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24年11月14日至17日,备受瞩目的2024中国整合肿瘤学大会(CCHIO)在西安隆重举行。CCHIO大会秉承“肿瘤防治,赢在整合”整合医学理念,汇聚全球智慧与力量,整合东西方医学精粹,举办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学术与思想盛会。数百场学术专题研讨聚焦肿瘤医学最前沿,共享科研硕果,共谱中国肿瘤学科多元整合、协同发展的新章。值此会议之际,医脉通特邀江苏省肿瘤医院沈波教授分享抗肿瘤治疗导致的骨髓抑制的诊疗现状。


- 沈波教授 -

  • 江苏省肿瘤医院/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内科主任

  • 主任医师、研究员、博士/博士后导师

  • 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 江苏省政协委员、农工党江苏省省委委员

  • 江苏省医学会肿瘤化疗与生物治疗分会候任主委

  • 江苏省医师协会肿瘤多学科诊疗专委会副主委

  • 江苏省免疫学会副理事长 中国抗癌协会理事

  • 国家卫健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肿瘤学专委会委员

  • 国家肿瘤质控中心肺癌质控专家委员会委员

  •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委会常委兼秘书长

  • 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

  • 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多学科诊疗(MDT)专委会委员

  •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肿瘤转移专委会副主委

  •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基层肿瘤防治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 CSCO非小细胞肺癌/血管靶向治疗专家委员会委员

  • 江苏省免疫学会转化医学分会主委

  • 江苏省整合医学研究会肺癌专委会主委

  • 江苏省研究型医院学会罕见突变肿瘤专委会主委

医脉通:近年来,随着抗肿瘤新药的不断研发和上市,肿瘤诊疗不断向前发展。请您结合临床经验谈一谈在创新药时代下的化疗导致的骨髓抑制的诊疗现状如何?有哪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沈波教授:

当前尽管靶向治疗、抗血管生成治疗、免疫治疗以及新型抗体药物偶联物(ADC)等先进治疗手段层出不穷,但化疗依然占据着基石地位,并常与其他抗肿瘤疗法联合应用。2023年,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项大规模调研。调研结果显示,超过40%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会出现骨髓抑制现象,包括粒细胞缺乏、血小板减少以及贫血等。其中超过30%的患者同时出现一种以上的症状,如粒细胞缺乏伴贫血或血小板减少。此外,约有13%的患者会同时出现粒细胞缺乏、血小板减少及贫血等多种症状。

在临床实践中,无论是医务人员还是患者,对于骨髓抑制的重视程度及规范化处理均存在不足。目前,用于解除骨髓抑制的药物功能相对单一,例如升白细胞药物仅针对白细胞提升,升血小板药物则专注于血小板数量的增加,而纠正贫血的药物则专注于红细胞水平的提升。我们期望未来能够开发出更全面、多功能的药物,既能有效预防骨髓抑制的发生,又能在发生后进行全面治疗,促进骨髓功能的恢复。

展望未来,药物研发与治疗理念均需从被动处理向主动干预转变。这要求我们更全面地评估患者状况、治疗方案及既往治疗历史,以确定是否采用一级预防或二级预防策略。从治疗效果来看,一级预防可能更为有利,但我们也需识别适合进行一级预防的患者群体,以实现更精准的个体化治疗。

医脉通:肿瘤患者化疗后骨髓抑制的发生率较高,亟需临床重视。请您分享一下骨髓抑制有哪些临床征象,哪些患者更容易出现骨髓抑制?在治疗过程中临床医生需要注意哪些要点?


沈波教授:

骨髓抑制是抗肿瘤治疗常见的并发症,主要包括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以及贫血等。白细胞作为人体免疫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其减少会削弱人体的防御屏障,导致患者出现无力、食欲不振,进而可能引发营养不良等问题。此外,白细胞减少还会增加细菌感染的风险,出现腹泻、发热等症状。血小板减少会导致机体凝血功能发生异常,患者主要表现为各种出血症状,如内脏出血、皮下出血点,甚至在外伤后出血不止。贫血,即红细胞减少,表现为皮肤、粘膜苍白,头晕、乏力等症状。

骨髓抑制的发生与患者的个体因素密切相关。老年患者,特别是年龄超过65岁的群体属于高危人群。营养不良的患者同样易于发生骨髓抑制。在治疗过程中,肝肾功能障碍可能导致药物代谢异常,进而加重药物毒性。既往有骨髓抑制史或骨转移,以及在前期治疗中已出现严重骨髓抑制的患者,均属于高风险群体。此外,接受联合放疗治疗的患者,特别是放疗部位涉及造血功能区域(如脊柱、骨盆、扁骨等)时,也可能导致造血功能下降,从而引发骨髓抑制。

在临床工作中,一旦发生骨髓抑制,我们应积极采取应对措施。首先,需要规范使用骨髓抑制治疗药物,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剂量和疗程。同时,通过定期监测血常规评估骨髓抑制程度,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对于严重的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的患者,还需使用抗感染药物,并加强营养支持。此外,患者教育同样不可忽视。除了住院期间的治疗外,患者出院后的院外管理也至关重要。我们应向患者普及骨髓抑制的相关知识,提高其对疾病的认知水平和自我管理能力。总体而言,一旦患者发生骨髓抑制,我们应做好全流程管理,确保患者能够及时解除风险,尽快恢复,从而保证后续治疗的顺利进行。

医脉通:肿瘤治疗领域的理念和手段日新月异,我们对抗肿瘤治疗导致的骨髓抑制的防治从理念上已经发生了显著的转变,预防性用药逐渐得到大家的认同,在此背景下,您认为未来该领域内哪些研究方向值得我们关注与期待?


沈波教授:

在抗肿瘤治疗过程中,除了传统的化学药物外,其他的治疗手段也可能在不同程度上引发骨髓抑制。因此,在未来的骨髓抑制处理与研究中,我们需要关注多个方面。

第一,深入了解不同药物,特别是新型抗肿瘤药物(如免疫治疗、ADC、CAR-T治疗等),在引发骨髓抑制方面的特点,包括其引发骨髓抑制的程度、发生时间,以及与传统化疗药物相比有何不同,以便更全面地了解其潜在风险。

第二,不同的肿瘤类型和患者人群发生骨髓抑制的反应各异,即使是相同的治疗药物。因此,我们需要了解不同人群发生骨髓抑制的特征,以便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的治疗方案。

第三,研发新一代纠正骨髓抑制的药物。目前市面上的骨髓抑制治疗药物功能相对单一,希望未来能够开发出功能更强大、更全面的药物,能够同时应对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贫血等多种骨髓抑制症状。

第四,建立风险评估机制,设计有效的预测模型。通过这些工具,我们可以在患者接受治疗之前或治疗过程中,评估其发生骨髓抑制的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来降低风险或减轻症状。

综上所述,未来骨髓抑制的处理与研究需要我们在多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索和创新,以更好地保护患者的健康和安全。

编辑:Faline

审校:沈波教授

排版:Faline

执行:Aurora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