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坝州汶川县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创新六举措推进岷江治理,全力构筑岷江上游水生态屏障。

强化“系统治水’观念。严格落实《长江经济带发展负面清单》,主动承担上游责任,精准治水,在库区周围新增绿化面积7000余亩,坚持常抓增殖放流、养鱼护水,采取“生态旅游开发+优质水源供应”模式,投入资金2.7亿元,打造集保护、观光、休闲为一体的清水护岸增绿工程,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曾经的电站蓄水库蜕变为川西北的“绿肺”。

构建“河长治水”体系。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建立健全省、州、县、镇、村五级河长制组织体系,落实“三长一员”、联络员单位与职能部门协调配合的责任体系,设置河(湖)长近160余名和河道管护30名。坚持“隐患集中排查”和“河长定期巡查”双管齐下,推动“河长制”向“河长治”转变,制定农村污水治理三推规划和“千村示范工程”方案,强化农村生活水污染防治,完善乡镇污水设施,县城污水收集率由不足40%提升到90.57%,生活污水处理率达78%,岷江流域出境断面水质常年保持Ⅱ类标准。

夯实“源头治水”举措。扎实开展生态廊道建设、国土绿化和“清河、护岸、净水、保水”四项行动,加快推进农村“三大革命”,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干旱河谷生态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累计投入资金19亿余元,治理地灾隐患点352处,水土流失面积由震后的3440平方公里下降到1480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由震后的38.1%提高到42.45%,草原植被综合盖度达86.12%。

提升“防控治水”能力。围绕“两园一江”生态环境保护重点,签订《阿坝州岷江流域五县联防联控联管协议》,以“生态共建,环境共治”为主线,建立岷江流域上游汶川、理县、茂县、松潘、黑水等5县+都江堰市联防联控机制。优化布局“7+1”个应急物资储备站,组建漩映片区、威绵片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处置队伍2支,有效遏制和处置突发环境事件。

推广“科技治水”方法。深化数“智”环保应用,投入1850余万元,建成5座空气自动站和4座水质自动站,实现区域水、气环境质量24小时实时监测,完成覆盖55家服务监管对象的“两平台、一系统”(网格化监管系统平台、工业园区水气土环境预警平台和企业环保设施用电监控系统)搭建,通过多维度数据关联佐证模型,破除监控盲区,全面提升对污染源的监控、分析、管理能力。

创造“全民治水”氛围。健全“环境风险四级防控”体系,整合护林员、地灾监测员、巡河员等网格员120余名,形成部门-镇(园区)-村(社区)生态环境网格,将生态环境监管触角落实到网格底部。建成20套覆盖全县的环境质量发布系统,拓宽生态环保政策、环境质量信息普及渠道,提升公众对环境保护的知情、参与和监督。率先在全国发布“熊猫指数”,将生态环境社会文明、健康状况、经济生活等8项内容和51个指标,作为衡量汶川各族群众幸福感的数据支撑,居民健康状况综合得分90.79、居民总体幸福感得分92.6。(胡韬)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