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干争先年
党建引领“微”改造
提升居民幸福感
“老”广场焕发“新”活力
“旧”围墙变身宣传阵地
自行车棚“扩容”升级
回龙观街道
多项“微改造”落地
解决了居民急难愁盼问题
提升了居民幸福感和满意度
聚焦完善基础设施,助力幸福指数“再提升”。近年来,回龙观街道巧用党组织服务群众经费,进行社区公共设施改造建设,从细枝末节处改善社区人居环境,用“小”项目撬动“大”民生,进一步提升了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能力和为民服务水平。
扩容升级
“老”广场焕发“新”活力
“原先社区小广场的健身器械分布在中间,占据了活动空间,孩子们玩耍时也容易磕碰。通过改造,健身器械被挪到四周,为文体活动提供了场所,家门口就能打球、遛娃、锻炼......既方便又贴心!”社区居民谢女士说道。
据悉,龙博苑社区三区建成于2005年,小区广场是社区居民茶余饭后、日常休闲的重要场所。近日,社区工作者在日常巡查过程中发现,广场总体利用率较低,且部分空间未得到充分利用。
改造前
“我们社区小广场大约有600平方米,考虑到原先地面坑洼不平、健身器械分布集中,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我们在充分听取居民意见后,决定将原有的健身器械挪至广场四周,为居民腾出休闲娱乐的空间,对地面进行重新铺设,让居民活动更加安全。”社区工作人员表示。
改造中
改造后的社区广场成了居民业余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所,吸引众多居民前来活动。打太极、跳舞、健身……前来小广场活动的居民越来越多,为社区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和生活气息。
改造后
“特别感谢社区工作者们,此次改造升级为舞蹈队成员们提供了就近的练舞场所,也为周边居民们搭建了互动交流的平台,拉近了邻里之间的距离。”龙博苑社区开心舞蹈队队长俞女士说道。
此次改造项目不仅激发了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热情,更提升了大家的归属感、认同感、幸福感。接下来,社区将继续关注居民热点诉求,切实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共筑幸福家园”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格局。
有里有面
“颜值”“内涵”两手抓
“社区围墙老化、砖石松动,不仅破坏美观还不安全”“社区内使用电动自行车的居民越来越多,车位需求量大增”......近日,上奥世纪社区广泛征集民意,了解居民诉求,利用党组织服务群众经费解决居民的急难愁盼问题。
改造前
“我们社区7A北侧围墙长约300米,自2008年小区完工时建成,由于建成时间久远,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破损和老化。通过召开协商议事会,我们了解到居民对于围墙安全性和美观性的重视。”社区工作人员表示。
改造后
为彻底消除安全隐患,保障居民安全出行,提升社区形象气质和人居环境,社区党总支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积极响应居民诉求,对社区5号楼文化墙、7A北侧围墙进行修缮加固和美化升级。
改造前
更新后的围墙变成了一面崭新的文化墙,更新面积达900余平方米,涵盖红色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积极向上的宣传内容,并新增了仿古滴水沿帽,让整体效果更加精致美观, 过往居民纷纷停下脚步驻足观看。
改造后
此外,为缓解社区自行车挤占电动车充电位、电动车停车难等问题, 社区对辖区内自行车棚进行扩建改造 。 新车棚增设了多个充电桩及充电插口,能满足多辆电动车同时停放和充电;新增了 自行车专用停放区域,改善了电动自行车、自行车混停的情况;增加了防火防爆隔档和消防灭火设施 ,既消除了安全隐患,又改善了人居环境 。
“这些便民改造项目让社区变得越来越好了,文化墙赏心悦目,自行车棚整齐规范,我们社区居民生活越过越舒心了!”居民朱先生说道。
脚踏实“地”
幸福感“旧”地升温
清晨,阳光洒在瑞旗家园社区小广场上。在崭新明亮的塑胶场地上,社区太极队整齐划一;健身器械区,社区居民正在锻炼身体;另一侧的儿童滑梯旁,家长带着孩子前来玩耍,小广场上充满了欢声笑语......
改造前
“我们社区的太极爱好者共同组建了太极队,时常会来小广场锻炼”,太极队队长杨女士说道,“近期,我们发现小广场的地面更平整了、活动空间更大了,整体环境都得到了改善和提升。”
据悉,瑞旗家园社区小广场原本是水泥地面,由于年久失修,存在坑洼、破损等问题。为进一步改善社区人居环境,提升社区居民休闲活动的安全指数,社区利用党组织服务群众经费对社区小广场进行了改造升级。
改造中
“考虑到前来小广场活动的老人、小孩居多,我们计划将原有的水泥地面改造成更适合运动锻炼的塑胶地面,能够一定程度地减缓跑跳的冲击力,让居民锻炼更加舒适。”社区工作人员表示。
同时,为了使空间布局更加合理,提升场地利用率,此次改造将原有的健身器械和儿童器械挪放到场地四周,为居民活动腾出了更多空间。
改造后
此前,为提升文化氛围,瑞旗家园社区小广场旁增设了协商议事景观小品,此次升级改造提升了场地利用率,增强了小广场的宣传阵地作用。接下来,社区计划借助这一场地开展更多居民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进一步提升社区居民的幸福感、参与感。
接下来
回龙观街道将不断加强
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能力建设
将“办实事、解难题”放在首位
完善社区基础社区建设
提升社区人居环境水平
增强居民群众的幸福感、满意度
通过“微”改造
打造“家门口”的小确幸
文/本报记者 韩毅
视频/本报记者 田智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