别穿得精神一点,来到这里发现天冷有点发抖。但后来一想,不是因为衣服穿得太少,而是这次活动唤醒了我与时代的共振。”他说。
演讲中,阿来分享了他与《华西都市报》的特别关联。他说:“非常巧。我是1996年从家乡马尔康来到成都,那时候《华西都市报》刚创刊1年。其实在这之前,我已真切感受到《华西都市报》给周围人带来的共振。我记得,当时很多地方性报纸的记者都想跳槽到《华西都市报》,因为大家觉得,这张报纸与过去的报纸不一样,它彰显出的文化体制创新、革新之举,令人耳目一新。作为《华西都市报》的读者和关注者,我发现,它不光在内容上提供了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民生资讯,满足市民对这个城市方方面面信息的了解,还成为文化传播、出版行业的一个观摩对象。大家观摩它的成功,观摩它从用人到管理的创新方法等。我虽然不参与报业工作,但从家乡到成都一家科幻类杂志工作,也算是亲身参与到一种风潮中——用一种新方法,找到与所处时代共振的方法。”
谈及此,阿来特别点赞《华西都市报》在各方面开风气之先所做的努力、坚持和取得的成绩。“市场化改革说起来很容易,但做起来很难,一个新观念的更新、养成和普及,都不是一蹴而就。并且从思维观念到实际行动,也需要走一段艰难的路程。经过一系列艰难的思想蜕变和实践行动,如今这份报纸已创刊30周年。创办一份新的报纸,确实非常辛苦。”
在阿来看来,《华西都市报》更多着眼于民生热点,并且报道非常迅速、全面。“这就让每一个普通人都感觉到,新闻、热点跟我是有关系的,跟我的实际生活是有直接联系的。这几十年来,新的经济形态、新的产业、新的技术加速迭代出现,大量的新生事物出现,都是通过一张张新闻纸,每天跟我们的生活互相呼应、印证、生发。所以,一份好的报纸,一定是在蓬勃生长的时代,在普通大众中起到凝聚共识、催生激情的作用。”
“社会新闻、文娱新闻、体育新闻……综合起来让《华西都市报》变成了体现一个城市活色生香、勃勃生机的平台和渠道。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份报纸带给读者太多的新鲜感,并且激发很多人带着改变自己,同时也要力所能及改变社会的理想,进入到新闻或者文化传播行业中。”阿来说。
改变城市文化生活面貌 引领中国新闻业态的改变
《华西都市报》走过30年,培养了大量媒体人,阿来对此也深有体会。他分享了一个细节:“我非常骄傲。我在新疆遇见朋友在办都市报,老总说他是从《华西都市报》出来的。去河北,当地有一份都市报,其领导也说是从《华西都市报》出来的。去昆明,与当地媒体人一起吃饭,一问又是从《华西都市报》出来的。《华西都市报》给新闻行业培养和输送了大量人才。这份报纸不仅改变了一座城市文化生活的面貌,改变和影响了很多读者的观念,还对中国新闻业态的变化起到了巨大的引领、促进作用。那个时候,虽然我所在的工作单位没有组团去《华西都市报》考察取经,但我们在这个城市另外一个地方办杂志,很多有效的做法,也受到了《华西都市报》的启发和影响,毕竟它在这个城市是一个标杆性的存在。”
在演讲最后环节,阿来感慨地说:“《华西都市报》创刊第二年,我来到成都工作、生活。如今,它已创刊30周年了。一回首30年,弹指一挥间。我们经历了电视媒体的崛起,之后是互联网时代的兴起。在这个过程中,《华西都市报》非常好地运用了这些媒介技术,直到今天仍然保持着相当大的影响力,保持与时代同频共振。我的手机下载了两个新闻客户端,封面新闻就是其中之一。”
我们小区就有华西都市报报箱
2012年,阿来就曾为《华西都市报》18岁生日送上祝福。2019年,《华西都市报》迎来创刊25周年,阿来再次送来祝福。当时他还特别提到,“融媒体时代,《华西都市报》转型成功,继续发挥着自身已有的优点。我观察到,其影响力也在扩大。原来可能影响力多集中在四川,现在封面新闻的影响力已蔓延至无界限的网络世界。”
如今,《华西都市报》即将迎来创刊30周年之际,阿来走进成都宽巷子一号院落,参观了“与时代共振——华西都市报创刊30周年蜀地人文主题展”。在展览上可以看到一张张记录时代发展脚步的新闻摄影作品,一个个带着历史痕迹的实物展陈,还有专访马识途、流沙河、许倩云、李伯清、谢洪等一大批蜀地人文名家的视频。阿来驻足观看,当看到带有满满怀旧色彩的《华西都市报》黄色报箱时,他笑着说:“很多小区都装有这个报箱,我们小区就有一个。”
近些年来,《华西都市报》向融媒体转型的每一个坚实脚步,也在这次展览中有所体现。比如充分利用AI技术的风格对话智能体,阿来也兴致盎然体验了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