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来热情洋溢的巴西和足球天堂阿根廷,乌拉圭并不那么引人注目。但是这个国家也有着自己独特的气质。
如果非要概括,那就是爱吃肉,爱喝茶,爱读书。
在美食上,乌拉圭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肉食强国”。它的饮食既有南美的豪气,也有欧洲一脉相承的气质。历史上,西班牙、意大利与法国都曾给这个国家人民的味蕾定下基调。
在喝茶上,乌拉圭人对马黛茶的迷恋以及喝茶的认真劲儿,你可能从未在地球上其他地区领教过。
在读书上,书店书摊在城市随处可见,一间小小的咖啡馆就能将乌拉圭的文坛大家“一网打尽”。
浪漫、闲适、有格调,让我们走进这个南美洲“小成都”,走进乌拉圭的马黛茶、烧烤与文学。
我在抵达乌拉圭首都蒙得维的亚后要去的第一个“景点”,便是位于老城区玛特里斯广场(Plaza Matriz)旁边的“拉帕西瓦”饮食店。
与南美洲的其他殖民古城不同,蒙得维的亚(Montevideo)的独立广场(Plaza de Independecia)上并无太多历史遗迹可循,除了广场中央民族英雄阿蒂加斯将军(General José Gervasio Artigas)的纪念碑。
独立广场上的阿蒂加斯将军纪念碑
广场的东端矗立着近100米高的萨尔沃宫(Palacio Salvo)。这座建于1928年的古典摩天楼不仅曾是南美最高的建筑,它更是20世纪乌拉圭人美好富足生活的象征物。
广场西端则是当年西班牙人要塞的遗迹——要塞之门(Puerta de la Ciudadela),穿过它便是蒙得维的亚的老城区。
“要塞之门”外便是蒙得维的亚老城。
“拉帕西瓦”是乌拉圭家喻户晓的传统连锁饮食店,所以也有人将它称为“乌拉圭的麦当劳”。不过,让该店出名的不是汉堡包,而是乌拉圭的“国菜”小羊夹饼(Chivito)。
小羊夹饼是一种三明治,虽然它的名字中有个“羊”字,但其实夹在两片面包中的不是煎牛肉就是煎鸡肉,其中还配熏肉、火腿片、荷包蛋、奶酪、生菜和番茄,最后再加上大半盘的炸薯条才会上桌,难怪它还有“胆固醇炸弹”的别称。
将这颗“炸弹”咬入口中,当烤肉、熏肉、奶酪和煎鸡蛋混合在一起的香味在嘴里释放开来的时候,那种满足与幸福几乎也快升高到了“致命”级。
蒙得维的亚拉帕西瓦大众饮食店的“加拿大人小羊夹饼”
乌拉圭人一般要到晚上10点才吃晚餐。我对这件事的原因做了一番调查研究后发现,原来在我们习惯吃晚饭的六七点,正是他们结束一天劳作后喝马黛茶的时间。
喝茶时,乌拉圭人会享用一番“下午点心”(Merienda),比如,夹心小蛋糕、火腿奶酪三明治和油炸饼(Tortas Fritas)。这么一通吃喝后,自然得到晚上九、十点才会有胃口再吃下一顿了。
黄昏时分的拉普拉塔河岸步道
所幸我到蒙特维的亚的第一天就在老城发现了一家兼卖饭菜的咖啡馆,它全天供应咖啡糕点,中午与傍晚则提供餐食。
老实说,我对在这么一家身份多样的铺子里能否吃到可口的饭菜是持怀疑态度的。我告诉服务员其实我并不太饿,只是无法等到晚上10点再吃晚饭,于是他向我推荐了醋腌牛舌。
醋腌牛舌是一道凉菜。以清汤将小牛舌煮得恰到火候后再以葡萄醋浅腌。上桌时还配着淋了橄榄油的黄瓜、红椒、西红柿、胡萝卜、生菜与腌橄榄等生鲜,荤素相间,美味爽口。
年轻的咖啡馆服务员
结账时我感谢服务员的推荐,他说乌拉圭的醋腌牛舌正适合这种偏热的季节,其他季节都没有。“现在正是吃这菜的时候,欢迎你再来!”他说。
糖衣可颂(Croasanes)是乌拉圭最大众化的早餐食品。这糖衣可颂与举世闻名的法式可颂在模样上是毫无二致的,只是个头只有法式可颂的1/3大小,加之外表裹了一层极薄的糖衣,吃上去可口不油腻,一不留神,三四个就下肚了。
其实,除了那极具南美豪气的铁架烤肉外,绝大多数乌拉圭的食物与欧洲的食物是一脉相承的。其中除了早年西班牙殖民者所留下的些许影响,18到19世纪的意大利与法国移民才是给今天这个国家的人民的味蕾定下基调的人。
一边玩滑板一边喝马黛茶的年轻人
我到达蒙得维的亚的第二天是周日,这是新城中著名的特里斯坦·纳瓦哈市集(Feria de Tristan Narvaja)开市的日子,吃罢早饭我便匆匆向这个市集赶去。
在这个不知由多少条街道所构成的超级大市集上,最让我感兴趣的并不是无奇不有的货品,而是那些来赶集的市民。而他们无论男女,人手一杯马黛茶,而且胳膊上都夹着一个泡茶用的热水壶,更有甚者,还会提一个装着茶具的木匣或提篮,一边赶集一边给自己泡着茶。那种对杯中茶的迷恋以及他们对待喝茶的认真劲儿,我还从未在任何其他国家领教过。
蒙得维的亚街头的“马黛茶风景”
尽管马黛茶在乌拉圭如此深入人心,但在这个国家里没有一家马黛茶馆,也没店铺食肆会像出售咖啡那样为客人提供马黛茶。任何人想尝尝马黛茶的滋味,若无当地人的邀请那就只能自己去置办一套茶杯、吸管和暖壶,再去店铺里买来马黛茶叶(Yerba Mate),自己冲泡,慢慢享用了。
所以说,乌拉圭人喝马黛茶其实是一种个人爱好,全无喝咖啡所具备的社交属性。
市集上出售的马黛茶茶具
港口市场就在蒙得维的亚港的对面,是一座落成于1868年的铸铁建筑。据说当初建造它主要是为了方便商贩销售刚刚运抵蒙得维的亚的新鲜水果蔬菜。
如今,虽然市场的外围还开着几家菜铺花店,市场内的主角却是那十来家烤肉铺子,喜欢肉食的蒙得维的亚市民周末最爱去这里。
特里斯坦·纳瓦哈市集上的蔬菜摊
为了错开午餐最忙的时段,我拖到下午2点30分了才去港口市场。尚未进门我就发现自己失算了:露天餐座上人声鼎沸,许多食客正抿着餐前酒在研究菜单,一看便知是刚刚落座的。
循着肉香进入市场,但见各家餐厅都座无虚席,一副副烧得通红的烤架和躺在上边吱吱作响的大块牛肉,一盘盘香肠、猪排和里脊,整个市场里都弥漫着从烤肉架上飞出的蓝色油烟。
在拉普拉塔河岸步道防波堤上垂钓者
面对着市场中的炙烤场面,我总算找到了乌拉圭人爱吃肉能吃肉的真凭实据。根据乌拉圭国家肉类研究院(Instituto Nacional de Carnes)所做的统计,每年出口450万吨牛肉的乌拉圭,平均每人在一年内会吃掉53公斤牛肉(这还不包括其他肉类),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肉食强国”。
而乌拉圭的庞大肉类出口量与人民喜好肉食的根本原因还是以其出产的优质肉品为基础的,乌拉圭广阔的草原与优异的自然环境,都是健康肉畜在生长时所不可或缺的。
乌拉圭马尔多纳多的乡村景象 | ©视觉中国
正因为拥有高质量的食材,乌拉圭人吃肉的方法就很简单了。无论是在店铺中还是在家庭中,烧烤(Asado)就是烹调肉食最基本的方法,烧烤时只用盐、蒜和少许香料调味,为的是最完好地保留肉质原有的鲜香味。
至于烤肉的方式,乌拉圭人也有其独门秘籍。首先,烧烤的燃料只用木柴 ;再者,上了烤架的肉类绝不与明火相遇,无论是烤肉还是烤蔬菜,都是以明火所辐射的热力与铺陈在烤架下的炭火慢慢煨熟的。
所以,乌拉圭烧烤虽然做起来费时,但以此法烤出的肉不焦不煳,柔嫩多汁的同时更饱含优质蛋白质在适度遇热后产生出的鲜美味。
乌拉圭烤肉 | ©视觉中国
那天我在港口市场的烤肉馆里品尝了烤牛肠与烤牛排。牛肠外脆里嫩,半熟的牛眼牛排更是柔软鲜美。配上一杯当地人喜爱的以坦纳特(Tannat)葡萄酿制的Don Pascual红酒,一顿饭结束已过下午4点,自觉饱得连第二天的中午饭都无须吃了。
“风信子”是名厨卢西亚·索里亚(Lucia Soria)于2012年在蒙得维的亚开的餐厅。10多年来,“风信子”不仅已成为乌拉圭当代美食的标杆,更是大厨们(无论是本地的还是外国的)到蒙得维的亚时总爱去“撮”一顿的所在地。
由于经营的成功,“风信子”开张没多久,卢西亚就在隔壁又开了一家面包房,如今餐厅里所用的面包和甜点都是由自己的面包房烘焙制作的。
风信子餐厅的厨师皮莉·索里亚,与卢西亚·索里亚是一对出名的大厨姊妹花
风信子的菜单不复杂,与其餐厅的设计风格一样透露着现代、简练与追求实际的风格。我思索再三,略微“不怀好意”地点了米兰炸猪排(Milanesa)。
为什么会不怀好意?因为炸猪排这道菜看似简单,其实是很考验功夫的,炸不到家不香不脆,稍一过火便又干又硬还油腻。
幸好,“风信子”的炸猪排没让我失望,它的一切都掌控得恰到好处,不仅肉炸得松软适口,配菜的西葫芦、茄子和红菜头也烤得正当火候,而那一小碟以胡萝卜为主料的蘸酱更酸甜适度,为原本已趋完美的猪排锦上添花。
被罗列得十分整齐的烤肉 | ©视觉中国
创建于1877年的“巴西人”咖啡馆不仅是蒙得维的亚最古老的咖啡馆,它也是当地最重要的文化地标。
塞万提斯奖获得者、作家奥内蒂(Juan Carlos Onetti)就是在这里写成了小说《井》的开篇。而我在“巴西人”不大的店堂里还发现了写《休战》的马里奥 · 贝内德蒂签名的照片和爱德华多·加莱亚诺(Eduardo Galeano)的肖像,小小的咖啡馆似乎已将乌拉圭现代文坛大家“一网打尽”了。
“巴西人”咖啡馆的临窗餐位
说到这家老字号咖啡馆的饮食,这里除了供应传统的咖啡与甜点外,也卖一日三餐。我没在这里吃饭,只叫了一杯牛奶咖啡和焦糖奶油酱薄饼(Dulce de Leche Pancake)。
或许点餐时看走了眼,那包裹着焦糖奶油馅的薄饼上竟还配着一个冰激凌球,而我只顾跟跑堂的小伙聊加莱亚诺了,让化成了汤的冰激凌把薄饼泡得齁甜。
“艾斯卡拉穆沙”是开设在新城一座老宅中的书店,因为店内有个很大的院子,那里的露天餐座便成为蒙得维的亚人吃早餐和午饭的有名去处。
于是,我在当地的最后一天,舍弃了旅馆的早饭而特地去了“艾斯卡拉穆沙”,品尝了周围人都在喝的告尔多咖啡(Café Cortado)。这种源于西班牙的牛奶咖啡原本的分量是不大的,到了乌拉圭就被改成了好似拿铁般的大杯,当早饭正合适。
之后我认真地逛了逛宅子里的书店,有一间屋子从地板到天花板排满了艺术画册与摄影集,不知不觉我在那里翻了一个多小时的书。
开在艾斯卡拉穆沙书店庭院里的露天餐座非常受当地人欢迎
其实我到蒙得维的亚的第一天便注意到了这座城市里有不少书店。后来听我认识的大学生加布里奥说,乌拉圭人喜欢书也爱读书(他特别指出是阅读纸本书而非网上阅读),“去朋友家做客或者有人过生日,书都是很拿得出手的礼物”。
他还打趣说:“若有人拥有一墙的好书,女孩子都会争着嫁给你。”我当然知道加布里奥是在开玩笑,但也由此了解了书在乌拉圭人心中的特殊地位。
乌拉圭的街头书摊 | ©视觉中国
与专程造访“艾斯卡拉穆沙”不同,“最纯粹的诗句”是我在蒙得维的亚偶然发现的。
我注意到这家书店,是因为它邻街的大橱窗中陈列着好多装帧精美的图书画册,琳琅满目,让人驻足。待我推门而入才发现,原来这家书店的内部更是气派得出人意料。撇开它的宽大敞亮与众多的图书不谈,其建筑本身就让人叹为观止,通向二楼的镶着黄铜扶手的大理石阶梯,不仅建得宽大,其中段的墙面上还饰有巨幅彩色玻璃窗,窗上镶有古钟,富丽堂皇得一如宫殿。
蒙得维的亚富丽堂皇的书店 | ©视觉中国
位于罗多公园(Parque Rodó)内的国家视觉艺术博物馆(Museo Nacional de Artes Visuales)整体规模虽然不大,但展览空间宽敞且展品内容丰富,好似乌拉圭这个国家自身的缩影。
我在这里第一次看到了胡安·曼努埃尔·布拉内斯(Juan Manual Blanes)、佩德罗·费加里(Pedro Figari)等乌拉圭著名艺术家的作品,完成了我对乌拉圭视觉艺术成就的启蒙课。作为一个美食爱好者,我还特别注意到,其实在19世纪乌拉圭画家描绘当地日常生活的作品里,已经出现了人们手持马黛茶的画面了。
蒙得维的亚一栋殖民时期房屋墙上的涂鸦壁画 | ©视觉中国
国家视觉艺术博物馆门外有一家形如玻璃盒子的咖啡馆。这家店堂里只能放下3张方桌的小店,室外却有很大的一片露天座位。
它是蒙得维的亚连锁的“咖啡烘焙实验室”(The Lab Coffee Roasters)咖啡馆的一处分店,在公园里遛弯走累的居民或是来参观国家视觉艺术品的观众,都可以在凉风习习的树荫下喝一杯劲道十足的意式浓缩咖啡,再来一份店里自制的糕点。想在乌拉圭首都找一处绿树成荫又宽阔恬静的户外咖啡馆,再没有哪儿比这里更合适的了。
蒙得维的亚当地的咖啡馆
清新脱俗的“文化咖啡一日游”终究还是要以活色生香的街头美食作结。
看上去很像大号饺子的恩帕纳达(Empanadas)在乌拉圭很常见,无论是在街头巷尾的小铺子还是讲究的大餐厅里,它都不会缺席。恩帕纳达除了有牛肉、鱼肉、鸡肉馅的,还有用豆类、菠菜、奶酪做馅的“无肉版”,甚至核桃、杏仁混合了巧克力的甜点版也不罕见。
而我在造访了“卡罗琳纳馅饼店”后才明白,恩帕纳达的馅其实是可以无限多样化的,能用什么料入馅,一来要看大师傅手头有何食材可用,二来就是看大厨的想象力了。
蒙得维的亚的街头甜点
在蒙得维的亚的这4天当中,我遍访了当地的各色美食店,我不止一次一边吃着香喷喷的“大饺子”,一边看着当地人在河边铺陈开野餐的家什、面朝西沉的红日看起动人的诗句。
如此惬意自在的“美食风景”,成为我的脑海中对于蒙得维的亚最深刻的记忆。
编辑/陆毅
文/Bruce Yuanyue Bi
图/Bruce Yuanyue Bi、视觉中国
新媒体编辑/Tasia
本文原刊载于《时尚旅游》2023年8月刊,此处有删改。
社群互动
《时尚旅游》开社群啦!
如果你也爱旅行、爱摄影、爱生活
快加入我们!
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云”游世界~
还有不定期社群专属福利
速速来抱团儿吧↓
旅先森VX:LLxs0515
(添加时记得备注入群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