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清朝历史上,

总兵一职常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军事职位

,但其官职级别却并不十分突出。然而,与低半品的提督相比,总兵的权力地位却有着天壤之别。

究竟清朝总兵是多大官?他们的权力地位为何能与提督相媲美,甚至超越?

让我们一同揭示清朝总兵背后隐藏的权力机制和地位考量,解开这个历史谜团,探寻其中的权谋与官场风云。


提督与总兵的缘起

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为了巩固王朝基业,频频外征

。在北伐蒙古的战役中,他授予名将冯胜"总兵"的称号,全权统帅北伐军队。这一职衔由来已久,但在明初仅作为临时军职授予。

冯胜凭借出色的军事指挥才能,一举击溃了蒙古军,为明朝的开国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也使"总兵"一职在明初就获得了极高的声望。

到了明中期,随着卫所制度的日渐腐朽,

朝廷不得不频繁派遣总兵协助地方戍守

。这些总兵多由勋贵出身,如公侯伯爵等,他们凭借声望和军功,在所辖区域拥有极大权力,几乎独揽军政大权。


这些人大多是明朝开国之初的功勋贵族后代,他们世代衍衍,将军功政绩视为家族荣耀,自然而然地将总兵的权力渐渐垄断了下来。明成祖朱棣看到这一现象,深感不安。为防止权力过度集中,他开始派遣太监前往监军,试图限制总兵的权力。

可即便如此,

到了明中后期,由于内忧外患频发

,一些总兵如辽东总兵李成梁、四镇总兵戚继光等人的权势仍然非常强大。这两位总兵都是明朝晚期的顶级军事家,他们凭借过人的军事指挥才能和丰功伟绩,在所辖区域拥有不可撼动的声望和权威。


权力的天平

在整个明朝时期,总兵一职可谓权力之巅。他们凭借军功和声望,掌控着所在地区的军事大权,成为不折不扣的地方最高武官。

一些出身勋贵的总兵,更是将权力垄断到了极致

。他们凭借家族声望和军功,获封公侯伯爵等爵位,在总兵的头衔上还加有都督府左右都督以及某某将军的称号。

这使他们不但掌控军权,

还成为了事实上的一方诸侯,地方军政事务全由他们主导

。这种现象在明朝中后期尤为普遍,很多总兵凭借军功和世家声望,已经开始拥有了割据一方的实力。


面对这种局面,明朝中央政权自然无法坐视。

为了防止总兵专权,明成祖开始派遣太监前往监军。

到了明中后期,朝廷又在地方设立总督和巡抚,由中央官员代表皇帝巡视地方,监督总兵的军政大权。

这无疑是明朝中央集权的一种努力,

试图通过制衡来限制总兵的权力

。但由于明朝晚期战乱频仍,朝廷又不得不授予一些总兵极大权力,以确保军事指挥的统一性。

然而,即便如此,一些声望卓著的总兵如辽东总兵李成梁、四镇总兵戚继光等人,其权力仍然不容小觑。

他们凭借军功和声望,在所辖区域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成为明朝晚期军事实力的中流砥柱

。这些人虽然名义上要服从中央政权的节制,但实际上已经拥有了相当于一方诸侯的实力。这种局面无疑为明朝覆亡埋下了祸根。


权力的分割

大明王朝的覆灭,给了清朝统治者一个深刻教训:

过于集中的军权可能会酝酿巨大危机

。因此,在继承明制的同时,清朝对总兵一职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他们深知,如果不能将总兵的权力压缩到最小化,很可能会重蹈明朝的覆辙。因此,清朝在总兵制度上做出了一系列调整。

首先,清朝在总兵的管辖范围上做了调整

。明朝时期,全国只有二十多个总兵,每人管辖范围极广,已经拥有了割据一方的实力。清朝则将这些大镇拆分,重新划分为八十三个小镇,每个镇都设一总兵,从而将总兵的权力压缩到最小化。这无疑是为了防止总兵拥兵自重、渐渐壮大到可以割据一方的地步。


其次,清朝在各省设立了提督一职,作为总兵的上级长官,负责统率全省军务。

这无疑进一步分割和削弱了总兵的权力

。清朝统治者深知,如果只是单纯地压缩总兵的管辖范围,总有一天他们还是会渐渐壮大。因此,设立提督一职,让总兵受制于提督的领导和管理,从而进一步削弱总兵的权力。

最后,清朝还通过制度设计,让总兵受到了多方监管。

《大清会典》

明确规定,提督有权"节制全省各镇",总兵要服从提督的领导;同时,总督、巡抚在战时也可指挥总兵;八旗驻防将军在战事爆发时,还可调动和指挥提督。

从这些措施可以看出,

清朝是有意识地将总兵的权力进行了极大的压缩和分割

,使其受制于文官和其他武官,已不复明朝时期的独大局面。这种制度设计的目的,就是要防止总兵拥兵自重、渐渐壮大到可以割据一方的地步。


权力的阙落

经过清朝的改革,总兵的权力地位自然就远不如明朝时期了。尽管总兵仍是正二品高级武官,但其实际权力已是大打折扣。

清朝统治者深知,如果不能将总兵的权力压缩到最小化,很可能会重蹈明朝的覆辙

。因此,他们通过一系列制度设计,将总兵的权力限制到了最低限度。

首先,总兵要受到提督的直接领导和管理。作为总兵的上级长官,提督对总兵拥有绝对权威,可以指挥调遣。这无疑是清朝为了防止总兵拥兵自重而做出的制度安排。只有将总兵置于提督的领导之下,才能够有效控制住总兵的权力。


其次,

总督和巡抚这些文官也可在战时指挥总兵

。按照清朝官制,巡抚甚至拥有"节制各镇"的权力,可以直接管辖总兵。这种安排的目的,也是为了防止总兵在战时拥有过大的军事权力,从而产生不受控制的风险。

再次,八旗驻防将军一旦战事爆发,

也可调动和指挥提督,从而间接管辖总兵

。这无疑是清朝为了加强对总兵的控制而做出的安排。八旗军代表着满洲统治者的利益,让他们能够在战时指挥总兵,无疑是为了确保总兵绝对服从于满洲统治者。


此外,总兵在平时还要受到正四品兵备道道员的监管。兵备道负责管理地方军饷和装备,对总兵拥有一定制约权。

这也是为了防止总兵在军饷和装备方面产生腐败问题,从而渐渐壮大自己的实力。

更为尴尬的是,即便是比总兵低几级的知府,在战时也可调遣总兵。所以,总兵不仅要服从上级文武官员,就连比自己低级的地方官员也可指挥自己。这种安排的目的,是为了让总兵时刻处于被监管和制约的状态,从而根本无法拥兵自重。


权力的缩影

这种被上上下下、文武官员重重监管的局面,使得总兵在清朝的权力地位大为缩水。相比之下,明朝时期的总兵可谓是一方权力的缩影。

清朝统治者深知,如果不能将总兵的权力压缩到最小化,很可能会重蹈明朝的覆辙

。因此,他们通过一系列制度设计,将总兵的权力限制到了最低限度。

按照清朝的官场规矩,

总兵在一省的权力等级排名仅位列第五,远远低于总督、巡抚、提督和八旗驻防将军

。即便在联名上奏折时,总兵的排名也要排在这些官员之后。这种规定充分体现了清朝统治者对武力的戒惧心理。


他们深知过于集中的军权可能酝酿巨大危机,因此通过制度设计,将总兵的权力压缩到了最小化

。当然,总兵作为高级武官,其政治地位仍然较高。但从实际权力来看,他们已经沦为了清朝体制中的一个"可有可无"的存在。

相比之下,明朝时期的总兵可谓是权力的化身,

是当之无愧的地方最高武官

。清朝统治者之所以如此压制总兵的权力,无非是为了避免重蹈明朝的覆辙。他们深知,如果不能将总兵的权力压缩到最小化,很可能会酝酿出新的军阀割据的危机。


结语

明朝的做法固然赋予了总兵极大权力,但也埋下了动乱的祸根;清朝的做法虽然避免了军阀割据,但也使得武官的地位大为缩水。

这正是权力分配的一个永恒话题,我们有必要在这段历史中引以为鉴。

无论是古今中外,权力的分配都是一个需要权衡利弊的难题。

我们要努力寻找一种平衡,既能够有效防止军阀割据的危机,又不至于过度压制武官的权力,使其沦为体制中的"可有可无"的存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