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杨震
“感性学”是一个保持着冲突的概念。很显然,鲍姆嘉通(Alexander Gottlieb Baumgarten)希望把它构建为一种“学”,按照其德文中的Wissenschaft,它应该提供 Wissen(知识);按照其拉丁文中的gnoseologia 的后缀,它应该是一种Logos,能够从中抽绎出逻辑。也因此,鲍姆嘉通寄希望于构建一种“认识论”,尽管是“低级认识论”,它是可以通向知识的,即一种可以传达的普遍必然性。
但这遭到了康德的严厉驳斥,先抛下对“感性”的理解分歧不说,康德认为一个集中于“趣味”的领域要想找出普遍有效的规定,是自相矛盾。康德秉承的是那个被休谟等人激活的古希腊谚语“趣味无争辩”,认为一种基于个体、主观和特殊,且表现为愉快(或不愉快)的判断,不可能携带预先的普遍规定。审美判断只可能是一种遭遇,是后知后觉,是通过特殊而反思普遍(关于“反思判断力”),即便事情不像休谟想象的那样悲观,但也至少不像鲍姆嘉通想象的那么乐观。因此,康德断言,对于这个趣味判断的领域,不可能有“学”,只可能有“批判”——对其可能性基础的检查,也就是说,不可能形成知识,据以指导实际的审美活动,只有对这种活动得以发生的原理进行溯源。
附康德的一段原文:
惟有德国人目前在用“Asthetik”这个词来标志别人叫作鉴赏力批判的东西。这种情况在这里是基于优秀的分析家鲍姆加通所抱有的一种不恰当的愿望,即把美的批评性评判纳入到理性原则之下来,并把这种评判的规则上升为科学。然而这种努力是白费力气。因为所想到的规则或标准按其最高责的来源都只是经验性的,因此它们永远也不能用作我们的鉴赏判断所必须遵循的确定的先天法则,毋宁说,鉴赏判断才构成了它们的正确性的真正的试金石。为此我建议,要么使这一名称重新被接受,并将它保留给目前这门真正科学的学说(这样,我们也就会更接近古人的说法和想法,在他们那里,把知识划分为auorOTa Kot vomTa,即感性和理性,是很有名的),要么就和思辨哲学分享这一名称,而把Ästhetik 部分在先验的意义上、部分在心理学的含义上来采用。——康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