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领秀,形胜滁州
滁州,得名于滁河,滁河古称“涂水”,滁州由古代“涂中”沿革而来。滁州,既有江南美景,又有淮左秀色,吴风楚韵,气贯淮扬,金陵锁钥、江淮保障,接壤金陵西北,为六朝京畿之地。
结伴游琅琊山
史志记载,这里“山川之俊秀,城郭之宏丽,风俗之敦庞,名宦人物之奇瑰雄杰”,堪为一方名郡。晋元帝司马睿曾在此屯兵驻跸,将自己的封号“琅琊”赐予此山。韦应物出任滁州刺史,被名山胜境西涧灵秀所陶醉,诗情勃发。欧阳修官场不畅,遭贬发配,滁州山水蔚然深秀,野芳幽香的绝美景致,消除他心中的阴霾,沉醉山水之间也。王阳明在此讲学,教化民众,淳正民风,使滁州成为夜不闭户,路不拾遗,车水马龙,商贾云集的商业重镇,从此蜚声天下。
琅琊胜境
琅琊胜境,江淮福地。滁州西郊有座山,名曰琅琊山,享有“蓬莱之后无别山”“皖东明珠”之美誉。
“南山一尺雪,雪尽山苍然。涧谷深自暖,梅花应已繁。使君厌骑从,车马留山前。行歌招野叟,共步青林间……”随着欧阳修的《游琅琊山》,开启琅琊之行。
映入眼帘的尽是青树苍翠,秀丽多姿,琅琊山掩映其中,果然名不虚传!
琅琊阁
山门牌坊,八柱双檐,蔚为壮观。牌坊匾额上书“琅耶山”三个大字,为苏轼手笔,笔法苍劲有力。“琅琊山”怎么成为“琅耶山”呢?原来古代“琊”和“耶”通用使然。
山上古树名木遍布,琅琊榆、醉翁榆苍劲挺拔。琅琊溪淙淙流淌,让泉、濯缨泉等散布林间。归云洞、雪鸿洞、桃源洞、重熙洞洞洞神奇,九洞十八泉处处引人入胜。
琅琊山,不仅以其山水之美著称于世,更有古清流关、琅琊寺、醉翁亭、丰乐亭和画圣吴道子刻绘的观音像以及苏轼敬书欧阳修的名篇《醉翁亭记》碑刻闻名遐迩。
据说,琅琊山原名摩陀岭,琅琊王司马睿曾在此屯兵驻跸。《太平寰宇记》载:“琅琊山在县西南十二里,其山始因东晋元帝为琅琊山避居此山,因名之。”自此,琅琊山始有名。
醉翁之意
醉意山水,皖美滁州。“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醉翁亭,滁州的点睛之笔,琅琊山的精华所在。醉翁亭正是因为欧阳修和他的传世散文名篇《醉翁亭记》而闻名天下。
滁州,也被称为“醉乡”。据说欧阳修到滁州任太守后,在丰山亲自主持修建了登高祈祷和庆祝丰收的丰乐亭,智仙为欧阳修在琅琊山麓修建了饮酒赋诗与民同乐的醉翁亭,还有陶然醒酒的醒心亭。这三个亭子围绕同一个主题,那就是酒文化,都是以酒为载体、情为媒介,寄情于山水。
醉翁亭
“为政风流乐岁丰,每将公事了亭中”。看来欧阳修不仅在此宴饮,而且还在此办公。
亭东有南宋时摩崖石刻篆书“醉翁亭”三个大字,卧石形似醉了的老翁,斜躺在此处,在此留影最妙不过了。
欧阳修又请他的弟子、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写了《醒心亭记》,开创了滁州醉乡文化的先河。
“醉翁”的醉,醉于山水美景之中,醉在与民同乐之中。“醉翁”的醉,是一种清醒的醉,是一种举世皆醉而独醒的醉。
这位因家中有一万卷书、一千卷金石遗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一老翁,自称“六一居士”的“醉翁”,既是庆历新政的支持者,也是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
这位“醉翁”堪称千古伯乐。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正是这位“醉翁”堪为人师的道德文章,才有薪火相传的“苏门四学士”,才有了“中国11世纪最伟大的改革家”王安石,才有宋代文化的繁荣昌盛。
滁州也正是有了这位“醉翁”,才有不计其数的文人墨客踏着他的足迹,来到滁州、来到醉翁亭,去体会他文中的山水意境。
吾道沧浪
江北小城滁州真是有幸啊,明朝正德年间又迎来了一位了不起的大人物。他就是王阳明,尽管是别号,百姓都喜欢这样称呼他。他与滁州有交集。
他的阳明心学或许可圈可点,但不得不承认他是知行合一“神一样”的存在。
滁州期间的王阳明,身为太仆寺少卿,是为皇家掌管车马、负责军马驯养的副职,处理简单事务之后,很多时间都在静坐读书,悠闲得很。
南京太仆寺
这种悠闲让他有些不习惯,甚至有一丝不安与失落。如此安闲下去,会不会在此终老一生,何时才能实现复兴圣学的理想?
于是,他放下手中书卷,缓步走到古琴旁边,拨弄琴弦,曼声吟诵:“凤鸟久不至,梧桐生高冈。我来竟日坐,清阴洒衣裳。援琴俯流水,调短意苦长。遗音满空谷,随风递悠扬。人生贵自得,外慕非所臧。颜子岂忘世?仲尼固遑遑。已矣复何事,吾道归沧浪。”
这就是王阳明在滁州期间,留下三十六首诗文中的一首《梧桐江用韵》。
王阳明开始在滁州讲学,教化民众。弟子们纷纷前来滁州,王门游学之风自此始。《王阳明年谱》记载:“滁山水佳胜,先生督马政,地僻官闲,日与门人邀游琅琊、瀼泉间。日夕则环龙潭而坐者数百人,歌声振山谷。诸生随地请正,踊跃歌舞。旧学之士皆日来臻。于是从游之众自滁始。”
王阳明在滁讲学,南京太仆寺官员和地方官们,受王阳明“知行合一”理念和亲民思想的影响,仁民爱物,兴办了一些务实利民之事,如奏疏宽政、赈灾减赋、修桥筑路、治河筑坝、关爱民瘼、守城防寇,深为滁人感念。
滁州民众为纪念这位伟大的古代哲学家、思想家,自发将东关街改名:遵阳街。
在滁州的王阳明,似乎暂时处在宁静美好的岁月中。与此同时,天下大势依然运转不息。南赣的深山丛林中,匪患猖獗,流民失所,民众疾苦。江西南昌城内,宁王朱宸濠使用着朝廷给的俸禄,不停地招兵买马,训练储备自己的军队,待机起事。
王阳明冥冥中知道自己未来会身处漩涡中心、面临更大的暴风雨吗?他又是否知道,自己在滁州的这一切,无形之中都为后来的戡乱平叛、建立绝顶的事功做了准备?
生命中的一切,都不会再来,当下的一切,或许成为永恒。所谓“凡夫畏果,菩萨畏因”,凡夫常常执着于“未来”,是因为他们往往不懂得面对现实,而真正的智者明白,如能善待机缘,道心知几,则当下即是永恒。
或许,这也是阳明先生不止一次,用自身践履开示给我们的修行秘密。
野渡无人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滁州刺史韦应物的这首山水名篇《滁州西涧》,呈现了别样的滁州。
西涧在滁州城西郊野,此诗写春游西涧赏景和晚雨野渡所见,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
据史书记载,韦应物是个洁身自好的诗人,也是个关心民生疾苦的好官。在仕宦生涯中,他“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常处于进仕和退隐的矛盾之中。《滁州西涧》就是抒发这样的矛盾无奈的处境和心情。思欲归隐,故独怜幽草;无所作为,恰同水急舟横。
滁州西涧
如果说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是一篇“述职报告”,韦应物的《滁州西涧》则是他的“离任审计”。
如果说是欧文垫高了滁州的文化品性,韦应物的诗句则点亮了滁州这个当时暗弱寒荒的偏邦小邑,成就了滁州在中国文化版图上的挺拔。
韦应物在滁州不到3年,有大半年闲居郊外。他写了120多首诗歌,其中11首入选《唐诗三百首》,11首中,在滁州西涧写下的就有6首。
滁州,是韦应物一生诗歌创作中最嘹亮的章节。人与山水辉映,诗与草木同光。韦应物像一叶孤舟,他的锚却深扎在滁州的西涧,也深扎在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深处。
【指路琅琊山】
琅琊山风景区位于安徽省滁州市西南方,风景区总面积为240平方公里,景区由野芳园(修缮中)、醉翁亭、同乐园、深秀湖、琅琊寺和南天门等景点组成。醉翁亭居全国四大名亭之一,有“天下第一亭”的美誉。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琅琊山是生态净土、文化名山,是中国“山水之乐”的典范。国家5A级旅游景区琅琊山欢迎八方游客来领略琅琊山“高可眺、邃可隐、清可濯、幽可憩、芳可采、丽可咏”的魅力,一起感受中国“山水之乐”的意境。
主办:滁州市文化和旅游局
编辑:张荣蓉,初审:贲方舟
复审:严 慧,终审:张 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