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上的中国史

辽夏金元篇

西辽存在的时间不是很长,但影响很大。根据历史资料,西辽可能在今新疆一带修建有八座城池,地理位置从准噶尔盆地直到中亚,然而这些城市的遗迹一直没有被寻到。

目前最有可能和西辽相关的遗迹应当是达勒特古城,这里出土的陶器风格和辽代更为接近,加之这里地理位置优越,确有可能曾为西辽城池。

今天,回到地图上的辽夏金元时代。

01#

澶渊之盟

性质

宋辽长年战争告一段落。

双方谋主

萧燕燕、韩德让、辽圣宗;宋真宗、寇准。

背景

宋太宗北伐失败,致使宋辽攻守易形,此后,双方各有得失,均苦于战争消耗。

地图上的历史

澶渊之战对辽朝风险很高却不得不打。辽朝内部,贵族不满萧太后的专政,百姓因连年用兵叫苦不迭,常年拥兵的将领则有坐大之势。因此,萧太后迫切地希望停止战争以维持权位。


而宋朝由于幽云十六州的丢失,没有高山大河作为险阻,只能以兵为险,在要地布置兵马设立城寨,从而组成防线。但这种防线不灵活,难以阻挡辽朝骑兵的穿插深入,只有黄河才能阻碍一二。因此宋辽之争,关键是黄河。

如地图深蓝线条所示,当时的黄河在比今天更北的位置入海,而澶渊在河南岸,由此一路向南,可以一马平川地抵达宋都东京。按史书记载,真宗皇帝十一月二十日出发,次日就到达长垣,由此可见,若澶渊失陷,东京则朝不保夕。

虽然辽军气势汹汹,但其形势并不乐观:辽朝在山西作为牵制的侧军损兵折将不说,还被反攻到了辽朝境内;河北主战场的辽军也多有落败,瀛洲之战中损失达到三万,伤者五六万,而宋朝北方的重镇大多只是被围并没有陷落。因此辽军威逼澶渊,实是冒险的直捣黄龙之策,若非黄河结冰,辽军甚至很难渡河。

所以一个讽刺的场景出现了,节节得胜的辽朝率先向宋朝通气,劝说宋朝请和,而后宋朝才派出求和使者。早在辽军兵临澶渊以前,议和就已经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了,只是双方对一些关键条件不肯松口而已。澶渊之战不过是盟约落成的定音锤。

02#

靖康之难

性质

金朝灭亡北宋的历史事件。

作战方

宋钦宗、宋徽宗、宋高宗、种师道、李纲;完颜宗翰、完颜宗望。

背景

宋朝皇帝软弱畏战,被金军“以和议佐攻战”的策略瓦解了最后的反击力量。

地图上的历史

靖康元年(1126),应是宋朝最面上无光的一年,也是金朝最该庆幸的一年。这一年,宋都东京城破,宋徽宗、宋钦宗沦为俘虏,东京城内的财富、人民被掳掠一空。但站在金朝的角度,这一战胜得并不容易。


在决定南下攻宋之时,金军在山西地区仍然面临鏖战。为解决兵力不足的问题,金朝冒险从攻占不久的辽朝故地大举征兵,同时不惜割让土地,以诱惑西夏在西北牵制宋朝,防止宋军精锐的西北边军回调。在作战之时,金军则不得不一再向宋朝释放和平的假象,从而让心怀侥幸的主和派不断打压主战派正确的部署,以免“妨碍求和”。

即便如此,在宋朝军民的抵抗下,南侵依旧举步维艰。金军不得不小心翼翼地分兵两路,西路平定太原,东路则攻打保州、真定,在扫清威胁后才能在宋朝东京会师。哪怕已经被宋朝统治者战略放弃,太原军民依然防守了十个月之久。金军使用斗大的石头、数百人推进的铁皮战车破坏城墙设施,然而无一成功。太原城内百姓吃尽了粮食、牲畜,甚至连盔甲和弓弦的皮、筋都吃尽了,还不肯投降。攻破太原后,宋朝在河阳仍然有十二万兵马守黄河,阻挡西路军和东路军会师。而太行山间,还有名将种师道的四万兵马把守要道,逼得完颜宗望不得不转攻真定。

此时的真定不过四千守军,却在完颜宗望主力围攻下坚持了四十多天,城破后仍然坚持巷战,可宋朝统治者从始至终也没有想过支援他们。真定沦陷后,金军仍然难以安心渡河,不得不绕过种师道所在的滑州,转而向东渡过黄河。

在此期间,金军的“以和议佐攻战”策略起到了很大作用。早在太原沦陷时,宋朝陕西地区的精兵就在种师道的建议下有支持开封的打算,但被宋钦宗否决了。后来东京被围,陕西地区乃至宋朝各地的勤王军纷纷发兵,却大多被主和派阻止遣散了。当时,连宋朝都城没有文化的百姓见了割地求和的奸臣都知道堵他的车痛打,可宋朝皇帝却执迷不悟。哪怕开封城墙沦陷,城内仍然有三十万百姓愿意领取铠甲和武器拼命,吓得金军不敢下城墙一步,不得不再次诱惑宋军讲和。

靖康之事遗臭万年,很大原因在于宋朝皇帝的愚蠢和怯懦。

03#

元朝和四大汗国


性质

成吉思汗四子及其后人在征服地区所建立的国家。

作战方

钦察汗国、伊利汗国、窝阔台汗国、察合台汗国。

背景

蒙古在西征所得的大片土地上,以大汗子嗣或兄弟为汗建立国家,从而形成牢固的统治。

地图上的历史

蒙古四大汗国,其实直到前四汗时代的末期才完全成型。建立汗国的开端是成吉思汗将西征所得的土地分封给长子术赤、次子察合台、三子窝阔台。按照蒙古幼子守灶的习俗,四子拖雷没有被分封,他将继承的是成吉思汗大部分的军队和土地。

术赤封地最初限于花剌子模的故地,但随着蒙古第二次西征,术赤的儿子拔都作为统帅再次受到分封,因此汗国的土地扩大到东起额尔齐斯河,西至多瑙河下游,南抵高加索山脉。因为其涵盖了钦察草原,所以称为钦察汗国。又因为汗国大汗的帐子为金色,所以又叫金帐汗国。金帐汗国一直延续到16世纪初期,其间因为内讧而变得衰落、分裂,最终于1502年被克里米亚汗国和莫斯科大公国所灭。

察合台最初占据的是西辽的故地。后来,在蒙古大汗更迭期间,窝阔台一系因为谋杀新任大汗蒙哥失败而被剥削封地,这些土地中天山南路、北路,以及阿姆河沿岸被窝阔台汗国吸收。窝阔台汗国后来因为内部问题分裂为二,西部于1370年为帖木儿所灭,东部的东察合台汗国一直维系到17世纪末。

窝阔台汗国最初占有西辽和乃蛮部各一部分的土地,大体位于额尔齐斯河上游和巴尔喀什湖以东的地区。后来,因为在大汗争夺中失败,窝阔台汗国的土地被大量剥夺,在窝阔台之孙海都时代才有所扩大,海都为了和忽必烈争夺汗位,常年袭扰元朝西北地区。1310年,窝阔台汗国的后人彻底失败,汗国被并入察合台汗国。

伊利汗国是四大汗国中唯一一个由成吉思汗孙辈建立的汗国,其建立者是蒙古第三次西征领袖、拖雷之子旭烈兀。至此,成吉思汗四子的后人各自形成了一大汗国。伊利汗国以旭烈兀征服的波斯地区为核心,北至高加索山,南抵阿拉伯海。因为其大汗被称为伊儿汗(意思是从属的汗),故称伊利汗国。伊利汗国所占据的区域是四大汗国中文明程度较高的,该国以伊斯兰教为国教,国势非常昌盛。14世纪末,伊利汗国因为内讧而衰落灭亡。

四大汗国虽然奉元朝为宗主,但在很长时间里,元朝皇帝并不能对汗国大汗有实质性的控制。

04#

元末农民起义


性质

元朝治下各种矛盾的集中爆发。

主力义军

韩林儿、刘福通、徐寿辉、郭子兴、陈友谅、朱元璋、张士诚、明玉珍、方国珍。

背景

不公的民族政策和残酷的剥削手段致使元朝普通百姓大量破产,民族矛盾难以调和。

地图上的历史

元末农民起义,是元朝长期积弊的大爆发。由于元朝对抑制土地兼并特别不上心,导致大量土地被贵族地主占据,大量百姓失去田土沦为佃户,被迫向富人借贷,辛苦一年后债务不减反增,稍稍遇到灾情就会变为流民。元顺帝至顺元年(1333),京畿饥民四十万,次年,浙东灾民五十万。黄河决口之后,不仅产生了水灾难民,还有河工难民。这些贫苦的河工被迫离开土地远行千里来服徭役,受尽鞭打不说,口粮还要自备!

抓住这个时机,白莲会首领韩山童和门徒刘福通散布“石人一只眼”的谣言,然后在黄河偷偷沉下备好的石人,结果人们的不满彻底被引爆。韩山童于是自称明王出世,追溯自己为宋徽宗八代孙,将民族情绪和正统观念一并利用,揭开了大起义的序幕。这支军队用红布包头,所以称红巾军,但还没成功,韩山童就因消息泄露被捕。

韩山童死后,一同谋事的刘福通却取得了重大成功,部众多达十万。这支起义军就是红巾军的东系军。刘福通起事不久,更南方的徐寿辉也借白莲教名义起事,成为另一支主力,因为位置靠西被称为西系军。在两大起义下,整个元朝都被搅乱了,政府不得不大肆征兵,调动各地财力物力,由此引发了更多的反叛。

郭子兴就是响应刘福通起义的,朱元璋则是他军中招到的一个九夫长。而陈友谅是徐寿辉的部下,后来借着徐寿辉军内讧控制了这支军队。明玉珍也是徐寿辉的部下,他当年奉命进入四川征粮,正好收编了一队元朝征来的兵马,于是索性割据不回了。

张士诚和方国珍有点特殊,他们不是白莲教,张士诚是依靠私盐贩子、雇农,而方国珍则类似海盗,靠劫掠元朝的漕运物资起家。这两个人一个断了元朝的河运一个破坏了海运,所以脱脱不惜集合百万大军攻打高邮。

韩山童的儿子韩林儿也招到了不少部众,各路义军由于借白莲教名义起兵,所以一般名义上尊韩林儿为领袖,称其小明王。


《地图上的中国史》(上下册)

百万畅销书作家、

“透过地理看历史”系列作者李不白

首部青少大历史

以山形水势,

解历代兴亡。

青少年一读就懂的宝藏中国史!

地图上的中国史系列回顾: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