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吴敬梓在《儒林外史》第四十六回:“大先生,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就像三十年前,你二位府上何等气势!我是亲眼看见的。”
建国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工人可是我国的领导阶级,是社会老大哥,是人们心目中的香饽饽,人们趋之若鹜,而农民是小兄弟,是社会最底层。
那时的工人,风不刮雨不淋,工资福利好,一人上班,全家吃饱。反观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终系缺吃又少穿。
然而,风水轮流转,因果有轮回。世事盛衰兴替,世事变化无常。到上世纪末,在中国社会急剧变革,国有经济衰退,民营经济蓬勃发展,可谓国退民进。
在市场化的大潮中,国企经营不善,大量的国企或改制,或破产。“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国企的倒下,件随着大量工人下岗失业。
从1998年开始,以上海纺织工人为起点,席卷东北老工业基地,之后漫延全国的下岗潮,每年大约有700~900万国企工人下岗,到2024年,全国大约有4500多万工人下岗失业。
1999年春晚,黄宏演的小品《打气》中喊道:“工人要替国家想,我不下岗谁下岗?”一句话基本上概括了这个时期的无奈、辛酸和阵痛,更是触痛了无数人的心。
曾经的工人不仅衣食无忧,住用不愁,甚至连子女的教育和医疗也全部免费,子承父业,他们根本不用为了找工作而慌张,端惯了铁饭碗的工人老大哥们哪会料到有失业的这一天?
那时,思想转弯早的,凭借自己的知识、技能和眼光及时华丽转身,“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他们或经商,或创业,或干个体,或打工。
而那些抱守残缺的,观念落后的,一时想不开,拉白条,围企业,堵政府,讨要说法维权的有之;借酒消愁,自暴自弃的有之;甚至,感觉生活无望,喝药、跳楼等自杀者有之;
与城市工人的大规模下岗失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农村的农民却喜迎来了春天。这就是两个极为显著的就业现象:国有企业工人下岗潮,以及农民进城去私企打工潮,这就是腾笼换鸟。
尤其是中国加入WTO后,大量的外资企业和私营企业如雨后的春笋纷纷破土而出,需要大量的廉价劳动力,这为中国农民进城打工开启了康庄大道!
同时,这一时期,中国加速了城镇化进程,城市中的房地产行业快速发展,建筑工地需要大量的能吃苦、不怕累、价格低廉的建筑工人,而农民正好契合了这一需求。
在那个特殊的时期,曾经被视为“铁饭碗”的国有企业面临着一系列改革和调整。由于产业结构优化、技术升级以及市场竞争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大量国有企业工人不得不面对下岗的命运。
国有企业工人下岗失业,这对于当时的许多家庭来说,无疑是一记沉重的打击。原本稳定的工作和生活节奏被打乱,未来的方向变得模糊不清。工人们在感慨时代变迁的同时,也不得不为生计重新寻找出路。
与此同时,农村的景象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城市私营经济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土地,涌入城市寻找工作机会。他们走进工厂、建筑工地、服务行业等各个领域,成为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看似矛盾却又相互关联的就业现象呢?
从宏观经济的角度来看,国有企业的改革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在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存在着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等问题。
通过改革和调整,淘汰落后产能,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而这一过程中,必然会导致一部分人员的重新安置。
对于农民来说,农村的土地资源有限,农业生产的收益相对较低。城市中的私企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相对较高的收入,吸引他们走出农村,寻求更好的生活。这既是农民个人发展的需求,也是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这种劳动力的流动和重新配置,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农民进城打工,为城市带来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推动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他们也在城市中接触到新的观念和技术,提高了自身的素质和能力。
而国有企业下岗工人在经历了短暂的困境后,也通过自身的努力和社会的支持,重新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岗位。有的选择自主创业,有的通过培训学习进入新的行业,为社会创造了新的价值。
然而,原工人与农民身份互换这一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农民在城市中面临着诸多问题,如社会保障的缺失、工作环境艰苦、子女教育困难、拖欠工资、受人歧视、技能低等,尤其是恶意欠薪问题。
同时,国有企业下岗工人在再就业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问题,比如思想观念的转变困难、年龄偏大、技能低下、身体素质、对收入期望过高等方面的限制,进而影响顺利再就业。
从上一世纪未到本世纪初,是中国新旧世纪的交汇期,是一个的的代的结束,新时代的开端,通过国企业人下岗失业,农民进城打工,见证了改革开放的深化!
中国《易·损》中云:“损益盈虚,与时偕行。”在这一个新老交替过程中,必然伴随着短暂的阵痛:那就是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部分国企工人被社会淘汰,适应时代发展的人继续前进。
这一阵痛恰恰反应了时代的进步,彻底打破铁饭碗,彻底打破城乡之间不平衡,彻底打破工人身份之间不可愈越的界限,体现了人人平等的法律思想,体现了让农民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
我们不能否认这种“腾笼换鸟”式的就业变迁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和机遇。它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了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回顾这段历史,我们应当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在推动经济发展和改革的过程中,要更加注重保障劳动者的权益,加强职业培训和再就业支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让每一个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人都能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总之,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的国有企业工人下岗潮和农民进城打工潮,是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一个缩影。它见证了无数人的奋斗与拼搏,也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我们应当以客观、理性的态度看待这段历史,从中汲取力量,继续前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