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对于当代人而言,书法想要“直入魏晋”难如登天?原因很简单,就是“笔法”的失传。虽说书法始终一脉相承,代代都有继承者,但内行人一眼就能看出这幅字是宋代以前还是宋代以后的。


为了迎合文人阶层的审美和书法的大众化,很多复杂精细的用笔技巧逐渐被减省,实用性、抒情性的提高,带来了严谨性、尊古性的减弱。再加上选帖不精、临摹不准,当代人写不过古人,做不到比肩晋唐名家,就再正常不过了。


想要领略韵味、法度兼备的晋唐书法精髓,最好是从当时人的作品入手,尤其是那些墨迹草稿。这是因为墨迹相比于碑刻,细节更还原,笔路更清晰,且没有漫漶、模糊的情况。而草稿又胜在真实,没有过多的修饰,展现出书者最自然的状态。


1900年,敦煌藏经洞出土了一件武则天留下来的书法练字草稿,失传千年的晋唐笔法重见天日。此作曾在中外文物界引起广泛关注,眼红的人太多。1908年,法国人伯希和想尽办法最终将这件作品带回本国,至今藏于巴黎国立图书馆,文物编号为3687.


此作纵48.5厘米、横53.5厘米,共12行、100余字,可以分成两部分,左半部分字径较小,约1.5厘米,右半部分字径约3厘米,风格不一,能看出武则天取法多师。这件残纸中有几个字是武则天自创的,今已不用,如“星”写作“〇”、“地”写作“埊”等。


武则天精于琅琊王氏一族书法,尤其是王羲之、王僧虔等人,又受智永、虞世南等人影响,我们从这幅字里能明显看出后来李邕、赵孟頫的风格。此作用笔丰富多变,每一个笔画都包含很多动作,非常值得细看。


以“外”字为例,先空中取势,再藏锋起笔,入纸后没有直来直去,而是先有一个按笔的动作,随之衄挫、调锋,以中锋行进,有回护,有提按,有轻重、疾徐的变化。笔画骨肉匀称,饱满婀娜,妍美秀逸而不失稳重,刚柔并济,雄妍结合。


转折处内藏圭角,圆转自然,如“折钗股”,收笔从容。最后一个点画书写至中部还有换锋动作。结字舒展开阔、内紧外松,用墨浓淡均匀。左半部的小字草稿,则有“写经体”的风采,尖入钝出,顿笔明显,以纵取势,颜真卿的行草书也受其影响。


此作每一个字都笔法丰富,细节满满,将它临摹通透,也就能超越宋元明清,与晋唐正脉衔接。


而今,我们将此作进行了超高清1:1复制,见此作如见原作,非常便于您临摹和欣赏。如果您感兴趣,请点击下方链接一观!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