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年间,明成祖对蒙古各部进行了大规模的北伐战争,先后有六次,史称“永乐北伐”。有人说永乐北伐是明朝的丰功伟绩,可以和汉代北伐匈奴,唐朝灭东突厥和薛延陀相提并论。但明朝六次北伐并未消灭蒙古势力,反而严重消耗了国力,这是怎么回事呢?

一,瓦剌和鞑靼的形成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对北元政权进行了多次的北伐。到1388年,明朝发动了捕鱼儿之战,北元的有生力量基本被消灭,北元皇帝天元帝在逃亡和林途中被杀,从此北元分崩离析。此后蒙古的大汗成为了各部扶持的傀儡,真正掌握大权的则是“太师”,蒙古进入到了“太师时代”。

洪武年间,朱元璋北伐的对象主要是北元,而远在西北的西蒙古(瓦剌、卫拉特)势力得以发展起来。西蒙古又主要分为吉尔吉斯和绰罗斯两大势力。吉尔吉斯位于蒙古西北萨彦岭以北的地区,汉朝称为“坚昆”,唐朝称为“黠嘎斯”,蒙古崛起后被征服,融入了蒙古部落。明初,吉尔吉斯部的哈什哈家族强盛,控制了土尔扈特部。

另一个强大的部落是绰罗斯部,该部落是乃蛮后裔,原本是突厥人,后来融入了蒙古。绰罗斯部落生活在阿尔泰山一带,是明朝军队无法到达的地方。

在北元皇帝衰微之时,以上两个部落就开始“挟天子以令诸侯”。1388年,天元帝捕鱼儿海之战战败,逃到土拉河时被阿里不哥的后裔也速迭儿杀死,这件事就是在吉尔吉斯部的哈什哈家族的支撑下进行的。随后,也速迭儿称汗,被将汗廷转移到了卫拉特一带,远离了明朝大军的攻击范围。


这件事也说明了蒙古大汗至此被瓦剌控制。1391年,也速迭儿病逝,其子恩克即位。三年后,乌格齐哈什哈杀掉了恩克,拥立买的里八剌为额勒伯克汗。同时拥护买的里八剌的还有绰罗斯家族的浩海达裕。为了回报浩海达裕,新的大汗授予浩海达裕以太尉的职位,执掌军队。

浩海达裕也是一个野心勃勃的人,他经常挑拨大汗和各部之间的关系,进而打击异己。有一次,他竟然怂恿额勒伯克汗杀其子,夺其儿媳。这一场风波引发了一场政变,浩海达裕自己也死在其中。之后额勒伯克汗任命浩海达裕之子马哈木为丞相,并结为姻亲。

可此事又引发了吉尔吉斯家族哈什哈的不满。哈什哈直接将额勒伯克汗杀了,拥立另一个人为汗,也就是坤帖木儿汗。马哈木也是不省油的灯,他在1402年直接将哈什哈和坤帖木儿汗都杀了,成为了整个瓦剌的首领。随后,马哈木和阿鲁台合作,拥立本雅失里为汗。


呼伦贝尔草原

那么阿鲁台又是谁呢?原来,阿鲁台是北元的侍卫军出身。捕鱼儿之战后,北元皇帝的侍卫军基本被打散了,而阿鲁台则收拢残兵,躲开明朝军队的追击,逐渐形成了一支强大的力量。此后,阿鲁台又拉拢科尔沁部和兀良哈部(朵颜三卫),形成了东蒙古势力,明朝称之为“鞑靼”。鞑靼的主要活动地区在呼伦贝尔草原一带。

二,瓦剌、鞑靼的明争暗斗

当马哈木杀坤帖木儿汗之时,阿鲁台也拥立了一个大汗,名为“鬼力赤”。1408年,额勒伯克之子本雅失里带领部队讨伐鬼力赤,军队未到,阿鲁台和鬼力赤就产生了矛盾,结果自然是鬼力赤被杀。随后,阿鲁台和马哈木都共同拥立本雅失里为汗,蒙古各部名义上统一。

马哈木是一个非常具有战略眼光的人,他看到明朝强盛,于是就主动“臣服”明朝。1409年,明成祖朱棣派遣使者到蒙古各部进行招抚,马哈木接受招抚,被封为顺宁王、而吉尔吉斯部的太平(哈什哈之子)被封为了“贤义王”、辉特部首领把秃孛罗被封为“安乐王”。


为什么当时蒙古部落愿意接受明朝的册封呢?原因就是明朝推行“薄来厚往”的册封,臣服明朝后,就可以每年通过朝贡获得大量的赏赐,赏赐的物品价值元朝贡品价值,这是稳赚不赔的买卖。不仅如此,朝贡后,还可以在边疆进行了互市,以获得衡多的经济利益。后来的“土木堡之变”“庚戌之变”也都和朝贡贸易有关系。

阿鲁台也想得到明朝的册封,获得朝贡贸易的特权。但是阿鲁台在发展过程中极力拉拢兀良哈蒙古,这可是早已臣服于明朝的“朵颜三卫”,这就让朱棣非常不高兴。因此,朱棣就是拒绝册封阿鲁台。

1409年,阿鲁台南下侵扰明朝,并攻打兀良哈部。朱棣大怒,于是派遣淇国公丘福带领十万大军北伐。结果,明朝大军在漠北被阿鲁台的游击战拖垮,全军覆没。这一下,朱棣再也受不了了。

1410年,朱棣御驾亲征,带领50万大军北伐。听到这个消息,阿鲁台和本雅失里产生了分歧,最终本雅失里向西逃,而阿鲁台则转移到东部。朱棣得知后,先是追击本雅失里,将之击溃;随后又进攻阿鲁台。阿鲁台被击败后,又再次向朱棣表示臣服,于是朱棣册封阿鲁台为和宁王。


朱棣北伐,基本集中在呼伦贝尔地区

按理说东西蒙古都接受了明朝的册封,明朝和蒙古应该和平了吧。但这个册封是表面的,和平也只是暂时的。当阿鲁台受到册封后,马哈木十分不满,他极力唆使朱棣讨伐阿鲁台。而阿鲁台也请求朱棣讨伐马哈木。也就说,蒙古东西两部势如水火。1413年,马哈木就直接对阿鲁台发动了进攻,阿鲁台刚刚被明朝讨伐,自然不是马哈木的对手。

这时候,朱棣再次出兵了,他带领50万的部队进行了第二次北伐。明朝的大军在乌兰巴托一带遇到了马哈木带领的3万瓦剌骑兵,双方陷入了苦战。最终,瓦剌损失几千,选择了撤退。而明朝军队损失也十分严重,“军马储蓄十丧八九”。


由于未能击溃瓦剌,朱棣班师回朝后立即准备再次出征瓦剌。而马哈木也没有闲着,他继续进攻阿鲁台,但这次却非常不顺利。阿鲁台在逆风局实现了完胜,不仅杀了马哈木,还俘虏其子脱欢。而朱棣得知马哈木去世后,也停止了北伐。

三,朱棣北伐阿鲁台,瓦剌坐收渔翁之利

脱欢被俘虏后,沦为了奴隶。后来其母萨穆尔公主求情,阿鲁台才将脱欢放了回去。阿鲁台这是做了一生中最后悔的事情。

脱欢得知暂时无法和鞑靼争锋,于是就极力维持和明朝的关系,让明朝进攻阿鲁台。1418年,朱棣也册封脱欢为“顺宁王”。从1419年到1421年间,阿鲁台两次进攻瓦剌,瓦剌都遭到了失败,脱欢就向朱棣打报告,希望朱棣出兵解决阿鲁台。而阿鲁台崛起后也不知道天高地厚,竟然去攻打明朝的北方重镇兴和所,这里是以前元朝的中都,位置非常重要。


呼伦贝尔的位置示意图

消息传来,朱棣再次大怒。第二年,朱棣再次带领几十万大军向北方草原杀去。这一次,阿鲁台再次用上了游击战,明朝的军队到达草原后,根本找不到阿鲁台的军队。朱棣第三次亲征没有获得任何战果,但总要找个对手吧,于是就在回师的途中对朵颜三部发动了进攻。这次北伐,最终导致兀良哈部和明朝撕破了脸。


1423年,阿鲁台再次侵犯明朝的边界,朱棣决定发动第四次北伐。趁着阿鲁台南侵之机,瓦剌的脱欢带着大军杀向了阿鲁台的大后方,将其击败,并抢走了大量的物资。此战后,阿鲁台一蹶不振,逐渐走向了衰落。而朱棣见阿鲁台失败,于是驻兵长城一线观望,并册封阿鲁台的儿子也先土干为“忠勇王”。不久,明朝军队班师回朝。

可明朝军队刚刚一走,阿鲁台竟然又袭击了大同、开平等地。朱棣迅速集中几十万部队北伐。明朝军队在漠北狂追了300里,硬是没有找到阿鲁台的影子。最终,明朝军队粮草不济,再次班师回朝。这是朱棣最后一次北伐,朱棣本人在途中去世。

在朱棣去世的这一年,脱欢也在本部做了一件大事。1424年七月,他将朱棣之前册封的“贤义王”“安乐王”都杀了,加强了对卫拉特各部的控制,实现了内部的集权。1426年,明朝这时候终于想起来要限制脱欢了,他们又封太平之子捏烈忽袭爵为贤义王。脱欢十分不满,立即对土尔扈特部发动了进攻,并将之吞并。自此,脱欢已经形成了北方最强的力量。


随后,脱欢就对鞑靼发动了进攻。1431年,瓦剌击溃了阿鲁台,阿鲁台的部落溃散,被迫流亡到兀良哈地区。1434年,脱欢又带领瓦剌进攻阿鲁台,最终将阿鲁台击杀。自此,瓦剌基本统一了蒙古高原。

统一蒙古后,脱欢极力拉拢能征善战的兀良哈部,并与之联姻。为了让兀良哈部继续和明朝保持关系,脱欢下令将兀良哈部西迁到阿尔泰山以西,形成了著名的和硕特部。后来,脱欢就利用和硕特部来对付东察合台汗国,开始了向西扩张的历史。还有一支和硕特人迁徙到了萨彦岭一带,征服了这里的图挖人,形成了乌梁海部落。当然,兀良哈部并未全部迁徙,还有部分留在原地,融入到了东蒙古之中。

总结起来,永乐时代的明朝、瓦剌和鞑靼实际上上演了另外一个版本的“三国演义”。瓦剌和鞑靼都是势力较弱的一方,他们不是联合起来对付明朝,而是借助明朝的力量来削弱对方。而明朝则采取“以夷制夷”的政策,让瓦剌和鞑靼相互牵制,谁的势力更强,那就打击谁。


但问题是瓦剌远在西北,和明朝接壤很少。鞑靼距离明朝很近,和明朝接壤比较多,加上鞑靼要拉拢兀良哈部,侵扰明朝边疆,因而让鞑靼成为了明朝的死敌。瓦剌和鞑靼相比,明显是瓦剌更强。朱棣多次北伐的重点都是鞑靼,这就让弱者更弱,强者更强。最终,鞑靼崩溃,瓦剌基本统一了草原。不久之后,瓦剌就制造了震惊全国的“土木堡之变”,明朝由盛转衰。

朱棣七次北伐,基本没有大的胜利,也没有击溃任何一股蒙古势力。不仅如此,由于每一次出兵都声势浩大,因而耗费了大量的财力、人力。在朱棣末年,财政就已经出现了危机。朱棣去世后,眼见国库亏空,仁宣二帝不得不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进行了全面的战略收缩,这才缓和了社会矛盾,稳定了经济局势。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