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可以选取任何一个空间,称它为空荡的舞台。一个人在另一个人的注视下走过这个空间,这就足以构成一幕戏剧了。
——彼得·布鲁克 空的空间
如果我们把彼得·布鲁克在《空的空间》中的极简阐述,当成一次信息传递的过程去拆解,那么信息传递中的发出者(演员)、接收者(观众)与内容(演出内容)这三个核心,我们将在这次的科技艺术节,用AI一一置换。
由此会发生什么,仅仅是观演关系的变化吗?这种变化会如何影响戏剧的走向?
在这个人人都是终端的时代,AI的无形之手无限触及人类日常,TA提供便利,也引起了众多争论。事实上,舞台作品也并不能直接绕开不断革新的技术及被颠覆的观念。
2024科技艺术节·AI篇,我们以三个剧目的设定提出上述问题。
分别是AI参与演出的剧目《空格》,由AI潜入表演的剧目《指令》,以及AI参与创作的共创游戏《沃伊采克机器》。这是一次AI在戏剧舞台上的全面“登场”。
然而在提出主题,接纳问题的同时,与之伴随的还有我们的彷徨,那些来自犹豫不决的力量,或许是一种作为人的本能的自我保护——“不确定”。
我们想,这次的科技艺术节“AI登场”,正是我们想要与观众和表演者一起探讨问题、寻求方向的路径。
因为无论如何,时间来到了,需要“登场”。
王婧颖
中间剧场科技艺术节组委会
《空格》是《白兔子,红免子》导演南星·苏雷曼波尔另一舞台戏剧力作,再次登陆中间剧场,除了每场只能一生一次出演的演员之外,AI人工智能将一同“登场”,进行一次跨越“种族”的共同叙事。
在《空格》(BLANK)中,导演对“观众作为戏剧创作的一部分”的探索更进一步:把叙事的缰绳直接交到了观众手里。通过一个极具生发性和包容性的戏剧结构,不同的观众将被邀请填补布满“BLANK”的脚本,讲述他们自己的,真实的或幻想的故事。像《白兔子,红兔子》一样,没有人知道故事将如何进行——《空格》的剧本。多半来自于舞台上的现场编造。这是一个“故事制造器”,也是一个集体参与,互动的有趣的过程。观众的生活经验、思维模式、想象空间都被轻松揭示和重新安排。
本次科技艺术节AI篇的《空格》,将是一次探索前沿趋势的果敢实践。我们邀请出演者、AI、观众共同完成创作。当技术与戏剧现场碰撞,人工智能的参与将会对作品的呈现带来怎样的改变?
「演员简介」
周轶君,作家、纪录片导演。英国剑桥大学国际关系硕士,本科毕业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专业、埃及开罗大学新闻系。曾是新华社常驻巴勒斯坦加沙地带记者,现为纪录片导演,代表作《他乡的童年》,语言类节目《第一人称复数》发起人。
陈楸帆,全职作家及未来学家,现任香港理工大学中国历史文化系客座教授,兼任中国作家协会科幻文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普作协副理事长,耶鲁大学访问学者,北京大学博古睿研究中心研究员等。主要作品包括《荒潮》、《AI未来进行式》(与李开复博士合著)、《人生算法》、《零碳中国》、《山歌海谣》等十余部作品,被广泛翻译为二十多国语言,先后多次获得中宣部青年思想宣传英才、茅盾新人奖、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中国科幻银河奖、《亚洲周刊》年度十佳小说、德国年度商业图书、法国想象文学大奖等国内外诸多奖项。他的作品主题广泛,涵盖人工智能与科技伦理、气候变化与环境保护、行星文明与心灵哲学等等。
英国创意剧团SUBJECT OBJECT携手
荣获Adelaide Fringe最佳戏剧奖
和Dublin Fringe创新奖的作家纳森·埃利斯(Nathan Ellis)
2024年爱丁堡戏剧节首演即获
FRINGE FIRST大奖
中间剧场科技艺术节中文版首演在即!
这次只有表演,没有排练,不能剧透,
以演技直面舞台,接收“指令”,
即时入戏、 一生一次,现时演绎!
面对“探究”的机器与“好奇”的观众,我们请演员以表演代表人类的“创造力”,一起探讨。当技术蔓延到舞台上的方方面面,如果我们把自己交给机器,我们会得到什么,又会失去什么。我们也许可以获得高效 、 安全和便捷,但我们也可能失去创造艺术可能性的不完美人为因素。
如何演出 接收指令,即时演绎,表演者无需背诵台词,而是由自动提词器实时传送,或通过耳机收取指令,然后对着麦克风与摄像机,用自己的行动及台词演绎指令。
实时大屏呈现 大屏幕上实时展现着表演者的特写,每一个细微的表情、每一次眼神的流转,都清晰地呈现在观众眼前。
哲学探讨 这是一场形式与内容完美交融的 戏剧实验,它不仅仅是一场演出,更是一次深刻的哲学探讨。它希望讨论,当我们在被告知喜欢什么、说什么、知道什么时,我们是否还拥有真正的自由。
一部同时与镜头与现场发生关联的故事:一个演员参加了一系列奇怪的试镜, 而一个强迫症导演试图让他的电影完成……
张本煜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人, 中国内地男演员,编剧。影视代表作品:《胜券在握》、《乘风破浪》、《飞驰人生》系列、《扬名立万》、《江照黎明》、《三大队》等。
李腾飞演员,渴望尝试更多不同可能的戏剧工作者。剧场代表作:《一只猿的报告》、《一日三秋》、《探长来访》、《断手斯城》、《孤儿2.0》、《郑和》、《飞越疯人院》、《小王子之风沙星辰》、《奇怪的狗TAOTAO》、《二月》、《我的秘密生活》、《没有表情的人》、《雷雨》、《备忘录》等。
《沃伊采克机器》是一部互动式探索的剧场作品。现场只有一台电脑,和一个关键词记录版。观众朋友们会一起在这个电脑上搜索一个未知的案件。故事始于第一个关键词“杀人”。观众朋友们从这个关键词开始,可以一直搜索下去通过观看一系列碎片式的文本/音频/视频来拼凑出一个相对完整的,关于沃伊采克的故事。这种数据库搜索的玩法灵感来源于Sam Barlow开发的侦探游戏《Her Story》。
整个探索和拼凑信息的过程没有一个固定的顺序,每个人都可以依据自己的思路和节奏提出下一个关键词是什么。在现场,所有观众都可以随时提出自己的意见,共同完成对整个案件的搜索。所以每一场、每个观众都会有属于自己的、不可复制的观剧体验。你在这个故事中,既是观众,又是推动剧情的解密者。
故事中的主角沃伊采克是19世纪德国剧作家乔治·毕希纳(Georg Büchner)创作的未完成戏剧《沃伊采克》(Woyzeck)中的角色。由于毕希纳早逝,所以这部戏剧的具体顺序和结构都存在多种解读。但其核心情节和主题却始终如一。它反映了19世纪中期的社会对个体的压迫和非人化,以及个体在社会压迫下的心理崩溃。这部戏剧展现了当时社会的暗淡面,揭露了权力、科学和道德的虚伪。
创作者简介:
陈老巨本科及研究生毕业于物理与核技术专业,研究方向为射频超导加速器。纽约Sarah Lawrence college戏剧MFA,目前中戏数字戏剧博士在读,方向为戏剧人工智能。喜欢搞科幻和推想作品,以及古怪的剧场形式。自来卷。
优惠套票见上文《空格》&《指令》
中间剧场科技艺术节由中间剧场独立策划发起,意在探讨反思科技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与改变,及新科技在舞台上的创作与应用。自2018年起,已连续举办六届。往届科技艺术节的主题,不论对“身份”的议题还是“自我更新”的探讨,每一次都是结合当下及前序的延续,从每个新的起点出发、对话,重新审视“科技+艺术”的融合与突破。2024年第七届科技艺术节,将AI登场作为实践要素及问题的焦点,并以舞台演出的方法应用予以回应。
中间剧场是北京西部的一家民营剧场,多年来坚持国际审美视角,关注本土现实题材创作,为观众提供多元、现代、艺术性与社会性兼备的戏剧作品;扶持国内原创戏剧力量,整合国内外优质资源,策划“科技艺术节”及各类跨界展览展映活动。至今,中间剧场上演剧目超过百部,其中有《梵高自传》《白兔子,红兔子》《狗还在叫》《好几个》《弗兰肯斯坦》《静态人像》《空格》《凡人之梦》《那个小孩》等独立制作剧目,及众多高质量的合作剧目及国际引进剧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