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宝贝的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健康长大;但成长路上的宝贝,却难免跌跌撞撞。
不管是从小到大的磕碰、还是时不时出现的感冒发烧,孩子生活中大大小小的插曲,家长看在眼里,也疼在心里。
这时候,怎样用合适的药物减轻孩子症状、加速痊愈,对家长也是一种考验。
但是,儿童用药的这 2 个误区,却可能偷偷影响着家中宝贝的健康?
(我们在文末还准备了「儿童家庭药箱」简表,方便各位家长查漏补缺,欢迎往下了解~)
网上有种说法:成人用药的药效更强、孩子吃了好得更快,把药片掰小一点吃就行了。
——不建议!
从成分、剂型(片剂、胶囊、缓释片等)这两点来看,成人用药,都不一定适合小朋友。
想知道原因,还得先从我们吃药后,身体发生的一系列生理活动说起。
在进入人体后,药物需要经历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这 4 个过程:
我们可以把人体对药物的「代谢」,简单理解成「解毒」——作为一种「异物」,药物进入人体内后,经吸收到达靶点作用;在完成使命后,分解并(经由肾脏)排出体外。
而这一连串生理活动,都需要酶的参与。
我们吃药后,身体代谢药物的过程,主要在肝脏内进⾏,由「细胞色素酶 P450」(cytochrome P450 enzyme system, CYP450,简称 CYP)参与。
这种主要存在于肝脏(也有小肠、肺等其他组织)中的酶,参与数百种药物(覆盖了 80%-90% 的常见处方药)的代谢,所以又叫「肝药酶」。
CYP51A1 的结构图|Chem183Student, CC BY-SA 3.0
通常来说,酶的活性越高、代谢能力就越强,药物成分就可能越快离开体内。
而年龄,是影响酶活性的因素之一。
由于儿童成长中,肝肾等功能还在发展,酶的活性可能产生很大的变化;一般在我们成年后才会趋于稳定。
而市面上成人常用的很多药物,没有经过儿童试验,也不是针对儿童的代谢情况设计的;这时候贸然服用成人药物,就可能出大问题!
儿童与成人的酶活性可能天差地别
举个例子,成年人常用的氯霉素,新生儿期的宝宝,就需要警惕使用。
氯霉素主要通过 UGT2B7 酶代谢;而新生儿的这种酶,水平还不成熟,如果大剂量摄入、肝脏负荷过重,不能及时分解代谢,就可能长时间停留在体内,引起毒副作用。
严重时,新生儿还可能出现「灰婴综合征」,死亡率极高。
氯霉素样品|图源 LHcheM, CC BY-SA 3.0
当然了,也有一些药物成分,是成年人和儿童都可以用的;但不同的剂型,也不一定就适合孩子。
比如一些成人常用的片剂等剂型,儿童吞服比较困难;强行服下还可能伤害胃肠道。
至于缓释/控释片、胶囊等,更是不适合掰碎/拆开后服用;轻则药效不足、重则药物过量,产生更严重的后果。
图源微博
总的来说,成人可以吃的药,并不一定适合儿童吃;需要在医生指导下,选择适用于儿科的药物。
不过,孩子按说明书吃药,就没问题了吗?
即使您家孩子使用的是合规的儿科用药、也已经达到说明书上写的适用年龄,但在年龄层次相近的孩子间,用药仍然可能存在个体差异,而这也和酶有关。
举个例子,同龄孩子喝普通牛奶没事,自己家孩子一喝却腹泻、腹胀,其实是孩子间的乳糖酶活性存在差异。
乳糖酶活性不够的孩子,身体不能分解牛奶中的乳糖,所以喝普通牛奶容易胀气。
Sander van der Wel from Netherlands, CC BY-SA 2.0
在亚洲人群中,乳糖不耐受相当普遍;成人型乳糖酶缺乏的比例,可高达 95%~100%——这类个体差异在本质上,是基因的差异。
在药物的代谢上,受基因多态性影响,酶的活性对应的药物代谢能力高低,可以分成超快代谢型(UM)、广泛代谢型(EM)、中间代谢型(IM),和慢代谢型(PM)。
一般人正常的药物代谢速率,是广泛代谢型;超快代谢型,代表酶的代谢能力较强;而中间代谢型/慢代谢型,表示酶的代谢能力较弱。
有的人天生代谢快,药物在体内停留的时间短,药效就可能不够强;有的人代谢慢,药物作用时间长,但也更容易产生副作用。
而即使是同龄的孩子用药,受基因影响,酶的代谢能力强弱也会有区别;这时候就不能单纯按说明书上的剂量来服用。
比如儿童解热镇痛常用的布洛芬(主要剂型为混悬液),当孩子的 CYP2C9 酶为「正常代谢型」时,按照说明书建议用量/频率服用即可。
图源微基因「儿童安全用药」基因检测示例报告
但如果孩子的 CYP2C9 酶,代谢能力过弱,这时还按照说明书建议药物剂量服用,孩子就可能出现「药物不良反应」。
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是我们吃一些药物所导致的,有害、意料之外的结果,包括了药物的副作用、毒性反应、过敏反应、后遗效应、依赖性、致畸、致癌等。
那么,药物不良反应,严重起来有多麻烦?
遗传学研究表明,个体药物反应的遗传度,可达 42%-50%;甚至有超 9 成的人,拥有与至少一种药物较高风险相关的基因型。
比如,患有癫痫的儿童/成人,可能会服用卡马西平;而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强调:服用卡马西平这款药物之前,患者最好先做药物基因检测。
在过往的研究中,携带 HLA-B*15:11 基因型的患者,发生危及生命的皮肤不良反应:史蒂文斯-约翰逊综合症(SJS)、中毒性表皮坏死(TEN)的风险,会增加成百上千倍。
而在亚洲人群相关的研究中,儿童和成人均有研究显示,HLA-B*15:02和HLA-A*31:01与卡马西平的药物不良反应有关。
图源微基因「儿童安全用药」基因检测示例报告
另一个极端的情况,是患有「蚕豆病」的宝宝。
这类宝宝如果误食了蚕豆,甚至只是妈妈在吃了蚕豆以后哺乳,都可能出现面色苍白、呼吸急促、皮肤/眼白发黄(黄疸),拉酱油尿等可怕症状。
Bodhi Peace, CC BY-SA 4.0
倒霉的是,这类蚕豆病患者,不仅吃饭要注意,吃药更要小心,甚至持续到成人以后。
这不,和蚕豆病相关的一项研究,还登上了 1956 年的 Science 杂志。
上世纪 50 年代,由于疟疾在朝鲜地区大肆流行,医生给当地服役的美国士兵开了抗疟药——伯氨喹(PMQ),结果有 10% 的非洲裔士兵,出现了急性溶血性贫血。
后来研究发现,这些士兵其实都患有蚕豆病。
而后续的更多研究还发现,蚕豆病患者除了禁用伯氨喹等抗疟药,就连感冒药中常见的镇痛、退热成分——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阿司匹林等也得慎用。
「蚕豆病」部分禁用/慎用药物,可滚动查看
简单来说,蚕豆病是由于「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的缺乏引起的;而编码 G6PD 这种酶的,是位于 X 染色体上的 G6PD 基因——归根结底,还是基因的锅!
所以,在具体的用药上,家长需要结合专业医嘱进行;但基于个人独特的基因组,每个孩子都值得拥有一份专属的「个人用药参考书」,方便就医用药前参考。
那么,想要参考孩子的基因状况、获取更个性化的儿童用药建议,家长们应该怎么办?
微基因医学新品——「儿童安全用药」基因检测,目前已正式上线!
想直接了解更多,可拉到文末,点击「阅读原文」,跳转微基因官网详情页。
这款基因检测,是继「精神类药物基因检测」后,微基因医学推出的第二款,基于实际用药需求场景的基因检测产品。
关注「微基因医学」公众号,回复「示例」,即可找到完整版示例报告。
只需一次检测,就可以从小宝贝(出生满 6 个月),用到大宝贝(18 周岁),科学守护健康成长,更有以下 3 大特点:
1. 用药结论一目了然
孩子的用药,时常病情急、进展快;家长在着急的时候,很难有心思逐条对照、仔细分析,某款药到底该不该直接给孩子吃。
而微基因医学「儿童安全用药」基因检测,用 3 种颜色区分用药结论:绿色代表可按说明书用药;黄色代表建议增加/减少剂量;红色代表警惕疗效不足/不良反应。
带着检测报告咨询医生,医生就可能更好地参考报告,为孩子开具更合适的医嘱。
2. 用药指导有据可循
作为儿童用药的参考,相关的证据溯源,需要做到慎之又慎。
微基因医学「儿童安全用药」基因检测,解读证据源自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等权威药物基因组学数据库。
微基因在十年来,始终深知科学严谨的重要性;因此,报告仅采⽤含「Pediatric」(儿科)标签的证据,避免成年⼈⽤药证据掺杂。
3. 用药分类场景多样
微基因医学「儿童安全用药」基因检测,场景覆盖较为全面;除了日常感冒等情况,更考虑到孩子成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疾病和用药需求。
基于不同用药需求,检测涵盖解热镇痛、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13 类实际用药场景,共计110 种活性药物成分,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助力。
药物列表可滚动查看
需要注意的是,报告仅涵盖「活性药物成分」,无法覆盖每一个具体的药物商品名。
除了以上 3 大特点,微基因「儿童安全用药」基因检测,延续了我们检测产品 10 年来的优良基因,拥有这 4 项技术优势:
比如,在家即可无痛采样,全程快递包邮。
实验室收到样本后,预计 5 个工作日,即能在线收到孩子专属的「个人用药参考书」文档。
如果您对「儿童安全用药」基因检测还有更多疑问,欢迎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跳转官网产品页进一步了解。
您也可以在产品页联系人工客服,咨询更多。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曾建议,每个家庭都应该专门为孩子准备一个家庭药箱,包含一些常用药,以及相对安全的药物。
我们基于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原始建议、进一步丰富内容,整理出了一份儿童家庭药箱简表。
但由于信息来源、版本更迭等原因,这份简表仍可能有不全面的地方,因此不足以构成个体化用药建议,因此仅供参考。
最后,希望以上知识能帮助各位家长;但具体的用药,仍然需要结合专业医嘱进行。
接下来,微基因医学公众号也会增加儿童身心健康相关的科普,欢迎各位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