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这色彩斑斓的故事,要从“黑石号”沉船说起。
公元9世纪前期,一艘满载货物的中东商船,从中国唐朝驶向阿拉伯世界,不幸在印度尼西亚勿里洞岛海域沉没。这就是“黑石号”,它1998年重见天日,“出水文物超过6万件,陶瓷为最大宗,尤以3件完整的青花瓷盘最为世人瞩目”。
这青花瓷的故乡在哪?“2002至2008年间,河南巩义窑考古出土唐青花瓷片,为这3件青花瓷找到了故乡。随后,从沉船打捞上来的部分白瓷、白釉绿彩器的可能产地也被认为是巩义窑。”
■唐,三彩雕花杯,巩义市博物馆藏,一级文物。
巩义窑,一座有着“非凡创造力”的古代北方陶瓷窑场,与三类重要瓷器有关:它是唐三彩的重要产地,是烧制早期白瓷的重要窑场,也是唐青花的生产地。它还与广州产生关联——
【展览】
广州与河南携手推进考古成果展示的“开篇之作”
2024年11月10日至2025年3月9日,“中原出海——巩义窑与海上丝绸之路”展览,在广州的南汉二陵博物馆展出。这次展览是“城市考古与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广州工作站”于今年3月25日揭牌成立后,广州与河南携手推进考古成果阐释与展示的“开篇之作”。
■展览现场
■唐,三彩凤首壶,河南永城唐墓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发掘。
展览由河南省文物局、广州海上丝绸之路史迹保护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指导,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广州市文物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主办,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南汉二陵博物馆、海上丝绸之路(广州)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研究中心承办。
展览展出河南、扬州、广州出土的巩义窑陶瓷器131件/套,包括三彩鸭衔梅花杯、三彩雕花杯等国家一级文物及巩义黄冶窑、白河窑出土的白瓷、唐三彩、唐青花等,这是巩义窑专题文物首次集中在广州亮相。
■展览现场
■唐,三彩鸭衔梅花杯,巩义市博物馆藏,一级文物。
■唐,三彩壶,2020年广州越秀区中山六路RJ-6/7地块出土,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斑驳灿烂,变化万千”——观众可以在现场那欺霜赛雪的白瓷、异色纵横的三彩、自顾自美丽的青花等展品中,领略巩义窑魅力。
展览第一部分“器韵万千”,就通过上述纷繁陶瓷器类,阐释了巩义窑制瓷工艺的三大变革:白瓷的生产、唐三彩的兴盛和唐青花的创烧。第二部分“匠心冶陶”展示了陶模、素烧器、窑具等。第三部分“彩器盈途”探讨巩义窑器物的使用。考古发现揭示,三彩器既用于日常生活、宗教供奉,亦作为明器。第四部分“东西汇融”则尝试回答“巩义窑产品如何自中原出海,登上‘黑石号’驶向远方”这一问题。
【发掘】勾勒千余年前的窑火通明
该展策展人王斯宇向记者介绍,巩义窑(亦称巩县窑)主要分布于河南省巩义市伊洛河支流西泗河的两岸,自上游的白河村,到下游的小黄冶村,素有“十里窑场”之称。
2002至2004年、2005至2008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先后对巩义大小黄冶窑址、白河窑址进行了系统的考古发掘,揭露出窑炉、作坊、淘洗池、澄泥池、灰坑、灶、沟等遗迹,出土了大量瓷器、釉陶器、素烧器以及各类窑具等,勾勒出千余年前窑火通明的繁盛景象。2006年,国务院公布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将白河窑址与“黄冶唐三彩窑址”合并,称为“巩义窑址”。
巩义窑至迟从汉代开始陶瓷烧造,北魏至隋代兴起,唐代达到鼎盛,晚唐至宋逐渐衰落。窑场产品不仅有世人所熟知的唐三彩,还有不为人们所熟悉的青瓷、白瓷、黑瓷、绞胎瓷、白釉蓝彩、白釉绿彩以及唐青花瓷等。黄冶窑与白河窑的考古发现,为探讨白釉瓷器的起源与演变、唐青花的诞生、唐三彩的烧造年代和分布范围提供了实物资料。
■唐,白釉小口罐,1992年河南巩义北窑湾M6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发掘。
巩义窑三大重要变革
·白瓷
记者从展览中了解到,巩义白河窑首次发现白釉和青釉瓷器同窑装烧,反映了制瓷业由青釉向白釉转化的过程,说明巩义窑是烧制早期白瓷重要窑场之一——白瓷的生产是巩义窑制瓷工艺的一大变革。
唐代,巩义窑的白瓷生产愈加繁荣,成为“南青北白”陶瓷生产新格局的起点。巩义黄冶窑出土的唐中期白瓷,胎质细腻、釉色莹润,为不属于邢窑和定窑的那部分唐代细白瓷找到了产地,同时也让人们对《元和郡县图志》《新唐书·地理志》“开元中河南府贡白瓷”的记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巩义窑很可能是唐开元年间烧制贡瓷的窑口。
■唐,白釉双系罐,2001年河南登封法王寺2号塔地宫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发掘
·唐三彩
我们还看到了单色釉陶瓷和唐三彩。蓝釉罐的深蓝和圆润,让人想起海洋;白釉绿彩钵上的图案似在流淌,仿佛春日绿意正在萌发;三彩梅花枕则在肆意的色彩中以网格实现了人为的高超控制。
■唐,白釉绿彩水注,2002-2004年巩义黄冶窑遗址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发掘
■唐,三彩马,1987年广州黄埔区夏园乡将军山唐墓出土,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唐,三彩梅花枕,巩义市博物馆藏
王斯宇介绍,巩义窑的窑工在烧制黑釉、茶叶末釉、黄釉、绿釉、蓝釉等单色釉陶瓷的过程中,成功地掌握了不同颜色釉料的提取与运用之道。加之唐代低温铅釉技术的成熟、狂热的厚葬之风和多元的文化艺术,釉上彩得以淋漓尽致地发挥,“斑驳璀璨 变化万千”的唐三彩由此在巩义窑兴盛起来——这是巩义窑的又一重要变革。
·唐青花
再接着,唐青花在“前辈”们的基础上诞生了。现场有一片青花瓷片,不过半掌大小,清润光泽的釉色之中,一抹蜿蜒的蓝色,让人仿佛看见一条传承与创新的绵延河流。
■唐,青花瓷片,2002-2004年巩义黄冶窑遗址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发掘。
“‘青花’是指利用含钴的矿物作为着色颜料在坯体上绘画,再上透明釉后在高温下一次烧成而呈现蓝色装饰的釉下彩瓷器。唐青花首先出现在巩义窑并非偶然,巩义窑唐代成熟的白瓷和唐三彩生产技术为唐青花的制作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窑工通过对原料不断深入的认知和实践,最终在白瓷基础上借用并发展了白釉蓝彩的装饰技法,成功创烧出唐青花——这是巩义窑的第三个重要变革。”这是记者在展览中所见。
【时尚秀场】
展览是一场视觉的盛宴,更是趣味盎然的“时尚”大赏。众所周知,栩栩如生三彩明器为唐人构建了姹紫嫣红的永生世界,也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大唐气象。
■唐,彩绘挎包女俑,1990年河南巩义鲁庄镇采集,巩义市博物馆藏。
展品中有一尊唐代彩绘挎包女俑,“风度自由,出行松弛,新奇可爱”,看其挎的包、跨的步,似乎与今无异,令人好生亲切。记者从展览中了解到,“北朝隋唐的手提袋、挎包、背包,应该是中古时代出现较早的一种生活时尚的代表。有研究者称挎包是为上流女性服务的,是奢侈服装的延伸符号,但是挎包也有可能来自平民的简约生活,又或是仆从为随侍主人而使用的。北朝隋唐时期,挎包女俑的形象已经十分成熟”。
■唐,彩绘女俑,2013年河南巩义恒丰钢缆工地出土,巩义市博物馆藏。着披袄。
■唐,三彩茶器,2015年河南巩义唐大和六年(832)司马进夫妇合葬墓出土,巩义市博物馆藏。
■唐,白釉蓝彩杯,2010年广州越秀区文物路63号工地出土,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唐,白釉蓝彩莲花碗,2002-2004年河南巩义黄冶窑遗址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发掘
■展览现场
【扬帆出海】
回到开头。巩义窑距离印度尼西亚大约4500公里,其产品如何登上“黑石号”继而一同沉睡于勿里洞海域呢?
展览中显示:巩义窑位于洛水与黄河汇流处,水上运输极为方便,其产品东运出海有若干路线:第一条是顺黄河东去,横穿华北大平原,经渤海湾到新罗、日本;第二条是经隋唐大运河,到扬州,再由扬州运往东南亚、西亚地区,或北向去往新罗、日本;第三条是经运河、长江入赣江直达洪州,再越大庾岭抵广州,由广州直航东南亚以及印度洋沿岸诸国。
“第二、三路线均能解释巩义窑产品如何辗转到‘黑石号’这一问题,但‘黑石号’从哪里出海有三种推测:扬州出发、广州出发,以及在室利佛逝(唐代末年以后改称三佛齐,即苏门答腊岛)的港口一次性装载再驶向阿拉伯帝国。”
■唐,蓝釉钵,2018年广州越秀区解放中路安置房工地出土,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唐,蓝釉罐,2002-2004年河南巩义黄冶窑遗址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发掘
采写:新快报记者 潘玮倩 通讯员 穗文考
图片:本版图片由潘玮倩摄于“中原出海——巩义窑与海上丝绸之路”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