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志愿者服务队招募中,点击报名


1928年10月7日礼拜天,正值金秋,这天下午上海窦乐安路(今多伦路)热闹非凡,一座崭新又具有中国风格的建筑吸引众多路人驻足观看,为纪念费启鸿夫妇(George Field Fitch,1845-1923;Mary McLellan Fitch,1848-1918)而命名的鸿德堂(Fitch Memorial Church)正在举行献堂典礼。教堂由毕业于南洋大学(今上海交通大学)土木科的中国建筑师杨锡镠设计,从他所作的渲染图可见教堂外观为中式建筑风格。黄墙、红柱、青瓦,三色浑然一体,重檐式大屋顶成为教堂的主要特色。教堂正面四层,顶为方形钟楼。主体中厅三层,两边侧廊两层,房屋外墙仿木构架,红色水泥圆柱以双柱形式出现,屋顶与墙体有斗拱相接,气势恢宏,门口还有两个具有中国传统的石狮子。教堂落成时,一楼为修德小学,二楼三楼为主堂,入内可见巴西利卡式教堂空间。如此美丽而又中西合璧的教堂,在当时没有欠下任何债务。并且值得一提的是,教堂从设计到监督建造全部由中国人完成。


▲设计师杨锡镠绘制的鸿德堂渲染图(原图刊于《教务杂志》1929年合订本)


▲年轻时的费启鸿夫妇

鸿德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82年成立的上海长老会第二会堂(The Second Presbyterian Church)。美华书馆1882年年报记录了长老会第二会堂成立的情况。美华书馆(The American Presbyterian Mision Press)是美国北长老会在中国的出版机构,长老会第二会堂与美华书馆关系密切,作为书馆礼拜堂随书馆易址而改变聚会地点,从北京路18号(今北京东路盐业银行地址)到北四川路135号(今虹口区教育学院实验中学地址)。随着教会逐渐自养,成为自立教堂,1928年终于在窦乐安路建成鸿德堂,实为当时上海本地信徒的一桩大事。

1929年1月《教务杂志》(总第六十一期)报道了鸿德堂献堂盛典:

“近日又一座美丽的现代教堂为上海基督教教堂建筑的华彩增添了新的一笔。教堂纪念费启鸿夫妇五十多年来投身于这座都市的基督教运动。……教堂和牧师住宅花费12万洋元,其中美国长老会捐助3万,杜葛尔夫妇(F.J.Tooker)捐助3万(杜葛尔夫人是费启鸿夫妇的女儿),6万由教堂信徒捐献。……商务印书馆的经理和创办者之一的鲍咸昌主持了礼拜。鲍先生是鸿德堂的长老,他的父亲是教堂第一任牧师。现任牧师是蒋时叙牧师,之江大学 (Hangchou College)和南京神学院(Nanking Theological Seminary)的毕业生。”

鸿德堂建成的第二年,1929年11月9日,鲍咸昌长老去世,11月23日下午鲍长老追思礼拜在鸿德堂举行。鲍长老曾有遗愿:“鸿德堂既成,我必在内得一宿之安。”


文章来源:虹口区档案馆《往事》期刊(2018年贰号),有删减。

作者:景健美

讲述人:秋思雨

编辑:葛敏敏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