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美学子】第3412期
10年国际视角精选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陈屹视线】教育·人文·名家文摘
一位真挚高尚大写的人
—— 怀念修晓林
作者:周励
01
一生的挚友
十月二日,阳光明媚,我的发小挚友、上海文艺出版社资深编审、知名作家修晓林在家中安详离世,患重病五年,在我面前,他从未对病痛抱怨过一句,他曾对我说:荣辱不惊,来去无意。
今年五月从纽约回沪去看他,当我对他的消瘦感到心疼难过时,他平静地说:这是癌症晚期病人普遍的现象,我已经作好了准备。
晓林,一个真挚、坦然、勤奋、高尚、大写的人!
老天不公,热爱生活喜欢打球和旅行的他才75岁啊!
现在,每想到挚友孤单地躺在复旦大学中医医院冰冷的角落里(晓林遗嘱捐赠遗体)就感到刀割般的心痛与不舍。
晓林,上天把你接走了,瑞华的童年,六十多年的友情,如今都变成天人两隔、锥心刺骨的回忆。
晓林善良厚道,真挚热情,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光,虽气喘气短,奄奄一息,依然不忘为老朋友鼓与呼。
9月26日,距离他生命结束还有六天时间,晓林在网上看到华东政法大学吴敏教授发的海外华文作家系列开篇关于我的报道,他贴了点评:
“ 我是周励的发小和邻居,谢谢吴敏教授的精到评论又引人入胜的视频和解说。周励从小就品学兼优,是班干部也是上海市少年宫合唱队的队员。她的自传体小说《曼哈顿的中国女人》影响了几代人,其中写到我家藏书对她童年、少年热爱阅读的影响。”
修晓林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修晓林和作者在一起
1983年作者和修晓林发表在《文汇报》的采访报告《壮士自有铮铮铁骨——记杨帆同志》
2024年11月9日,修晓林追思会在上海举行。
我和晓林在瑞华公寓五岁时就认识,他家住在2号门8楼,我家在4楼,我和晓林妹妹晓南、弟弟海林是小学同班同学。晓林比我高一年级,大十个月。
我那时是瑞华公寓红领巾小队队长,而晓林家8楼大阳台是我们的重要活动地点。
我们在那里排演抗战话剧《枪》,我也经常去他家看书和借书。晓林的聪明温和使他在大楼里享有很高的威信,在中学他也一直担任班长。我们从小都喜欢阅读中外名著。
70年代末,他从云南兵团回沪,我从北大荒兵团回沪,漫长无尽的知青岁月激发出烈焰般的创作灵感,我和晓林在业余时间开始了文学创作。我们的作品陆续在《小说界》《解放日报副刊》《文汇报副刊》《萌芽》《文学报》发表,1983年我和修晓林共同采访因潘杨冤案入狱20余年的老党员、原上海市公安局长杨帆、在《文汇报》发表了《壮士自有铮铮铁骨》长篇报道,当时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
那时,我们交流文学作品和讨论文学创作常到深更半夜。晓林的夫人乃琪有时给我们端上各一碗可口的点心,有一个冬天我们在小书房烧碳炉取暖,差一点被一氧化碳夺命!
晓林在《文学的生命》“周励印象”中写道:
我不时往那将熄灭的小煤炉上添加焦炭,还弯腰鼓腮,往那窄小的炉口吹气,望那希望的火焰快点窜出。不知过了多久,我们嘴里还在谈《包法利夫人》,谈《百年孤独》,谈《胡莉娅姨妈和作家的故事》,突然两个人感到头晕脑胀,昏昏欲睡,周励毕竟是医生,她猛地跳起来,伸出手臂打开写字桌旁的窗户,她轻声叫道:“晓林,我们一氧化碳中毒了!”
她说左拉就是在写作时,因为燃烧煤炉一氧化碳中毒,趴在书桌上死去的。雪夜清新的空气吹进屋里,我们渐渐清醒,心有余悸:这一晚,我们“两人文学小组”差点从这个世界上消失!(见《文学的生命——我和我的作家朋友》329页)
当时和我们一起攀登崎岖不平的文学小路的还有尹明华,后来他担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2016年晓林《文学的生命》新书座谈会上我们三位老朋友又坐在一起畅谈文学青年时代的往事。
生命无常,2021年尹明华去世,2024年修晓林去世。
愿他俩在天堂相会!
修晓林、尹明华和作者周励在《文学的生命》新书座谈会上
修晓林和朋友们参加作者《从北大荒到曼哈顿》电视直播访谈节目
2017年深秋作者和修晓林在浦东雪龙船码头送别雪龙号法人、中国极地中心主任杨惠根前往南极建立第五座中国南极科考站
晓林也是一位有深刻思想见解的文学评论家。2022年我发表了《绿屋—往事遗痕,谁是凶手?》纪念十年浩劫中被迫害致死的原上海市教育局长孙兰。
修晓林在他的朋友圈写道:旅美作家周励新作 。5.16,一个悲惨黑暗恐怖的日子!十年浩劫的开始日!
作者笔下的这些惨烈的故事,深藏着一种扣人心弦的力量,一种富于感伤情调的倾述。
历史和艺术都不能忘记昨天,因为,关注昨天就是关注今天,关注历史就是关注我们自己!也想到著名学者刘再复为彭小莲《他们的岁月》作序所言:“……追求革命而毁于革命的悲剧”,“……拒绝和反叛……却从未质疑过造成他的悲剧的原始前提。”
晓林的老朋友,上海知青研究会主编马琳有一段参加追思会的精彩感言:
“我对修晓林的评价:他既有传统文人的风骨,也有传统武侠的品格。
1、他是有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的大写之人。
从他担任《夹边沟纪事》一书的责任编辑即可看出。我曾经请他给我们杂志写过一篇卷首语,其中他写有这样一句:“文革”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一个时代。我建议他改一改,他坚持不改,而且也希望我不要改。
他对上山下乡的观点在他的口述史中表达得非常鲜明。他不媚俗,不是那种墙头草式的人物。
我们交谈较深透,他甚至告诉我他父辈家族在土改时的遭遇。他母亲家族也是名人辈出,最著名的是晚清民国时期的王懿荣,是训诂学、金石学、版本学的文史大师。
2、齐鲁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近代更是如此。
晓林的父母都是投笔从戎而成为革命战士的。晓林既继承了他父祖辈的思想和品德,也继承了他的祖籍地所固有的淳朴善良、刚正不阿的民风民俗。
因此晓林的成就不是偶然的。我一直把他引以为知己。”
修晓林的弟弟、中国音乐学院修海林教授得知哥哥病重,在9月28日赶到上海看望哥哥。
他说:“我9月30号(距10月2日中午去世还不到两天)在家中和晓林哥聊天,他让我从书架中取出《告别夹边沟》一书,说这是他当责编最满意的一本,我读了雷达写的序中的一段文字……”
著名评论家陈思和在修晓林力作《文学的生命——我和我的作家朋友》序言中写道:
“我很喜欢修晓林执编的两本书:彭小莲的《他们的岁月》和杨某惠的《告别夹边沟》,这两本足以传世的大著作,能够顺利编辑出版并在社会上发生持久的正面影响,不仅需要有良知和眼光,更需要有足够的智慧和勇气。
如果《告别夹边沟》当初没有顺利出版,也许后来就不会有《定西孤儿院纪事》这样的共和国信史;而彭小莲的《他们的岁月》必将会成为后人研究胡风冤案的必读材料而载入史册。
仅以这两本书为代表作,修晓林的名字也会被后人所记得,可以说是功在当代,恩泽后世。”
《告别夹边沟》和《他们的岁月》封面
02
两部大书 《文学的生命》和《瑞华公寓纪事》
《文学的生命——我和我的作家朋友》
《瑞华公寓纪事——父辈和我们的故事》
上海文艺出版社是一座具有丰厚历史文化积淀的精神宫殿。这座宫殿的钻石是由一些任劳任怨,富有才华的编辑们组成的。
多年来,我与上海文艺出版领导陈保平、郏宗培、魏心宏和资深编辑修晓林、陈先法等建立了深厚友谊。
我在文艺出版社出版了曼哈顿三部曲的两部《曼哈顿的中国女人新版》和《曼哈顿情商——我在美国二十年励志实录》。
文艺出版社也是我年轻时代最初的文学摇篮。
1983年的一个夜晚,我从童年伙伴修晓林家出来.高兴地将印有我作品的《小说界》装进书包,骑着自行车经过淮海路回到瑞华公寓,马路上的公交车像都市之海的黑幽大鱼,而天边的月亮像绯红的篝火发出光芒。
我,一个北大荒返城知青,一位医学院毕业的医生,心中燃烧着文学的火焰,那是因为修晓林热情地把我带到谢泉铭先生所在的《小说界》编辑部。
我在冬日的阳光下,聆听老谢对我的细心指点与诚恳鼓励,促使我向文学之路攀登,继而在主流报刊杂志陆续发表了二十多篇作品,1985年,我收到纽约州立大学宾汉姆顿学院比较文学硕士研究生的录取通知书。
那年夏天我怀揣40美元,走上艰苦的自费打工留学洋插队之途。用打工三个月赚得的带着体温的美元支付了学费后,我改学了MBA商务管理,感谢改革开放的热潮,1987年我在纽约创业,开展美中纺织品丝绸贸易业务,经常陪美国客户来中国洽谈下单。
1992年,我用九个月业余时间创作并发表了自传体小说《曼哈顿的中国女人》,获得《十月》文学奖,发行160万册,被评为九十年代最具影响力的文学作品和中国百年畅销书之一。
每次回国,我都和修晓林见面,还将晓林介绍给我的纽约好友、文学前辈董鼎山先生。
2010年春天,修晓林兴致勃勃地来找我,他说:我要写我的编辑生涯结识的91位作家朋友!有德高望重的巴金、冰心,陈忠实、钱谷融,谢泉铭,也有同辈的史铁生、张抗抗、彭小莲……还有尹明华和你!
他在我家留下一大堆复印的手稿,说:你仔细读一遍,给我提些建议。另外,书名我还没有想好呢!我们商量一下!
晓林几十年的编辑生涯中细心搜集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和图文。记得我看了写谢泉铭、史铁生和彭小莲的篇章,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自2010年起,修晓林制订了《苍松远声(原拟名)》的五年写作计划,我和晓林的关系就像亲兄妹,六十多年从来没红过脸。原来晓林考虑了多个书名,包括《晓林哥谈作家》《苍松远声》…后来晓林到我家商讨,我建议采用《文学的生命——我和我的作家朋友》,晓林说:好!然后他问要不要“朋友们”?我说不需要“们”!
正如著名评论家陈思和以标题《编辑的传统风范和美德》为该书作序,赞扬这部重要的人文作品同时具有保存史料的功能、教育功能,也是“编辑学”绝好的培训教材。
修晓林和巴金、陈忠实在一起
修晓林、张刚、马琳、尹明华和作者周励在《文学的生命》新书座谈会合影
周励与发小修晓林庆贺新书成功!
这次我们编著出版的《瑞华纪事——父辈和我们的故事》也是我和晓林俩人讨论最后定的书名。
我们一起去四大交通员之一、长征老红军熊志华(文革被迫害致死)女儿熊晓群家查看她保存的所有珍贵资料。这一章成为本书最重要的篇章之一。
编委,复旦哲学系毕业,美国哲学博士、瑞华发小纪如曼回忆道:
我和晓林的密集交往,是从2022年3月编辑《瑞华公寓纪事》开始的。他隔三差五发微信给我,布置任务,交流对文章的看法,征求对某个问题的意见,他发微信喜欢用留言,边想边说边录,他的表述总是非常准确,三言两语就把问题说得很明白,让我心悦诚服。
2021年年末第一次编辑工作会议上,他说编书工作要在2022年6月底完成,这样书才有可能于2022年年内出版。我当时不理解他为什么这么急促,还发表了一通不能操之过急的言论,现在我才明白他是要和病魔赛跑。
瑞华发小纷纷表示:在晓林生命的最后阶段,用残存的精力,留下了一套关于瑞华公寓的鸿篇巨制,出于他对瑞华公寓老干部的深厚感情。他对每个瑞华人都如数家珍。编完瑞华公寓回忆录他不留遗憾地走了。
瑞华发小们沉痛哀悼晓林,纪如曼说:晓林到云南西双版纳务农长达10年,因为父亲是右派分子,他经受的磨难比我们大部分人多;他到出版社工作后给自己设立了人生目标,不断鞭策自己,争分夺秒,完成人生计划。
晓林几乎把全国著名作家都变成了他的朋友和作者,能够编出、写出有重大社会意义的书籍;尽管他的父母遭受了不公正待遇,他依然把革命先烈的崇高精神和坚强意志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
他的不幸离世,我们都感到心被掏空,但去世前的晓林一定如保尔·柯察金所说,回顾一生,没有因为碌碌无为而后悔。他是我们瑞华公寓的骄傲!
七十年代末修晓林与弟弟海林,瑞华好友张晓中在八楼阳台留影
瑞华公寓纪事编辑组修晓林、周励探望老红军、四大交通员熊志华伯伯的女儿熊晓群老同学,搜集资料并组稿。
《瑞华公寓纪事》编辑组骨干周锋、修晓林和纪如曼在晓林家留影。
03
与病魔斗争三阶段
重读上海市知青历史文化研究会付会长张刚的美篇:
2019年大年初一晚,上海西康路400号福禄厅,周励邀金光耀、金大陆、修晓林、方韧、刘铭君、孔明珠、郑静雯、阮显忠、陈积芳、李国伟、王国平、张刚团拜,叙知青故事情,议油画,唱老歌,互赠书和书法贺年。
在年初一的春节聚会中,修晓林唱了一首《红岩上红梅开》 ,后来他和我讲,你知道我为什么唱《红梅赞》?我最近体检被医生诊断为肺A,因为肿瘤靠近主动脉无法手术切除。
晓林讲:“我要以先烈《红梅颂》的坚强意志为榜样,配合靶向药物战胜病情,争取多活几年。”
记得我当时非常震惊,奇怪了,晓林不吸烟不喝酒,每周打乒乓,每天睡午觉,性格开朗乐观,怎么会得肺癌?我立即为他介绍了一位著名肺科医生赵晓菁,我家姐妹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的多次带晓林去挂专家门诊,有的多次给晓林经济上的帮助。
令人感动的是:2022年我听说靶向药需要用进口药,立即又拿出3万元人民币,并希望知青研究会的朋友响应,当场就有多位朋友慷慨解囊,我们带着热乎乎的7万人民币去看望修晓林(尽管他一直表示不需要)今年四月初,我在美国看到妹妹发来晓林骨瘦如柴的照片,心痛的差一点哭起来,我立即让妹妹登门带着慰问金去看望晓林,我妹妹也主动拿出援助金。
今年五月份一回上海,我立即去看望修晓林。
无论在美国还是中国,我们一直保持着密切联系,为晓林想各种办法。由于晓林乐观开朗的性格与坚强毅力,加上靶向药物 的疗效,他在2020- 2022坚持打乒乓,有时和朋友外出旅行。
印象最深的是2020 年 11月下旬,上海知⻘ 历史文化研究会组织 一批知⻘朋友重返云 南,我和晓林在大巴同座十多天,讲不完的 话,一路非常开心。
最难忘的是1979年晓林作为连队指导员,参加了那场轰轰烈烈、可歌可泣的“我们要回家”云南知青集体请愿运动,邓小平最后批示:“让孩子们回家吧!”
由于他们,我们这些在北大荒10年的千千万万知青才重返故乡上海。
晓林对wg中知青下乡运动取完全批判否定的态度。今年9月云南上海知青丁某民去世 。9月23日,距离晓林去世不到10天,他在瑞华回忆录筹备组群里留言:浩劫年代的惊人之举!勇气、智慧,拨乱反正,也是思想解放的先驱。为广大知青争取未来明天的自由。深切怀念!
在花费了大量精力主导云南知青照片和资料集完成之后,他对我说,大家很辛苦,你能不能请我们云南朋友吃一顿饭?大家庆祝成功,完成了重要任务!我请云南知青在外滩五号和徐家汇圆苑酒家两次聚会,庆祝《云南知青史料》编著成功!
在云南,红光满面的晓林向我们介绍⻄双版纳热带植物研究所。我们拿起小刀,向修晓林学习割橡技术。
晓林曾写过感人至深的散文《橡胶树,你流的是什么?》,以纪念不幸罹难的⻄双版纳战友。
上海知⻘赴云南 50周年爱心巡礼傣家村寨晚会上,修晓林和我作为知青代表发言。
我和晓林还向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图书馆赠送了我们的新书。
在文山州普者黑,国家 AAAA级旅游景区,我们与云南知⻘张丽丽(上海市妇 联主席)、企业家刘铭君等朋友和晓林一起泛舟湖 上,吟唱《让我们荡起双桨》,愿生命之树⻓青,祈盼奇迹出现,只愿修晓林健健康康永远和我们在一起!
在2019年大年初一的春节聚会中,修晓林唱了一首《红岩上红梅开》
同修晓林重返云南的美好日子
与病魔斗争的第三阶段,即晓林生命的最后阶段。
今年七月四日酷暑,港汇恒隆广场。
这是修晓林最后一次坐轮椅出席朋友们的聚会,感谢夫人叶乃琪无微不至的照顾。
我们与体制内敢于振臂一呼的复旦大学外文学院院长曲卫国 ,复旦、社科院著名学者金光耀&金大陆,瑞华发小马国建、修晓林、高新卫、我妹妹周锋、周小莉欢聚畅叙,修晓林重病在身,还坚持到场,谈笑风生,达观开朗……让我们即感动敬佩又心疼。
新卫和小莉为晓林介绍了“江西宜春温汤富硒温泉”疗法!希望奇迹出现。
转眼又到中秋前夕9月14日,我召集上海市知青历史文化研究会创会会长阮显忠、付会长刘铭君与张刚、上海市妇联原主任张丽丽、全国知青代表朱克家等老友登门探望晓林,晓林虽然更消瘦,但精神状态好,思维敏捷,谈吐优雅,目光如炬。看到这么多老朋友上门亲切问候,晓林高兴得开怀大笑。
正如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著名作家陈建功评价晓林:作为优秀资深编辑,修晓林的敬业精神和人格魅力以及业务水准,早已在文学界出版界广为传颂。
朋友们一起喊:修晓林加油!修晓林棒棒的!谁也不会想到,亲爱的晓林生命只有最后两个星期了!晓林面色平静地讲:“我每天能感到体内的健康细胞在与恶性细胞缠斗厮杀,遗憾的是正常功能受到限制,每顿饭我只能吃三只小馄炖,呼吸也急促,但大脑非常清晰,每次看到你们都让我感到快乐和温馨。”
晓林和张刚谈他的文学笔记百宝箱,和我们谈老干部慈父如何因写了一篇随笔《一个业余写作者的苦恼》而祸从天降,被打成右派开除党籍。母亲坚决拒绝与丈夫离婚,而且他们决定不告诉四个孩子,不影响他们的童年。那时在我们眼里,慈祥和蔼的修伯伯苏阿姨和四个漂亮帅气的子女是瑞华公寓令人羡慕的幸福一家!
修晓林给我和妹妹周锋看了他的捐献遗体的合同,他的表情云淡风轻又满怀深情,就像几年前在同样的客厅沙发上,给我们看他母亲的《战地日记》,我感动的忍住眼泪,这是一个多么高尚的发小啊!
修晓林父亲修孟千、母亲苏茹在战争年代的合影。
作者和朋友们看望日益消瘦的修晓林
9月29日,阔别十年的弟弟修海林从北京飞来上海看望病重的哥哥,晓林安排聚餐,发来短信:周励好,今天瑞华好友与海林、修竹聚餐,我因身体原因,就不参加了。大家吃得满意,聊的开心!——晓林
当晚我回复:今天聚会气氛热烈,非常有意思,大家都时时刻刻关心你的身体状况,敬佩晓林的毅力、勇气和达观。加油!晓林!
10月1日,晓林给朋友们发短信和图片,他发出的是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洁白无瑕直抵天际,第二天上午,吃完酸奶后他安详睡去,中午,他走了。
正如著名作家王晓玉老师所言:晓林临行前一晚,给朋友们发送了这一幅图片,告诉我们他去了哪里,让我们继续前行。如果真有天堂,那么天堂多了一个洁净的灵魂。他是巍峨丰碑下被这个时代永远记住、被朋友们永远怀念的真挚高尚大写的人!
安息吧,晓林,安然面对死亡的你,是我们的楷模,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苏轼),我们永远怀念你!
晓林10月1日发给朋友们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图片,10月2日安详去世
04
修晓林编辑与知青生涯回顾座谈会
暨修晓林追思会11月9日在上海举行
(简讯.周励)
11月9日下午,《修晓林编辑与知青生涯回顾座谈会》暨“修晓林追思会”在江宁路495号博鸿大厦27楼顶层上海茶道会所举行。
上海文艺出版社原副总编辑、晓林的挚友魏心宏发起并主持大会,我协助主持知青研究会和瑞华发小发言部分。
现场座无虚席,先由沪上知名作家彭瑞高发言,深情缅怀晓林;
接着是上海知青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复旦历史系金光耀教授和社科院历史所资深研究员金大陆从学术角度,回忆修晓林在云南知青史料搜集汇编项目上的诸多重要贡献和他兢兢业业厚道热情的人格魅力……
知青研究会副会长张刚和黑河知青博物馆、国家方志馆知青分馆刘树新馆长生动讲述他们如何将晓林遗留的1480余册藏书从上海运到黑河,建立永久性《修晓林藏书专柜》;并向晓林遗孀和儿子颁发了《收藏证书》;
我和高屹(南洋模范中学校长)代表瑞华发小发言,我几度哽咽。
上海文艺出版社领导何承伟、郑理和陈先法的发言感人肺腑。上海文艺出版社原社长何承伟是晓林重要著作《文学的生命——我和我的作家朋友》的催生者,何承伟说:“只要这本书还活着,修晓林就活在这个世界上!”
晓林遗孀叶乃琪发表感人至深的答谢辞,黑龙江战友刘铭君副会长作补充发言,赞扬晓林捐献遗体的壮举。
修晓林儿子修竹和文艺出版社陈蕾制作了八分钟《晓林:岁月、事业与友人》短纪录片,晓林依然在我们中间!
知青研究会晓林的老朋友济蓉写道:
“周励,今天的会议很成功,大家都发自肺腑地表达了对修老师的追思,你的发言、其他好几位发言都令人感动。
虽然我们没能发言,虽然我昨晚也写了提纲和几个细节,但没关系,主要表达对修老师怀念,大家的心愿已经完成了。”
朋友遍天下的修晓林啊,为完成《瑞华公寓纪事——父辈和我们的故事》、张扬父辈的理想主义和献身精神,你带着编辑组与病魔赛跑,终于赢了!
三十年来,你几乎把全中国最优秀最著名的作家都变成了你的朋友和出版社作者,如今你在天堂,寂寞吗?你能听到今天50人追思会对你的万千思念和声声呼唤吗?
陈建功留言:怀念晓林!多么平和坦诚的朋友!家中还有一个你寄赠的云南藤编的小凳,你辞世前二天,还收到你告知乒乓比赛的信息!到上海几次邀约打乒乓,还叫来老朋友彭小莲畅叙!今二友俱失,何其哀恸!
赵智留言:修晓林走了?好难受……三十多年的老朋友,我每次去上海,他都会来宾馆看我,一起小聚;他每次来北京,我们也会想办法见一面……上世纪九十年代他到内蒙时,因为晓林长得帅,像朱时茂,成了不少女孩子的偶像……弹指一挥间,痛失好友,愿晓林兄一路走好。
作者 周励
美籍华文作家,出生上海,1969年赴北大荒兵团,1972读大学医科,1985年赴纽约州立大学读MBA。1987年创业经商,任美国时尚品牌买方代理。1992年发表自传体小说《曼哈顿的中国女人》,获“十月”文学奖, 被评为九十年代最具影响力文学作品之一。2006年出版《曼哈顿情商》,2020年出版《亲吻世界—曼哈顿手记》,被著名评论家陈思和推荐为年度十大好书之一。复旦大学华商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纽约美华文学艺术之友联谊会会长。
近期发表
精选汇编 ↓↓↓ 百篇尽
【带你深度游世界】
喜欢就点“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